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核心素养落地离不开校本化理解和表达,其中最关键的是基于学 生核心素养,面向学生个性化发展,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以顺德区顺峰中学 和美特色课程体系为例,探索和创生出融合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整合自上而下 与自下而上研究思路的新型课程体系建构路径。关键词核心素养;
个性化发展;
学校特色;
課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6 学校教育中,承载人才培养职能的核心载体是课程。树立以“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为本的新人才观,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有赖于学校课程的深层 变革。这一变革有两层含义:其一,实现课程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真正回归培养人的教育原点;
其二,围绕育人目标,科学选择 与合理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以课程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再造。本文试以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顺峰中学为例,探索基于新世纪人才培养理念下学校特色课 程体系建构路径,以期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借鉴与参考的经验。
一、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系建构 要建构学校课程体系,首先应建构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目标是“教育 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当中的具体体现”[1],因此,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课 程目标体系,既是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体系在课程中得到体现的关键所在,也是学 校课程回归教育原点的必然要求。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不仅需要明确核心素养 的具体内涵,更应该思考核心素养如何融合学校特色,才能建构出充分体现该校 学生特色的个性化课程目标体系。一所学校要完成课程目标建构,必须努力“运 用关系思维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纳入理性的轨道, 摆脱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2]。教育既是理想的事业,需要理论指引,同时 也是实践的活动,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学校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必须包含两个 层次:一是人文理解,可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哲学、美学、历史学等方面入手, 进行文化分析;
二是实证研究,可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方面切入,了解实际情况。
(一)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论分析 探究学校课程目标,思索“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必须植根 学校文化背景,理清学校文化的由来及其特点,以此作为学校课程架构的逻辑起 点和上位依据。顺峰中学自建校以来,就对和美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实 践探究,明确了学校的和美文化价值诉求,构建了和美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为 此,研究组首先对“和美”进行了词源考察研究。“和”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 “和,相应也”,其最初的意义,即相互应和,这个意义在后来被保留下来,常引 申为表达一种温和、和睦交融之意。“美”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甘也。
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后来的引申义逐渐覆盖到所有事 物之中,包括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用以表达一种能给人带来良好感受的属性。
由此推断,“和美”一词,一般可理解成“和谐美好”之意,泛指一种温和、适度、 因素间和谐交融、令人感觉美好愉悦的状态,可用于形容某种情景或人的精神品 质。
(二)面向学校师生群体的实证调查 立足学校现实,从实然与应然两个角度切入,深入调查分析师生群体 对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解与愿景,可以为建构满足学校现实需求的课程目标体系 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组首先通过小组访谈获取各科任老师对和美教育 的基本理解。访谈围绕教师对和美教育理念及其表现形态的理解展开。访谈结束 后,对各科任老师的访谈录音进行文本分析,提出编码方案,最终形成了课程过 程、教学过程、教师本身、学校四个一级指标及其下属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具体编码方案见表1) 小组访谈之后,研究组请全校各科任教师(共134名)和学生(共867 名)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围绕对当前课程目标的看法以及对未来课程 目标的愿景展开。调查发现,大部分师生认为,和美特色的课程目标主要应该定 位在身心、人际交往、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四个方面,此外还有自主学习能力、 生活技能、思维能力等(如图1所示)。基于此,研究组将“和美”人的核心素养 初步界定为上述四个主要方面。
(三)基于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研究组对学校核心团队进行了进一步的意见征询,主要有两方面的内 容:一是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围绕“和美人”核心素养表述的合理性及具体内涵进 行探讨;
二是思考“和美人”的核心素养在内容和内涵方面,如何实现与国家层面 核心素养的接轨,使之既反映国家要求,又体现学校特色。在专家团队与学校核 心团队多次智慧的碰撞下,顺峰中学和美特色课程目标体系基本确立。
(四)和美特色课程的目标体系 和美特色课程目标体系(见表2)不仅立足现实,植根特色学校文化 土壤,还实现了与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的结合,是全校师生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和愿景的体现。
四大素养八大标准内涵阐述如下:
1.身心健康包括:①悦纳自我:与自我相处时的综合表现,包括良好 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我尊重。②强体尚美:具有保持身体健康的 意识,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掌握审美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2.友善互助包括:①沟通交流:能具有与他人良好沟通的态度,掌握 基本的沟通技能和方法,理解彼此间观点的差异。②团结合作:主要指与他人建 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听取他人意见,正确处理他人意见与自身立场的关系,明确 团队任务与目标,共同解决问题。
3.责任关怀包括:①人文精神: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 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②国际理解:在对本民族 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处理与国际关系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 式等。
4.实践创新包括:①劳动参与:指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体验劳动价 值并享受劳动快乐的一种行为倾向。②问题解决:主要指在一定的情景下,发现 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过程中所具有的思想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方法。
