关于心理【学生有效心理教育方式探索】

学生有效心理教育方式探索

学生有效心理教育方式探索 一、运用教学改革,促使学生 “乐学”“好学”应试教育下,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学习 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不能够及 时发现学生的负面情绪,致使学生产生叛逆和厌学心理。在 青少年时期,因为学习压力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学 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教师应该对此加以重视, 采用积极和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的心理,促使学 生的身心向积极乐观、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以 教学改革为契机,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用丰富的教 学方式、耐心细致的教学方式,认真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心态, 进而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 待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战胜 惧怕、逃避、强迫等消极心理。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满足 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巧妙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乐学”“好学”的心理。

二、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重视人格教育,引导学生 “立身”“做人”我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存在很多差异, 虽然西方教育的方式不一定适合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但是 西方教育中对人格和才能教育的重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古 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无论出身,都是可以被塑 造的,如果拥有渊博的知识,但是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的情感,不通晓为人处世之道的人犹如智能机器,不能被称之为有思 想的人。而人性的塑造与人所受的教育、成长空间和环境等 后天条件息息相关。父母、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社会的环 境等都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 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人格,言传身教,减少反作用力。用自身 的乐观态度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对生活有积极的看 法,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的存在意识,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保 持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学会“立身”“做人”,逐渐 塑造优秀的人格,为求学之路和人生之路做好铺垫。

四、推行实践教育,造就优秀的社会人才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对于学生来说,班级 就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教师可以针对班级的纪律问题 开展实践教育。首先,教师应明确班级纪律,然后以“择优 当选”为原则,任命优秀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处理班级的 日常事务,在此过程中,其余学生负责监督,并定期开展民 主会议和测评。这样,不仅能够使班级的日常事务公开透明, 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这个“小社会”中一系 列的事物以及变化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及人 际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待人接物的方式,为学生走向 社会成为优秀的社会人才奠定基础。教师承担着百年树人的 重任,因此,教师应以教书为先,育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心 理发展和教育,不断加深对心理教育的认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促进学 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 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2]陈传锋,武雪婷,严建雯.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