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古代名人历史故事

古代名人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主要反映了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情,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 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历史故事。

古代名人历史故事1:戚家军的故事 戚家军显神威 明朝辰光,戚继光的两个儿子和侯继高一同到东海来打倭寇。戚继光 的大儿子长得高大魁梧,大家叫他大戚;小儿子长得端庄秀丽,人们叫他小戚。

兄弟俩杀敌都很骁勇,倭寇一听到戚家兄弟的名字,就吓得发抖。

一天,小戚带着部分战船出海巡逻,碰到了一小股倭寇,小戚把红旗 一挥,战船就像一群梭子鱼似的呼呼呼扑了上去,倭寇纷纷败退。小戚奋勇杀上 前去。不一会,其他战船渐渐落后了。杀呀杀呀,小戚杀到嵊泗洋面,忽然一阵 长筒响,来了大批倭船,把戚家船围住了,小戚中了奸计。

大戚得到消息,一边派人给侯继高送信,一边跳上一只小舢板,飞快 地划着木桨木橹,带领一部分戚家军,箭一般赶来。倭寇碰到他,就纷纷落水。

大戚杀进包围圈,跳上小戚的战船。嘿!大戚和小戚真是两条打不烂、杀不败、 当当响的汉子,这么多的倭寇,他们一点也不放在眼里。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 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箭不能人,盾不 能挡,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 倭寇一见硬的不灵,就来软的。他们洋里洋气地朝戚家船打话:“你 们,大大地被包围……抵抗,死啦死啦的,……投降,好来西格……” 不管倭寇怎样狂喊,大戚小戚就是手不停地杀,杀,杀! 倭寇见软的也不行,就狗急跳墙,拿出四十九门猪娘炮,轰隆隆,轰 隆隆!打了九九八十一炮。戚家船中了炮弹,戚家兄弟也受了重伤,小戚嘴里淌 着血水,屹立船头,两眼像电光;大戚咬着嘴唇,捏着利剑,倾听着大海呼啸的 声音,一阵震耳的螺号声从海风中传来,侯继高率领的船队从远处疾驶而来。就 在这时,轰——,又一排炮弹飞来,戚家船被打沉了,戚家兄弟举着驱妖剑,呼 喊着跳下海去。霎时波涛汹涌,风吼海啸,十丈浪头像开口狮子,吞没了九九八 十一只倭寇船。不久,在一个大雾天,潮急风猛,倭寇又偷偷摸摸来到嵊泗洋面,隐 隐约约地看见船舷左侧有无数篷帆影,好像是戚家军朝他们杀来。倭寇慌了,连 忙开炮。轰隆隆,轰隆隆!从三更直打到五更,炮弹打尽了,戚家军仍然不动。

天亮了,大雾散去,倭寇往前仔细一瞧,大吃一惊:“啊——”原来他们打了一夜 的竟是一块篷礁。篷礁附近还有两座新冒出海面的山头。这时四面螺号齐鸣,篷 帆遮天,倭寇要逃也来不及了,侯继高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把倭寇杀得干干 净净。

人们传说,那篷礁就是戚家船的化身,那两座高山就是戚家兄弟—— 嵊泗的大戚岛和小戚岛。

古代名人历史故事2: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先太 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的东北)。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 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贞元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左拾 遗和左赞善大夫,曾因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 尚书。他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着名的“新乐 府”的倡导者。早期的讽喻诗,有不少篇章能较广泛尖锐地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 暗现实,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 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着有《白氏长庆集》。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西湖旁边的几千亩农田, 地皮都干裂了口,稻禾枯黄,象火烧过一样。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去请求大老爷:
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爷,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 却一直不理不睬。

有一天,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赶到衙门里来,要求大老爷放西湖水, 有的喊:“青天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吧!”有的喊:“大老爷,再不放 西湖水,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闹得那位大老爷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 好亲自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地对百姓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龙就没有地方栖息啦!” 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着五绺长须的老汉,不慌不忙地反问 道:“鱼龙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个要紧”大老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长了!” 老汉冷冷地一笑,又反问道:
“菱角与稻米相比,哪一种重要” 大老爷一听,更加气急败坏:
“谁说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大老爷想 说的是对自己的官运不利,怕说得太露骨了,触犯众怒,就把当今皇上抬了出来, 吓唬吓唬老百姓。

