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差异与身体训练方法的融合】差异哲学

中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差异与身体训练方法的融合

中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差异与身体训练方法的融合 摘要: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研究背景,采用文献资料法、推理、归纳、 演绎及逻辑分析法,从中西方的自然现和身体观的视角切入,探讨东方“身心一 元论”与西方“身心二元论”的特征,从身体哲学视角比较中西方身体训练指导思 想的差异。对比近年来国内新引进的训练理论,阐析中国传统的身体训练方法和 手段的优势,说明依托西方的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下的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正在不 自觉地向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方法和手段靠拢、转化、融合。结论:文化背 景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对身体的认识与训练理念的差别,在西方强势文化主导下 竞技体育抑制了中国传统体育训练优势的发挥。近年来,西方所谓的先进训练理 念,在中国传统武术和养生中早有运用。发掘和整理中国武术和养生等项目中的 训练手段和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的突破点。在国际语境下,构建中国 传统身体训练的理论框架,为现代体育的身体训练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身体训练哲学;
武术训练;
对比研究;
中西融 合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146-05文献 标志码:A 1.中西方身体哲学的差异 人类对身体认识比对人类文明的认识要更早,不同人类文明,形成其 特有的文化,世界上各个民族五彩缤纷的灿烂文化,其根源应该追溯到人类对自 然认识的不同。对自然认识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身体观,不同的身体观造 就了身体训练哲学。身体训练哲学是指关于身体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产生、发 展的内在逻辑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同时探讨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和整 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身体训练哲学也是研究和 指导身体训练的重要理论。

1.1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所谓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圈。

由于中西方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产生了几近截然相反的自然观。何裕民先生指出, 应当从哲学和医学的视角论述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另q:西方文化表现出偏重于结 构还原、个别分析和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研究等传统倾向;
而东方文化表现为偏重于功能研究、整体综合和自然感应现象的思辨性探讨等特长。在认识自然世界 视角方面,双方的出发点已经出现偏差。吕韶钧教授等从认识基础上深刻剖析:
中西方传统的自然观分别以“元气论”和“原子论”为自然观的基础,形成了以“整 体论”和“还原论”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在形成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方面,完全不同, 可见,中西方对于自然的解释与认识是2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是对 立的自然观。

1.2中西方身体观的差异 身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载体,人类的各种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交互过程,由于地域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及 历史的叠加,人们对身体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会随民族与性别的不同而不同,随历 史与境遇的变化而变化。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身体一直在无形中被重视并且“敬身为大”。在儒 家思想中,“孝”始于对生命身体的珍重,因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老子也有 “贵以身为天下“以身观身”的观点。儒家的积极人世与道家的崇尚自然从不同层 面对“身心一元论”的格局进行了印证。

在西方传统思想中,身体与精神产生了对立,身体阻碍人类智慧提升。

柏拉图把身体与灵魂相分离,认为离开灵魂的指引,身体本身是无法接近真理 的;
奥占斯则认为身体障碍了人类接近上帝;
苏格拉底认为,身体是不可信赖的 因素,是获取知识、寻求真理、正义和美德的障碍。传统的西方视角偏袒灵魂, 而有意贬低身体。笛卡儿把身体解释为机器,可以被机械地理解并被灵魂所控制, 这强化了身体作为纯粹物质的经验主义身体观。可见,西方传统将灵魂凌驾于身 体之上,并始终将身体置于“身心二元论”的格局。

中西方对身体的认识方式不尽相同,中国古代思想家,是直接由人自 身启发对宇宙思考,中国讲究“顺应天命,天人合一”;
而西方古代的思想家则是 始于探索自然,最后回到人自身,崇尚“挑战极限,征服自然”。中西方身体观区 别的根本原因,是理解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的区别。中国依据“阴阳论”,逐步发 展定型为。元气论”,其具体理论则是“精气神学说”;
西方则從“元素论”起步, 然后定型为“原子论”,其具体理论则是“细胞学说”。

