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人际关系 [流动儿童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流动儿童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流动儿童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 定》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 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国家层面很早就开始强调重视流动儿童的教育,而人际 关系是流动儿童接受教育,适应城市生活的关键。甘肃省政 府一直重视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 措施,使其进城流动儿童就学问题,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 基本得到了缓解,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如流动儿童在 城市生活学习中的人际关系等,需要逐步完善解决。

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就学的整体状况,在甘肃省14个 市州的87个市县区,根据流动儿童的分布,确定了抽样学校 和抽样数量。向样本学校的流动儿童家长发放了“流动儿童 就学、生活和健康现状家长问卷”1499份,回收有效问卷1263 份,有效回收率为84.26%;
向流动儿童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发 放了“流动儿童就学、生活和健康现状班主任问卷”319份, 回收有效问卷313份,有效回收率为98.11%;
向流动儿童发 放了“流动儿童就学、生活和健康现状学生问卷”6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5984份,有效回收率为99.73%。同时,对填写 问卷的部分被调查者进行了访谈。通过分析流动儿童人际关 系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儿童就学、生活和健康帮扶制度提供决策依据。

一、流动儿童的主要人际关系 流动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 伴关系三个方面,因为父母与教师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 响儿童的人际关系,因而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流动性 大、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语言沟通不畅和生活习惯不同 等原因,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人际关系 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父母与儿 童是否一起生活又对亲子关系影响重大。在调查的5984名流 动儿童中,77.9%和父母在一起生活,6.1%和父亲一起生活, 8.4%和母亲一起生活,7.6%和亲戚一起生活。父母最能给予 孩子关爱,因此,父母都在孩子身边是最理想的,但迫于生 计等原因,有22.1%的流动儿童只能和父母一方或者亲戚一 起生活。

(二)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将很大程度上 影响流动儿童的发展。为了使调查结果更为科学合理,我们 不但调查了教师,还调查了家长。教师中,班主任对班级的 情况最为了解,所以我们选择调查班主任。在调查的313名 班主任中,当问及教师与流动儿童的关系时,78.5%表示亲 近,21.5%表示无所谓。在调查的1263名流动儿童家长中, 73.4%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学生没有太大差异,但 26.6%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以上数 据表明,大部分教师乐于和流动儿童亲近,愿意给予他们关 爱,师生关系较为融洽,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受到 老师的忽略和歧视。

(三)同伴关系 同龄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往往更能真实地反映流动儿童 所处的状态。在被调查的313名班主任中,95.2%认为绝大多 数流动儿童和大家一起参与各种活动,而只有极少数自己玩 或较少参加活动,表明流动儿童很愿意融入集体。另一项数 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当问及“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关系 时”,只有3.8%的班主任认为流动儿童有独来独往和遭排斥 的情况发生,而多数班主任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很正常,没 有什么特别的。众所周知,不受歧视才能友好相处。在被调 查的313名班主任中,24.6%认为班级里没有歧视现象,但多数班主任认为流动儿童在班级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整体 而言,流动儿童主观上愿意融入集体,在班级中往往也被同 学们所接受,但仍然有相当部分流动儿童受到来自其他同学 的歧视和不友善对待。

(四)教师与流动儿童家长的联系 老师和家长作为流动儿童教育最为重要的两个施教主 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沟通值得探究。在调查中发现,有308 名班主任表示,他们能亲切友善地对待流动儿童的家长,占 97.7%;
只有1名班主任表示反感,占0.3%;
而表现冷漠,不 愿主动与流动儿童家长说话的有4名,占1.3%。关于他们之 间的沟通渠道,82.1%的班主任通过电话与流动儿童家长沟 通,少数班主任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以及借家长接送孩 子的机会与他们沟通。在调查中,58.8%的班主任一两个月 与流动儿童家长联系1次,一学期只联系一次的占35.5%,甚 至有0.6%的班主任一次都没有与流动儿童家长联系过。从以 上调查可以发现,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整体是比较和睦的,但 是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往往不够深入,沟通方式以电话居 多,并没有相互深入地了解流动儿童的生活或者学习情况。

二、流动儿童人际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整体情况比较乐观,但仍有相 当一部分学生并未得到父母双方足够的关爱和教师的认可, 在同伴之中也往往被边缘化,同时教师和父母之间也缺乏足 够而深入的沟通,双方并未掌握流动儿童真实的生活和学习 情况,以上的人际关系问题将会从几个方面影响到流动儿童。

(一)城市适应 融入一个新的环境,首先需要有归属感,对于离开自己 熟悉的家乡进入城市的孩子,往往会伴随着陌生感和一定的 排斥心理。而这种感受会随着父母双方不能陪伴而变得更加 明显,如果老师又没能给予流动儿童亲切的关怀,很大程度 上会加大儿童与城市的距离感。而同伴之间的疏远将会导致 儿童性格发展趋于内向或者表现出一些不合群的行为,这将 出现一个恶性循环,使流动儿童将很难融入到城市的生活和 教育中来。