谁知那老汉一听这话,更生气了,他理直气壮地反问道:
“皇上与百姓相比,哪一个要紧假如没有百姓种稻谷给他吃,做衣服 给他穿,他还当得成皇帝吗” 周围的百姓们,听了大老爷的话,条条无理,早想大骂他一顿;现在 听了这位老汉的话,驳得句句有力,都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说得对!他说得有理 啊!” 大老爷早已气得浑身发抖:“你,你是哪一个胆敢当众顶撞老爷,煽 动百姓!” 那老汉又微微一笑,说:“问我哪一个我就是白居易!” 大老爷一听,原来新上任的白居易到了。这老头儿,当今皇上也怕他 三分,不好硬顶,连忙打躬作揖地说:“原来是新任的刺史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 远迎,当面谢罪。请,请到衙内休息一下。” 老百姓听说这老汉就是白居易,有的还读过他关心百姓的诗篇,都 说:“白居易来做我们的父母官,我们的农田有救了!” 果然,第二天,碧绿绿的西湖水,哗哗地流进了附近的农田,干枯的 稻禾,象喝上了甘露,“唰”地一下子直起了腰。百姓们望着哗哗的湖水,流进自 己的农田,兴奋得掉下眼泪来。后来,白居易又访问了附近农家,在钱塘门外,修了一条堤,造了一 座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他又恐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对人民的利害关 系,亲自写了篇《钱塘湖石记》(当时西湖又叫钱塘湖)刻在石碑上,详细写明堤 坝的用处,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百姓都围拢来看这块石碑。当看到上面写着:放一寸湖水能够灌溉多 少顷田时,大家都为白居易深知百姓疾苦,精密设计了这个水利工程,感动得热 泪滚滚。大家纷纷议论,觉得这大老爷不错,要为他向朝廷请功。白居易一听到 这个消息,急忙阻止,还沉痛地做了一首诗。

税重多贫户, 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 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对这一湖水,平时管理得可严啦。

有一次,白居易去游湖。看到南面的湖边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 亭台楼阁。白居易就传问是哪一家造的当差的回来说:“这是衙内二爷的老丈人 在造一座花园!” 白居易就把二爷的老丈人传来,说:“西湖,是百姓的西湖,你一个 人为什么要占用现在,罚你开田一百亩。” 那位二爷的老丈人没办法,晓得刺史说一不二,只好雇了一批百姓, 挖了一百亩湖泥。

又有一次,白居易从白沙堤上散步回来,看见有人从山上砍了两株树, 背回来当柴烧。白居易就对那人说:“山上的树砍光了,山泥就会流到西湖里去, 积聚起来,那怎么行罚你补种十株树!” 那人就只好到山上去补种了十株树。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占湖造屋, 上山砍树了。这样,白居易在杭州三年,把西湖整治得水绿山青,使老百姓能够 安居乐业。可是,白居易的所作所为,也得罪了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吏们。他们把 白居易看做眼中钉,偷偷地把他写的《醉后狂言》等诗篇,加油添醋地送到皇帝 面前去告发他。皇帝一看,这还了得,就把他贬到另外地方做官去了。

白居易要离开杭州了,手下佣人把他剩余的俸钱装好箱子,准备带走。

白居易看见了,说:“把它存到库里吧,今后治理西湖好用!” 白居易要离开杭州了,杭州的老百姓,心里好不难过。他们打听好白 居易上路的日子,纷纷提了酒壶,托了糕点,站在西湖边来送别。

百姓们在西湖边等啊等啊,没听到鸣锣喝道的声音,也没看到抬着满 箱金银、满筐绸缎的行列,只见白居易从天竺山骑着马缓缓而来。后面两个佣人 抬着两块天竺石跟随着。一路走来,一路与百姓们话别。百姓们跪着拦住白居易, 许多人都哭了。