1.3中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差异比较中西方传统思想对身体认知的偏差,促使中西方对身体运动有不一样 的理解和体会,由此而形成的身体文化,中西方身体运动形式截然不同,身体运 动形式决定了身体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特点。在2种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身体观, 即中国的“精气神学说”和西方“细胞学说”,促使中西方针对“身体”这样一个训练 主体同时也是训练的对象,分别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对立”的自然观下的身 体训练理论模式。世界观不同,方法论就不会相同。这使得中国传统身体训练形 成了整体观的价值取向,而西方身体训练则走向还原论的“科学”之路。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身体与内心互为表里,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身体 始终与外界的环境和内心相互融通。身体感知外界的信息,同时身体表达了内心 世界。身体是沟通自我与外界的渠道,认为身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要求“存天 理、灭人欲”,所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与天地 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同时也强调身体的完整性和对身体的 尊重。在身体营养方面,孔子追求“食不厌精”;
在身体的尊重方面,韩信视为“跨 下之辱”;
在身体的功能方面,王阳明则认为“万事皆备于我”。中国人对待身体 从来都以身为本。可见,身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本体地位。

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修炼的过程,注重对人格的塑造,注重对身体的规 训。在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中主要依靠主观的感知与体会进行训练和传习,例如 武术中的桩功要求心静、体松、气沉、凝神等练功要领,并都有阶段划分,功夫 程序中要求由静入定、由定入空的功力层级划分,这些练功要领都是以主观感知 来判断。虽然这些技术有明显的阶段划分、层级划分,但是这些划分阶段、层级 都是依据主观经验的提炼,在客观方面,无法对其主要标准身体指标上进行量 化;
因此,训练的技术动作和竞技结果方面很难有可操作的标准。例如传统的太 极拳推手,并不只是比武竞技的项目,而是作为一种训练手段而存在,主要感受 双方劲力的变化。这种中国传统的身体训练哲学思维催生了“天人合一”的身体训 练理论模式。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朴素哲学思想决定了西方的身体训练哲学的基准, 西医为西方身体训练理论解释范式上提供了更直观的依据,使其趋向“科学”。其 中,被公认为西方运动训练理论先驱的有3位,即运动医学之父赫罗狄库、西方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古典运动医师盖仑,这3位古代学者是西方身体训练哲学 的奠基人,他们的理论构建了西方身体训练的理论体系主题框架。同样,古希腊 奥运会则从身体实践方面总结出成熟的运动训练方法的理论体系。直至今天,西 方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依然较广泛地借鉴古典运动医师盖仑运动训练理论,其方法包括合理饮食、系统训练、充足睡眠,其中清洗肠道、出汗、放血是平衡体 液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的引领下,西方的身体训练哲学进入了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中, 这种人为的身心二元分离奠定了西方世界对于身体的理性思维,并促使对身体与 性灵的认识,分属于不同的现代学科,进而建立了直观分解为基础的“身体观”, 使身体成为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心灵的问 题则隶属于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这种分解的“身体观”为西方现代体育学科 范式的形成和理论认识奠定了学科基础。今天的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仍然存有西方 身體哲学的缩影,高度、速度、远度、重量、分数、点数等成为竞技体育量化评 判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其优点是这种量化的思维和评判方式促进了竞技体 育和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公平和公正;
但这种身体哲学却把西方体育引入了“天人 对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

2.中西方身体训练方法的融合 2种文化背景下,身体训练哲学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身体训练方法,它 们相安无事、并行不悖地存在了近千年。随着近代世界格局的变迁,二者得以谋 面,中国传统身体训练在与西方身体训练比较时,我们自身存在优势;
但是由于 中国文化被排斥在世界主流文化之外,中国的身体训练理论和方法,不能被世界 所认知,就不可能被认同,更不能像西方体育的各种训练方法那样,被全世界所 推崇。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项目不可能由别人来开发整理,必须认识到整理发掘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任重道远,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学者,每一个人都该 担负这样的历史使命,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添砖加瓦。

然而,在近些年,运动训练理论不断更新,国外的新理论不断被引入 国内,例如核心训练理论、悬吊训练法(SET)、肌筋膜训练理论、动力链理论、 身体功能训练理论,这些新的训练方法被国内运动训练专家们顶礼膜拜。通过分 析中国传统的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优势,发现依托西方的现代体育科学的训练 理论正在不自觉地向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方法和手段靠拢、转化、融合。可 见,这些被国人引进的西方训练方法似乎可以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找到影子。