(二)学业成绩 在5984名流动儿童中,学业成绩在前10名的1036人,占 17.3%,10~20名之间的1818人,占30.4%,20~50名之间的 2435人,占40.7%,排名在50名以后的695人,占11.6%,流 动儿童的学业成绩处于20~50名之间的居多。整体上,流动 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与老师 和同伴的人际关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之所以取得与非流动儿童相当的成绩,往往由于他 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三)心理健康 流动儿童人际关系问题往往会带来一些心理健康方面 的问题,如自卑、孤独、恐惧、抑郁和焦虑等。[2]从1263 名流动儿童家长的调查中发现,41.4%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自 卑,35.9%认为自己的孩子比较自卑,只有7.6%认为自己的 孩子没有自卑感,以上数据说明整体而言流动儿童自信水平 偏低。在这次调研中,仅44.2%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 孤独感,35.9%认为有些孤独感,13.6%认为孤独感较严重, 6.3%认为孤独感很严重。通过对1263名流动儿童家长问卷中 有关自己孩子情绪变化的焦虑题项、抑郁题项和恐惧题项进 行T检验分析,结果发现它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流 动儿童的恐惧状态最为严重,其次是抑郁,第三是焦虑。在 对流动儿童家长和班主任进行访谈时,很多家长和班主任提 到,由于人际关系问题,流动儿童普遍胆小、内向和不爱说 话。由此可见,人际关系问题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较 大。

三、解决流动儿童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影响流动儿童在城市中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 有政府部门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支持的欠缺,也有学校和教 师给予流动儿童关怀的不足及与其沟通渠道的不畅,更有流 动儿童在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学业基础、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因此对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接受义务教育 过程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上 下协调、共同努力、综合解决[3]。

(一)政府各部门应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支持 要解决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和教育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 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 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国家有关政策,进 一步明确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 妇联部门和城建部门等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对流动儿童教 育的责任并建立流动儿童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作为一项重 要工作,确定年度流动儿童教育工作目标,通报年度流动儿 童教育的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财政部门要保证流动儿童 接受义务教育办学投入和公用经费投入;
民政部门要划拨一 定比例的社会福利彩票基金帮助支持贫困流动儿童接受义 务教育;
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流动人口就业培训与就业安置 工作;
妇联部门要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培训,开办家庭教 育学校,树立健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从源头上预防和减 少个别流动儿童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和缺失造成的犯罪;
城市 建设部门要在社区建设中不仅规划与建设中小学,同时要规 划与建设好社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为流动儿童提供积极向上的校外活动场所。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增加对流动儿童的关爱 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增加对流 动儿童的关爱,是解决流动儿童人际关系问题的关键。第一, 社会需要给流动儿童更多的关爱。流动儿童作为城市的新到 者,往往既对整个城市和社会充满好奇和喜悦,又伴随着陌 生和疑惑。社会应该更加包容地接受他们,给他们一个像原 生态环境一样的归属感,进而消除最初的陌生感。这需要每 个公民的努力,平等、热心地接纳新到者。第二,教师需要 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爱。流动儿童来自各地,由于刚刚来 到大城市,学习上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班主任、学科教师要 积极主动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适应期,教师应当在如何帮助 “流动儿童尽快适应”上下功夫,既要和家长密切配合,查 找和分析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用灵 活多样的个性化教学,同时,还要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爱, 让他们能够适应城市生活和教育环境,顺利融入到集体当中。

这需要教师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把流动儿童当作自己的 “孩子”。第三,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 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流动儿童父母往往 迫于生活的压力而不得不四处奔波,时常不能与孩子生活在 一起,就算在一起生活也可能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且 对孩子关爱的方式也通常比较生硬或者隐晦,无法让孩子感 受到父母的关爱。因此,流动儿童父母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尽量陪伴孩子,并且把爱以孩子感受得到的方式表达。当然, 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之间不应该相互独立和分离,而应该 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真正做到三位一体。

(三)注重流动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流动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问题也成为 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由于流动儿童 家长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孩子指出明确的做人标准, 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鉴于此,学校应 当更多地承担起教育流动儿童如何做人的任务。具体讲,要 通过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能够给人留下良好印象,有利于流动儿童人 际关系的改善。

由于流动儿童在经济和住房等方面条件较差,因此他们 的心理更加敏感和脆弱。特别是流动儿童在语言、生活习惯、 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学生有较大的差别,容易被城 里学生讥笑和孤立。为了使流动儿童尽快适应城市的生活和 学习,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和全体学科教师应 注重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活动,帮助流动儿童克 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流动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是城市生活和教 育中的弱势群体。加强流动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良好行为 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更加自信地与人相处,从而帮助他们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EB/OL].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16/200105/132.html. 2001-06-15. [2]蔺秀云,方晓义,刘杨,等.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 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41 (10):967-979. [3]梁晓燕,章竞思. 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影 响因素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0):58-59.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