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德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和谐] 高校德育基本内容

浅析高校德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和谐

浅析高校德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和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影响,高校德育不只是 局限于“两课”课堂上的讲授,而同时受到各个方面各种思 潮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 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和谐,充分发挥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强大的 育人功能。

摘 要: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和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受到 的教育不只是局限于“两课”课堂上的讲授,而同时受到各 个方面各种思潮的影响。从教学实践的情况看,我们过分地 重视了正规教学、课程表里规定的教学,却极大地疏忽了发 生在非正规教学、非正式教学范畴里的潜教学。被疏忽的东 西极有可能成为与教学宗旨相悖,另类准备性价值。多种显 性教学与隐性教学共同发生产生教学的准备性价值,只重视 正规教学,却保证不了正规教学,会释放出非正式、非正规 教学中潜在教学价值生长。

1、充分重视高校德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和谐 所谓显性课程教学是指在课程表里的、学生必须掌握的、 其成绩会受到系统评价的教学范畴。隐性课程教学是指学校 组织行动中的、有一定选择性但一般不具备强制性的活动中 的教学,如兴趣小组、文体活动、参观及公益活动中有教学 意义和价值的范畴,是指平行教育中的教学,它可以包含学生能够获得经验和信息全部生活范畴”① 隐性课程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80年代进人我 国的一个概念。隐性课程最初由杰克逊使用。杰克逊在他的 《教室中的生活》(1968)中首先使用了隐性课程一词。这一 概念进人我国后,大量的专家对它的内涵进行了研究,但尚 无统一的定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学校课程体系 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无计划的,它通过整个学 校的校园环境、校园生活、校园氛围、学校风气给学生施加 影响,体现着学校教育范围的自然影响属性,它通过学校制 度、学校组织、集体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中的价值观、态度、 行为方式等给学生以熏陶,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 隐性课程给学生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人格、品质等方面的 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在 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时,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 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②如大学生宿舍文化对个 体的影响,就是通过大学生宿舍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相 应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墙壁也能说话”,③通过悄无声息、耳濡目染的影响和暗 示,将大学生宿舍文化中的精神、道德、制度、行为规范和 价值标准内化为宿舍成员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从而实现 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大学生宿舍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 种无形的约束,虽不具有强制性,却能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 鸣,使个体有意无意地受到启发和感染,并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上,反 复强调要“在学生发展上下功夫”他声称自己是按照三条线 索来研究学生发展的,这就是:“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 操作能力”。在诸多的课堂教学,往往能力的发展落后于知 识的掌握,一个学生掌握知识属于优等,“但在发展上却处 于中等甚至低水平。”掌握知识和发展之间形成“剪刀差”。

④如果顾此失彼,会造成疏误。应此,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 要反对只重视潜性教学价值或显性教学价值的片面态度,努 力实现两者间的和谐统一。布鲁纳说:“如果促使所有的学 生充分利用他们的智力,就将使我们这个处于工艺和社会异 常复杂的时代的民主国家,有更好的生存机会。”⑤ 高校德育的隐性课程是指与“两课”(《马克思主义政 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外的,没有纳入高等 学校课程管理体系的德育教育的课程。如显性课程中所隐含 的德育的隐性课程,这类课程中包含着学校正规的德育课程, 即“两课”,也包含着专业课教学中的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 素;校园制度中所蕴含的德育的隐性课程,这些制度包含学 校的各种规章、守则、规范和组织,这些制度都集中体现出 学校领导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学校管理体制是否民主、 集体生活制度是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合理与否,校风班风、 领导方式、人际关系、教师言行等等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学校 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征以及学校成员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等等,都将成为隐性 德育课程的一部分。

2、充分发挥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强大的育人功能 高校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机制与“两课”有着很 大的不同,高校德育的隐性课程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对被教 育者有着内隐的、潜在的影响力,使被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 受到教育和感化。高校德育的隐性课程还具有育人环境的开 放性、真实性和相对完全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教风学风,陶冶情操、锻炼心智、 净化灵魂、感悟人生。同时高校德育的隐性课程方法手段灵 活,运用情景感染、人际交往、磨砺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 各种能力,因而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首先,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 展和政治方向的确立具有隐性导向作用。

学校建筑物的外观形态和各种物质设施的布局设计是 德育精神的物化体现,能导引角色的行为模式朝着社会期待 的方向生成和发展。其次,德育的隐性课程又具有一种内驱 力,它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如先进个人的评选、各种竞 赛活动的安排,都可以对社会角色产生隐性激励作用。

再次,德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还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良好的校风、班风,优美的社区文化气息与和谐的家庭 氛围以及对大学生充满深情的关怀和爱护等均能产生巨大 的潜在的熏陶力量。第四,德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既有积极驱动、催人奋进的作用,又有间接禁止、暗设障碍的效果。

当学生走进优雅、洁净的场所,不需任何律令或提醒,自然 而然要检点自己的行为,遏止不健康、不文明、不道德的举 止。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增强从事德育的隐性课程的 教学意识,发挥专业课中隐性德育内容的教育作用。教师一 方面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对知识进行传授的过程中,不 失时机地将蕴含的道德因素、道德情感、道德评价暗示给学 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另一方面,教师 要通过个人的言谈举止、价值标准、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对 学生所起的潜在的示范作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教师的亲和力对学生品 德的影响是显性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注释:
①拉维克·G·维迪努《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97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 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75页。

③苏霍姆林斯著:.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④[苏]列·符·赞可夫著长《和教师的谈话》, 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第213页. ⑤〔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第30页. 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