当中国教练员与中国学者对西方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津津乐道时,这也在倒逼我 们去反思如何整理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优势基因,挖掘整理中国武术和养 生项目中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为现代体育训练服务。这也正是吕韶钧先生呼吁的, 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身体训练领域里的科学研究和规范,在内容上坚持传统观 点,在理念上坚持国际语境,建立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身体训练新模式。2.1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方法中的核心力量训练理论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处惊人地相似。例如风靡一时的核心力量训 练理论,在深入对比之后发现,“核心力量”与中国人的“气存丹田”具有异曲同工 的妙用,“以不动之腰脊运动之”中,腰脊的“不动”,反映了在运动中核心区的稳 定作用,“催”手足的运动则反映了核心力量提高运动效能的作用。中国人的训练 关注于身体内在训练的“写意性”,而西方的“核心力量”更注重训练手段的“写实 性”。

传统身体训练中对于“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与理念随处可见,特别是武 术的功法中有静力性练习的动作方法,例如平衡动作功法、铁板桥功法、睡罗汉 功等功法;
有动力性练习的动作方法“鲤鱼打挺、龙穿虎坐、端腹、栽碑、抢背 等动作。与“核心力量”理论相比较,传统武术所强调的“整劲”“丹田”“以气催力” 等概念确实有殊途同归的效果,确实反映了武术前辈们的“先知先觉”,这些认知 与理念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传统武术功法训练方法与现代 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相比较,二者运动原理相同,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例如太 极拳要求“以腰为轴”就是要求腰部力量的稳定性,胯部的松活,身体只有在这样 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做到太极拳“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 极拳理中说的腰,包含腹前的丹田、腰后的命门所在的关键部位。许多相关的研 究表明,武术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及核心稳定性明显高于其他运动员,这说明武 术的身体训练早已经具备西方训练新发明的“核心力量”,从武术理论上不难发现,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对于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有学者从现代体能训练的角度将武术功法中腰功的训练与核心力量 训练进行对比,认为2种训练都是针对脐下的臀、髋周围的核心区。根据核心力 量训练的生物力学特征将其训练方法归为3大类:调整自身肢体位置使核心区肌 肉受力的训练法、身体应对不稳定条件下维持核心稳定力的训练法、增强核心区 稳定性与核心区肌肉作为主动肌时的训练方法。通过以上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对于 核心力量的分析与总结,然后对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进行梳理,该学者引入了“腰 马合一”理论、“丹田”理论和“三节”理论3个与核心力量有关的传统武术功法训练 理论。在中国传统武术训练方法与手段中归纳了3大类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一是 以调整自身肢体位置而训练核心区肌肉力量的卧虎功和面壁功;
二是身体在不稳 定状态下的训练提高稳定性的水中抗阻训练、一线穿、梅花桩等;
三是变化外力 使核心区稳定性与动力性增强的抖大杆、扎大枪等3套训练手段。当我们对核心 力量进行整体认识之后,我们再回归到传统武术中去寻找我们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会发现129个拳种中无穷无尽的身体训练理论、方法、手段对于现代竞技体育身 体训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2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方法中的动力链理论 人体运动动力链理论认为参与完成人体动作的组织结构按一定顺序 排列组成链条式结构,每一条完整的动力链由肌肉链、骨关节链和神经肌肉链3 种次级结构构成,肌肉链在神经肌肉链的控制和调节下收缩和舒张,为骨关节链 提供机械运动的动力,3条链相互协同配合而完成目标动作。目前,在功能性力 量训练理念基础上形成了本体感觉功能训练、悬吊训练等具体的训练方法,能有 效地解决竞技体育中的“弱链接”现象。这不由地让我们想到中国武术“内三合, 外三合”。因为武术更多地讲究的是劲,劲在身体内有清晰的劲路。“劲”就是动 力的传导,“路”就是动力传导的路径。劲路与动力链理论有一种中西方身体训练 的不谋而合。例如,武术的劈挂拳讲究大合大开、猛起硬落、吞吐伸缩、放长击 远、回环折叠的动作特点,这些技术动作对现代体育项目的许多“鞭打”“蓄劲”有 很强的启示,对于加强暴发力的训练,提高动作效能,增强身体灵活性和柔韧性, 预防运动损伤都有积极的意义。其实用动力链理论就是巩固神经肌肉链对于动作 模式、增强肌肉链的动力、提高骨关节链做功效能。又如太极拳拳谚说道:“劲 起于根,顺于腰,达于稍,腰一发力,力达四稍。”其实质是要求人体各部位的 发力顺序正确,实现力量顺达,这“动力链”理论强调的动作模式极为相似。对于 传统的太极拳的发劲,老拳师们一般不讲发的大与小,而讲发劲发的整。这里的 整就是整体,不是注重局部的快慢,而是整体的协调与配合。集全身之力发于一 点,才会显得威力无比。太极拳讲究“一身备五弓”,太极拳平时对于“弓”的训练, 就是改善动力“弱链接”的方法。

