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 走近历史回归生活

走近历史回归生活

走近历史回归生活 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因为知识储备 及年龄原因,而对历史部分的学习缺乏兴趣,致使教学效果 受到影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是 以“儿童化”的方式呈现的,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历史 人”与“现实人”的对接,再联系现实生活,那么,学生在 感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定会受到感动,实现升华。

一、走近历史,追寻历史踪迹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知识是散点式的,有不少知识 都是突然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感到 很陌生,而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又决定了学生无法对历史事件 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观察,所以学生学习起来难免会有一定 的困难。

比如,“南湖游船”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 生知道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使中华民族看到了希 望;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 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正确的党;
激发学生热爱祖 国的思想感情,激励他们胸怀理想、克服困难、努力进取,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本课的容量较大,但由于历史事件 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因此,对教材中提及的内容,教师需要 引导学生去进行了解,当然,在此过程中,应做到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抓住教学的主要脉络,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所学内容。

比如,教学“中共一大”这部分内容时,在教学中,教 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情况,包括召开时间(向 学生特别指出:7月1日是党成立的纪念日,而不是成立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的日期实际是7月23 日)、地点、参加大会的主要人物、会议召开过程中发生的 重要事件(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以及会议的内容。课 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中共一大代表的材料, 课上再要求他们进行简单补充介绍。这样,学生在相互交流 中,就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从 而对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产生缅怀和崇敬之情。

又如,“一切为了人民翻身解放”部分,主要包括《25 辆马车的故事》《胜利的秘诀》《南瓜生鸡蛋》这三个故事。

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围绕本课主题通过上网或其 它途径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可以是共产党人的小故事,也可 以是赞颂红军的歌曲、诗文等。在课堂上,再借助这些动人 的故事、动听的歌曲、丰富的文字、形象生动的音像资料等,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走近历史,追寻历史踪迹, 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回归生活,实现“史”“实”对接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寻找历史的踪迹, 在现实与历史的对接中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 能力。了解历史,就是让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获得智慧和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回归生活,注意实现 历史和现实的对接。在教学中,每学完一段历史,就可以引 导学生思考:“从这段历史中你明白了什么?”“如果现在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办?”等等,从而引发学生思 考,引导他们回归生活,并学会创造性地利用文本内容,从 而获得启发和智慧,激发情感,最终实现健康、积极地发展。

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鸦片的背后”一课时,为引导 学生了解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 屈辱和危害,了解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原因,从而获得启发 和智慧,激发学生追求先进、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 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断:
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中国古代有哪些让我 们自豪的历史?” 2. 出示部分图片,介绍近代我国疆土的变化、中国人 惨遭残杀的情形等。由此,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的祖国 和人民备受欺凌正是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3. 展示鸦片、吸食鸦片等相关图片,结合教材介绍鸦 片。讨论:①人们大量吸食鸦片会产生什么危害?②鸦片流 毒危害如此之大,当时中国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吸食鸦 片?③这些鸦片从哪里来?④英国与中国远隔重洋,他们之 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⑤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该怎么 做?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正是因为许许多多的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从而 懂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民族使命感和奋发图强的 爱国志向。

三、呈现细节,升华情感体验 在课堂上,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通过历史事 件的呈现,让他们备受感动,但如果仅限于对历史知识的枯 燥灌输,学生就不可能产生深刻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如果未 得到升华,他们就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每节内容的德育目标, 紧紧抓住情感因素,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新的认知“秩序”, 并通过不断强化使之形成美德。

比如,在“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中,学生读完《被 害人中的幸存者——李奶奶》之后,其发言大多停留在对李 奶奶的同情上,觉得日本兵残忍地伤害我们中国人民,简直 不是人,但他们对战争的认识不够,并没有完全达成该课的 德育目标。对此,笔者带领学生进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 念馆的网站,让他们浏览相关数据、文字、图片资料。网上 那一张张令人发指的照片、一段段触目惊心的文字、一个个 震撼人心的数据,无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通过浏览,学生 对日军惨无人道的屠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进一步激发起他 们的愤恨。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视频, 出示《东史郎日记》片断,引导学生观看和阅读后再谈感受:
“你想对日本政府说什么?”“想对日本的小学生说什么?”“你想对我们中国人说什么?”“你想对自己说什 么?”图片、文字、视频,更强烈地震撼着学生,他们在交 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课堂上不时出现学生发自肺 腑的慷慨激昂的话语。

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全身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此 时,笔者再进行正确的道德引领:“面对这段历史,我们能 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学生在讨论后达成共识:我们既 要牢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应该珍惜和平,勤奋学习。

只有振兴中华才能告慰亡灵,只有强大的国力才能换来真正 的和平,从而播下爱国之心,立下强国之志。至此,本课的 教学目标便得以实现。此外,通过呈现细节,学生的情感体 验也得到了升华。

“历史”已成历史,学习这部分历史题材,不仅是为了 让学生记住历史,更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历史,激发他们强 烈的爱国之心,这是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教学的真正 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品德社会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吕娜.谈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的教学[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 李雨.与历史亲密接触 令课堂更加精彩——谈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有效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 刊),2009,(10). [3] 王纪河.品德教育课的生活化探索[J].学周刊,2011,(2).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