白居易看了,心中十分感动。当即在马上吟了一首诗,大意是说:我 在杭州三年,惭愧没有什么功绩,只不过是脱不了诗人的习气,做了十多首诗歌, 临走还带走了两块天竺山的石头,这怕也有伤清白吧! 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杭州百姓一直亲切地呼他为“白舍人”。有的人画 了他的像,供在家里;有的人把他的诗抄写了贴在墙上。白居易在西湖修的堤, 早已经没了。但是,千百年来,杭州人一直把原来的一条白沙堤,叫做“白公堤”, 来纪念这位关心民瘼的诗人! 古代名人历史故事3: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 一次,王羲之吃饭时,用筷子在桌上划字,把酒杯撞翻了。他就用手 指头蘸(站Zhàn)①着酒写字,饭都忘了吃啦。他的第七个小儿子王献之见到哈哈 大笑,说爸是个“字疯子”。他妈听见了,说道:
“儿呵,只要功夫深,‘泰山顶,高不过脚面儿’②。你爸苦苦下功夫, 书法一定会胜过古人的呵。” 这时,王献之认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他快活地问道:
“我的字再写三年也够好了吧”王羲之听了没作声。

妈听了,摇摇头说:“远哩!” 王献之又问道:“五年行了吧” 妈还摇摇头说:“远哩!” 王献之气得跳了起来,问道:“究竟写多久,才行呀” 王羲之听到这里,站起来,走到窗口,用手指着院心的大水缸说道:
“你呀,能写完这缸水,字儿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 王献之听了心里不服,下决心显点本领给爸看。他跑进书房,拿起笔 来,决心打头重来,先练基本功。就天天照着爸爸的字练笔划,只练些横、竖(述 shù)、点、撇(piě)、捺(纳nà)。这样足足写有两年,捧来给他爸看。他爸望望又 没作声。给妈看,妈说道:“唔,有点象铁划③了。” 王献之这番回到书房,天天光练钩。又足足写了两年,捧来给爸看, 爸望望没声响。给妈看,妈点点头说道:“有点象银钩④呐。” 第五年,王献之这才开始天天练字,足足写了一两年,把字都捧出来 给爸看。王羲之拿过来翻了一翻,仍然摇头叹气没声响。只是见到字里面有个“大” 字,嫌架势上紧下松⑤,于是在下面点了一点,成为“太”字了。

王献之又把所写的字捧给妈看。他妈把字放在桌子上,一张一张看了 三天才看完,最后叹口气道:
“我儿写字两千日,只这一点象羲之。” 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啦,原来妈妈指的那一点,就是爸爸加在“大” 字下面的那一点呵! 王献之这才感到自己的字不行呵。于是烦闷闷地走出门外,在路上低 着头走,心里有点不舒坦!不觉来到城门口,见到有位老婆婆在烙单饼卖。哈, 怪呵!只见她烙好一张饼,就用竹筷挑起,从肩头往后面撂⑥,一下子就撂进背 后的竹匾里去了。匾里一张张单饼叠得齐齐整整,有尺把高哩!王献之看得惊讶 (亚yà)极啦,问道:“老婆婆老婆婆,你连头都没回过去望一望,这饼儿,怎么撂得这样 准呵” 老婆婆笑笑道:“没什么,也不过象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 王献之一想,对呀,可不是这样吗于是急忙忙跑回家,一头栽(灾zāi) 进书房里,天天安心下苦功练字了。

有一次,王羲之来到书房,悄悄走到王献之身后,猛然间拔他手里的 笔杆,没拔动。王羲之大喜,他知道王献之写字有了手劲啦,于是悉(希xī)心⑦ 教导他习字,写了一本《乐毅论》⑧让他临摩。到后来,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 缸水,也成为我国一个着名的书法家啦。人们把他与王羲之合称为“双王”,称王 羲之为“大王”,叫王献之为“小王”。不过“大王”和“小王”写的字,功夫还是有差 距的。

一次,王羲之到京城去,临走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几个字。王献之等 爸走了以后,连忙把墙上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写了几个字在原来的地方。自己左 看右看,认为很不错了,象得很呢。等到王羲之从京城回来,又经过这儿,见到 墙上的字,反复仔细端详⑨了一会儿,叹道:“咳,我临走的时候,真喝得太醉 了,竟然写出这样的字来!” 王献之在一旁听到,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才不敢骄傲,更加努力地老 老实实练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