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解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顺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 面发展为目的,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 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基 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中 学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 1.尊重自主性按照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学 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感悟、体验 中完成知识建构,接受中外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成为具有 创新、合作意识的视野开阔的合格公民。而传统的语文教学 法往往重教轻学,重书轻人,教师为语文课本而教语文,在 课堂上尽管“诲人不倦”,而学生很难做到“学而不厌”。

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 学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充分尊重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改变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 方法,代之以“启发式”教学。教师应在精研教材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自主读书,质疑激趣,诱导点拨,启迪学生思维, 而不能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按照自己预置 的教学思路去阅读学习,从而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篇文章常常能提供给读者多种角 度的理解,教师应允许学生中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尊重学 生独特的视角。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讲少 一点,精一点,让学生自读的时间多一些,动脑动手的时间多一些,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和独特见解,把学习的主动权 交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2.注重整体性人们阅读一篇文章总是从整体感知开始, 并借此获得课文内容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学生读课文时 也总是首先想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应把 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 中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文章的思路、情感、结构有 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再深入到对字、词、句、段的理解, 即使是在这一环节,仍需树立整体观念,切忌把字、词、句、 段分割开,孤立地进行教学,忽视与全篇的联系,把一篇文 章弄得支离破碎,从而影响其表情达意的整体效果。

同时,语文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篇与篇之间,单元 与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有机连缀,形成一个螺旋式链条。

因此,我们在教学一篇文章时,不应把眼光只盯在具体的某 一篇上,而应树立“大文章”观念,把它放到单元、全册乃 至学段的整体高度来实施教学,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整体功 能。

3.突出实践性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中 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要突出实践性,重视实 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的能力,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比如通过让学生 收集街头广告、电视媒体中的一些错别字,或不正确用法,并加以改正,以此来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规范意识;
通过诗 歌朗诵,增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体会诗歌的情感 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通过口语交际活动,设置现实生活中 一些常见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采用得 体的语言进行交流,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作 文教学更是如此,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实践,获取自 己独特的感悟,然后用语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 反映出来,以增强学生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 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辨论赛、办手抄报、黑板报等活动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提倡开放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能 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老师指导下, 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的。中学生学习语文,一要掌握 语言应用的知识;
二要全面提高文化素养。无论是应用语言, 还是提高文化修养,都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形成技能, 养成习惯;
而要保证“量”,就必须得有“面”上的拓展, 即是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空间中,拓展教与学的内容、扩大学 生的积累。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积累呢?笔者结合自己多 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学科内开放。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诚然现行教材 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在内容结构与语言情感上都具有很 高的审美价值,但它毕竟只是语言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朵朵奇葩,并不能涵盖整个语言文化体系。因此,作为教师,不应 当只教课本,还应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子,引导学生积极阅 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丰富学 生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是把语文学科与其 他学科结合起来,在学科间开放。就学科而言,文科的史、 地、政等都可以作为语文的补充教材,其中许多鲜活的人物、 事例、景物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