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精神是将设计变成现实的桥梁《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批判|《秋天的怀念》

批判精神是将设计变成现实的桥梁《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批判

批判精神是将设计变成现实的桥梁《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批判 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宗 华 至今难忘我曾参加的《秋天的怀念》深度研课活动。

2016年暑假,我参加了“深度研课群”关于《秋天的怀 念》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深度研课活动。我以为,语文教 师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是过滤文本解读迷雾、修正教学目 标流程的有效手段。

《秋天的怀念》表达了作家史铁生对母亲无尽的怀念和 深情的赞颂,感人至深。我在教学时,常常让学生提前初读 课文,在谈话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对于《秋天的怀念》, 学生们认为,课文讲述的是重病缠身的老母亲,仍然体贴入 微地关怀、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 故事,非常感人——学生们的第一感觉没有问题。《秋天的 怀念》就叙述了这几件非常小的事情。

要知道,《秋天的怀念》,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阅读过;

那么,在初中学习这篇课文,还要学习什么呢? 在深度研课时,有的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沉浸在 幸福生活之中,他们每天浸润着母爱;
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 感受到这种无私博大的母爱,他们每每认为母亲所做的是理 所当然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设计《秋天的怀念》的 学习目标时,可用各种方式朗读,以深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 母爱的内涵,再引导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充溢着的母爱,并以行动回报母爱。事实上,这样的文本解读全面不全面,这 样的目标设计科学不科学?我们有必要质疑,有必要开展一 番批判性审视。

对于“情感洗礼活动”来说,完成了情感教育的目标, 似乎这节课就可以“结束”了。但《秋天的怀念》只有母爱 这一种情感吗?在深度研课时,有的老师强调,散文的特点 是“形散而神不散”。但我以为,《秋天的怀念》恰恰却是 “形散而神亦散”——课文的情感是相当丰富的。细细阅读 课文,你会发现,史铁生表达的情感至少有这样四种:一是 赞美母亲表现出的无尽的母爱;
二是对母亲不解的懊悔;
三 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
四是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对于把《秋天的怀念》教学重点放在感受母爱上的观点, 深度研课时另一位老师的批评更加鲜明。他说:“如果开展 母爱教育,为什么不选择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 三春晖’,这不是最好的母爱之歌吗?为什么偏偏选择《秋 天的怀念》?” 我觉得,散文的情感是明明白白的;
用《秋天的怀念》 学习一类文章的篇章建构,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上,学 习散文的写法是提升语文表达素养的关键所在。

在深度研课时,另一位老师的发言强化了这种思路。他 说:“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学习叙事散文的篇章角度,抓住 文中几幅画面、两个人物间的不同情感的对比,从动作、神态、语言、内心情感层面,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篇章建构的方 法。”在深度研课时,我形成了这样的想法:不断发现教学 设计上的知识缺陷、流程缺陷,才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

情境导入:我们一同背诵《游子吟》,思考这首诗是写 什么的、用什么来写的。(生答:赞美母爱,用小草作比喻) 小草无法报答春光,我们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今天我们 来认识史铁生。看,这是史铁生和他母亲的一幅画。从这幅 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母亲面带笑容,一手抚摸儿子的手,一手拍着儿子, 她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师:史铁生21岁就失去了双腿,他能不能像你们这样, 从生活细节中看出精神风采呢?今天来读他的《秋天的怀 念》,看他用哪些“大事情”来写母爱的。

事实上,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批判精神是不可或缺 的。优秀的教学设计达到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的吻合,就是 经历了批判性审美、批判性选择这道关卡。也就是说,为了 真正地“占领”文本,确定适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 选择科学、艺术的教学流程与技巧,语文教师就要有较强的 独立阅读与审视精神,不断发现文本误读的问题、设计错误 的问题,再通过反复批判、修正让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更加 适合相关文本教学与学生学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