除此以外,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和美课程目标体系中均 有所体现:“健康生活”与“悦纳自我”“强体尚美”相对应,“责任担当”与“沟通交 流”“团结合作”“国际理解”相对应,“人文底蕴”与“人文精神”相对应,“实践创新” 与“劳动参与”相对应,“科学精神”与“问题解决”相对应,而“学会学习”则贯穿于 整个课程目标体系当中。二、围绕目标体系建构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 围绕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系建构课程内容体系,需 要“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学校教育的原点出发,打破传统的三级课程分 类体系,将原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扁平化,通过整合、拓展、补 充等方式重组课程内容”[3]。具体而言,可以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 研究思路:首先,基于实际考察,自下而上了解课程的现状与需求,進行课程内 容的清理;
其次,基于理论分析,自上而下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整合;
最后, 结合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实现对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一)自下而上的内容清理与建构 研究组对学校师生关于课程内容设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课程满意度 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学校课程内容开发设计与实施等方面都 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例如,调查显示顺峰中学的教师团队课程主体意识明显偏 低(如图2所示),这意味着教师在课程内容开发和设计方面缺乏考虑学生的需 求。
研究组分析学校原有课程表,发现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的分 类以课程制定主体为标准,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造成各类型 课程内容的目标指向不清晰。二是以学科课程作为课程内容体系中的主导部分, 但这些分科课程建立在分离割裂个体培养目标基础上,导致当前学校在完人教育 方面的困境。
(二)自上而下的内容选择与建构 研究组结合自上而下的理论分析,对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组与 整合,对新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内容的选择与建构,主要有两方面的做法:一 是改变传统以学科分科课程为主导的课程内容体系,建构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 的主题课程群。二是打破传统三级课程分类体系标准,将课程的组织形式、呈现 方式、选修的自主性纳入分类体系,将课程分为学科必修、学科选修、活动必修 (微课程、节日课程)、活动选修课程,归类到各主题课程之中。研究组还致力 于通过专题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课程内容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对课程内容进 行自主建构。
(三)基于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通过自上而下的内容选择与建构,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的主体框架 基本确立。在此基础上,学校核心团队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进一步讨论。一是 针对每个主题课程群所指向的课程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和美特色文化,对主题课 程群进行命名;
二是对各主题课程群下设的课程类别进行研究,将原有课程归纳 整理后纳入新的框架当中。而对于未纳入原有课程表中的课程,例如部分微课程, 也进行了整理和统合。
(四)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 基于以上三个步骤,围绕学校课程目标体系,顺峰中学构建了和美特 色课程内容体系。(见表3) 1.内容设置多元化 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根据课程目标的不同划定了“和馨、和善、美 心、美行”四大主题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由不同类别的课程组成。以“和馨”课程 群为例(见表4),“和馨”课程群主要由健康类、艺术类课程组成,每个类别的 课程又由相对应学科必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活动必修课程(微课程、节日课 程)、活动选修课程构成。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涵盖内容多。除学科必修课程以 外,还开发了涉及体育、艺术、人文、科学、实践、本土、技能等方面的学科选 修课程。并且注重活动课程的打造,通过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的各类活动,多维 度、浸润式地培养对学生的核心素养。
2.相互交融的网状结构 在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中,课程的结构呈现出一种相互交融的网状 结构。这意味着某一具体素养的培养,不由单一种类的课程决定,而是以某一类 型的课程为主导,多种类型的课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单一种类的课程,也 并非只服务于某一具体的课程目标,而是在不同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都起到不同层 次的作用。例如,围绕“身心健康”这一具体素养的培养,学校主要开设了“和馨” 主题课程,并在该主题课程群下设健康类课程与艺术类课程,这意味着该主题课 程群范围内的课程,所服务的课程目标是“身心健康”这一具体素养,但与此同时, “和善”课程群中的语言类课程,“美心”课程群中的人文类课程,同样可以融入发 展“身心健康”这一素养的理念,服务于这一素养的培养。因此可以看到,在和美 特色课程内容体系当中,课程类别的隔阂被打破,共同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3.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本 和美课程内容体系体现了学校、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学校的教师团 队在充分考虑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并实施相应的课程内容。例如“顺德 家常菜”“中国画”等活动选修课程,既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又采取了学生所喜 闻乐见的课程形式。顺峰中学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反映了学生发展需求,关 注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学生的意愿都能够体现在课程的设计、开 发、实践、实施、评价的过程当中,使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三、落实课程目标体系的和美课程实施文化价值体系建构 课程要真切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就必须通过课程实施来落实。课程实 施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 学实践的过程”[4]。按照大课程论的观点,课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实践的、整 体的教育活动,“现代课程作为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其属性和类型,既包含了 各种课程类型和课程形态,也包含了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的教学”[5]。因此,课 程实施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体系建设应重点关注的环节。课程实施必须回应 课程目标体系,同时又要与课程内容特色紧密结合。在传统学科分科课程观念下, 教师对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或者说课程目标以课程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为标准, 造成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对具体知识的记忆,而缺乏方法论、态度情感 等方面的指引,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课堂中,融入相应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以对教 师进行引导。需要打破学科隔阂,超越学科边界,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结合课 程内容来建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体系。基于此,在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 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实际情况的观察与调查, 对课程实施文化进行提炼与归纳;
