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刍议
中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刍议 历史,是文化生活导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史学家 需要对历史负责,需要对历史记录或描述的客观性负责,需 要对其以怎样的价值准则在历史作品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负 责;历史教师需要对历史负责,需要对历史讲述或评论的真 实性负责,需要对其以怎样的价值准则在课堂上、在教育中 起着怎样的作用负责。对于人类生活未来视角的历史负责, 是历史学家和历史教师共同的责任。
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多年,纵观现在的中学历史教育, 存在忽视历史价值观教育的严峻现状。不可否认,历史价值 观有着毋庸置疑的独特地位,而历史教育的灵魂、历史教师 的宗旨就是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历史价值观。本文不再赘述 课程改革中历史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仅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 度谈一谈历史价值观的培养问题。
一、教师应善于利用史料揭示历史价值观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历史价值 观教育。而历史价值观的树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史料 的掌握程度。坦白地说,如果历史教师仅仅是讲述教材知识 点,那么他所掌握的史料就决定了所获知识面的狭窄,进而 也就决定其所提示的历史价值观肯定是片面的,甚至是过时 的、错误的。
例如,当学习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 时,教师可以围绕林则徐构思教学设计。但囿于篇幅,从教材中所能汲取的历史价值观也就相对较少:其一,引导学生 通过林则徐的故事,体会其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 神;
其二,通过学习其向西方学习的史实,感受其主动向他 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将学习西方与爱国主义有机结合。
但只有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此种窘境,教师在进行教 学设计时就需要阅读大量的史料,摘录出能够拓展或深入揭 示历史价值观的相关史料。
比如,教师可以翻阅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 再研究》(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林庆元的 《学习和发扬林则徐精神》(《政协天地》2005年第10期) 等相关资料。从中既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又能揭示更 加丰富的历史价值观:其一,林则徐有维护国家政治体系、 律法执行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
其二,林则徐具有尊重差 异、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与全球视野;
其三,林则徐具有崇 高的个人情操和精神境界。从上述及其他史料中,我们也应 该理性地界定林则徐也具有不可弥补也不能忽视的时代局 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地主阶级士 大夫,但不管是“虎门销烟”“开眼看世界”还是奉命“征 讨逆党”等行为终极目的都是维护统治;
林则徐的“师夷” 具有局限性,这不仅表现在对外学习局限于“器物”方面, 也表现在对内传播的小众范围……相信这样的处理,既能带 给学生丰富和深刻的知识、提升他们的能力,更能在此基础 上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价值观。二、教师应科学把握历史价值观的取向性 历史价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 研究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史 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史学研 究范式的出现,将历史价值观变得更加科学、更加多元,这 就为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带来了新的形式以及新的挑战。
中学阶段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具有不可忽 视的取向性问题——真实性、多元性、教育性。它的前提与 重要途径就是真实性取向,包括选取史料的真实性、挖掘过 程的真实性以及价值观本身的真实性。
关于真实性取向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所以,教 师在进行历史价值观教育时,要精心挑选史料、科学挖掘并 理性引导。教师本人以及所带学生都要用“历史的视角”去 看待历史、评价历史,要纠正“时代错乱感”造成的对历史 的误读,要警惕将历史现代化的陷阱,积极避免以普世化的 现代性原则或价值标准去批判或苛责历史。例如前文所述对 林则徐相关史料的研读,林则徐的时代局限性与阶级局限性 是具有其所处历史时期、所处地域的独特性和必然性的,我 们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历史阶段均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性、产生 根源和存在的合理性。
关于多元性取向,笔者曾在《对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形 态的沉思——以一种价值观的视角》(李海林,2015)一文 中看过这样一则实例:对于二战期间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问题,有人认为, 这种做法减少了美国士兵的伤亡,是正确的抉择;
另一部分 人认为,这种做法虽减少了美军的伤亡,却增加了日本平民 的伤亡,认为“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是正确的抉择”的观 点是一种典型的歧视性观点,是在说美国人的生命比日本人 的生命更尊贵。老师并不对这两种观点作出评判,只是指出, 前者体现的是一种以“尊重一切生命”为核心的观点,然后 引导学生讨论。老师的教学目的并不在于辨析哪种观点是正 确的,更不是想把老师的观点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了解 以下四点:第一,知道美国在二战时期向日本投掷了原子 弹;
第二,知道对这一事件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第三,通过 讨论,进一步明晰自己的立场,丰富自己立场的内涵;
第四, 学会反省自己立场的方法,培养反省自己立场的意识。
从这则课堂实例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感受到美国课 堂的价值追求: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给予学生一种知识,也 不在于让学生学到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更不是为了获得一个 固定的答案,教学的目的只是培养问题解决者。实例中,教 师希望学生了解的前两点是知识,后两者则是价值冲突。教 学的目的就在于把学生心目中没有冲突的东西,还原它相互 冲突的面目,并使学生在这种价值冲突的感受与反思中成长。
在历史学习与教育中,我们不能够只用一种标准作为准 绳,因为有些历史本身根本没有是与非、对与错之别。面对 这样的情况,历史教育不需要主观、武断地去拟定标准答案或制定评价标准,历史教师更不能刻意地引导学生向指定的 视角或方向去思考、去定性,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把真实性 摆出来,将价值观取向判断的话语权解放出来。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政治形态下的教育,都有着传播知 识之外的精神引领的职责。当历史价值观多元性取向与教育 性取向交织甚至冲突时,笔者比较认同湖南历史名师胡军哲 老师的观点,他认为历史课程的价值观教育“要尽量从历史 事实出发,在历史纪录与历史解释中厘清不同的价值观判断, 分析产生价值观冲突的原因,从中分辨出不同时期的主流价 值观”,“要认真培育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 观”。毕竟,在“中学历史教学”这个特定的教育和学习阶 段,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师还担负着还原历史真相之外的教育 功能,“历史教科书当然会在培养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上扮演 角色”(埃克哈特·福斯)。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始终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学生, 他们正处于价值观、思维、性格等成长期而非成熟期,新课 程倡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他们是有着自己的独立 思考与判断能力,但并不等于他们有足够的理性,并不等于 他们拥有丰富的论据、综合的能力与科学的思维去评判历史 的一切。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历史教师的智慧,需要 历史教师的引导,这也正是历史价值观的教育性取向存在的 真正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1]李海林.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位教育学教授 的笔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胡军哲.在“过程与方法”中进行历史价值观教育 [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19). [3]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