其次基于理论分析,对课程实施文化价值进行 演绎与整合;
最后结合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完成相应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 体系建构。
(一)自下而上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提炼 立足学校实际,研究组采用了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在课堂 观察的过程中,研究组深入不同学科课堂,了解课程实施具体情况,对学科内容 特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路径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记录,寻找当前课 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炼不同性质的课程所应具备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在问卷调查中,研究组主要从实然与应然两个角度,针对当前的课程实施现状以及师 生对课程实施的愿景展开。
(二)自上而下的課程实施文化演绎 接下来的工作,则是在理论基础上通过整合与归纳,提炼出相对应的 课程实施文化价值理念。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各主题课程所应具备的课 程实施文化进行界定。研究组将各类课程提炼出来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根据课程 内容体系的分类,进行了新的整合。例如,将艺术类课程所提炼出来的课程实施 文化价值——“审美”,将健康类课程所提炼出来的课程文化价值——“躬行”,均 归纳到“和馨”主题课程群当中,作为该主题课程群的主导课程实施文化价值;
二 是对各课程群所主导的课程文化价值进行内涵阐述。首先对其进行文化分析,挖 掘其文化内涵;
其次对其所应具备的实施要素进行理论分析。
(三)基于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 基于提炼与演绎两个步骤所获得的课程文化价值体系,还应经过学校 核心团队的分析与检验。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所对应 的课程实施价值的合理性作进一步的研究与调整;
二是对课程文化价值进行可行 性分析,结合教师团队的实践经验,对其具备的实施要素作进一步阐述。
(四)和美特色课程实施文化体系 和美特色课程实施文化价值体系——“躬行”“审美”“互助”“自律”“思 辨”(见表3),既是对和美课程主题思想的深化和扩展,也是课堂教师实施的具 体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这五大价值起着联结课程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目标与 评价的立交桥作用。
1.躬行。躬行语出《论语》“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作为一种课 程实施文化价值理念,既体现了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继承,也是杜威“做 中学”思想的中国化理解,同时还是陶行知的“教育即生活”的现实表达。在教学 内容组织方面。“躬行”强调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体验而非书本知 识,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实施过程方面,“躬行”课堂的活动 要素包括情境、问题、分析、操作与体验、总结五个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情 境的导入,找出问题并进行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亲身的操作与体验获取知识, 并最终得到经验的凝练与总结。2.审美。“审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思是“对感官 的感受”,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 象的、情感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儒家的“曾点之乐”、道家的“逍遥游”、佛家的 “林下风流”、理学家的“浑然天成”与“无入而不自得”,均蕴涵着审美的文化情 趣;
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直到海德格尔,无不把审美作为理想人性及 生存状态的表征。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审美不仅应该作为一种培养目标,还应 该作为一种课程实施文化价值。打造“审美”的“和美”特色课程实施文化价值,首 先要加强审美知识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世界。其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育 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3.互助。“互助”主要描述一种个体间通过合作方式都获得利益的关系。
“互助”的课程实施文化,主要是指构建互助学习型课堂。它要求“教师将课程目 标、课程内容转化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行为,转化为学生多样化的自主 参与方式,变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变教师是主宰为学生 是主人”[6]。互助学习型课堂面向学生的认知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生动起 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使得和美课程体系下的每个孩子都能够全面健康成长。在具体操作中,第一步是 创设小组文化氛围,使每个同学都感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一员;
第二步是实行小 组自治管理,让每个学生在自主管理中成长;
第三步是依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 调整教学形式,增加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4.自律。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 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 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为我们的学 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基于此,我们推崇以自律作为和美课程体系下的课程实 施文化价值,是希望培养出具有自律道德,自由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美课 程体系要求要在生活的各方面进行道德自律教育。自律的课程文化,要求改变在 课程实施中从一而终地传授道德认知,让主流价值观居于思想高地。
5.思辨。简要地说,思辨的主要特征,就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 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思辨作为一种课程文化价值理念的建设具有重 要的意义。我们所要培养的“和美人”,必须是能够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依据自身 价值标准,最终作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的人。打造“思辨”的课程实施文化价值, 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一改自己讲台上的“权威”角色,放下身段,在课堂活动中 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充分的话语、信息和情感交流。其次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给予及 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使 他们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
这五大课程实施文化价值,既是对和美课程体系主题思想的深化和扩 展,也是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其在课堂上的落实, 将使课程内容真切地影响学生,从而成为课程目标有效实现的保障。
我们相信,在新的时代,课程将是推进和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 核心着力点,也是学校文化生成和发展的核心点。未来课程改革将围绕学生核心 素养的发展这一教育目标,不断回归育人的原点进行深度探索,更多地以整体、 宏观的视野去看待课程,以多维联动、富有逻辑性的课程体系为标志[7],实现 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与师生发展的有机融合。
作者:罗羽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