2.3中国传统身体训练中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关注多关节、多方位、融合本体感觉的训练,追求 动力链的高效、动作模式稳定、整个运动过程能量传递的效率与经济性、训练产 生的身体素质长效性。笔者在张英波教授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中亲身经历了 专家们对运动员进行从前链到后链、从侧链到旋转链、从短链到长链的训练过程。

中国武术注重整体。例如,形意拳中最基本的动作是三体式站桩,动作外形简单;

但是讲究的是桩功的内劲,特别强调多关节、多方位、融合本体感觉的训练,通 过意念反复地内视身体,理顺劲路(动作模式训练),达到出拳发劲时动力链的 稳定与高效。这就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核心理念:在不利条件下能够有效地控 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成为上下肢运动的支点,从而提供发力的动力,并使得其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的机能状态,从而产生优异的运 动功能效益。不论是体能方面还是技能方面,竞技体育中都有传统身体训练的身 影。摔柔项目都把“听”劲作为其核心的技术训练,就引进了太极拳站桩功法,且 效果显著。我们还可以将桩功、拍打功、靠桩、太极推手、太极拳听劲等功法训 练作为专项体能训练,为篮球、足球等对抗性项目的训练寻求突破点。此外,传 统功法中的眼功训练方法、泅水术的训练方法、硬功训练方法、轻功训练方法、 导引养生功训练方法都可以根据现代运动项目特点和规律与射击眼力训练、水上 项目体能训练、格斗对抗性项目的体能训练、现代康复训练相结合,从而极大地 完善训练方法与手段,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做出贡献。

康复训练在應对运动损伤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干预作用。身体运动 功能训练的康复训练始终贯穿于人体的康复过程。打破以往的先治疗再康复的理 念,在损伤治疗于康复之前、之中、之后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中国传统武术经 典著作中有着丰富康复医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例如《人身穴道并治疗法》《拳 经》《少林寺伤科妙方》等著作,其中有大量阐述经络、穴位、脏腑、气血、导 引等方面理论,对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治疗运动员损伤时, 传统正骨理筋的手法来处理肌肉和韧带的局部撕裂、整治脱臼错位显得更便捷、 更有效;
因为传统正骨理筋手法,可以消除肌腱与健鞘、肌肉与筋膜的粘连,分 解人体组织中产生的结块,增强营养的输人与代谢废物的排出,达到活血化淤的 作用。这样可以促进组织的新旧交替,加快变性组织修复,加快运动功能的恢复。

这应该成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新的技术资源

当今多赛制的竞技体育,已经让运动员在面对训练与比赛的矛盾时, 难堪重负,许多运动员的损伤可能就意味着失去比赛的机会。预康复理念的提出, 就是针对受伤的部位与因子,进行提前训练以达到预防的作用,不至于等到亡羊 再去补牢;
而是通过提高固定肌的稳定性作用,提高协同协调作用,提高拮抗肌 的放松作用,来巩固正解的动作模式,避免了运动的代偿与动作效能的流失,从 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运动损伤。这似乎与中医养生理念提出的“上医治未病”不谋而 合。从身体功能训练与中国传统武术比较发现,科学水平越高,越是发现东西方 的人体科学惊人地相似,在表现的手法上也是逐渐的弥合、趋近。目前,在运动 损伤的诊疗中,己经引入了中医的推拿、按摩、针灸、火罐、针刺等多种手段, 但对武术伤科、气功、药功、按摩、正骨的认识还不够。这也是许多学者慨叹的:
懂传统武术的人不懂现代竞技体育,懂现代竞技体育的人不会传统武术。复合型 人才可能会在体育领域中的创新力取得更大的突破,当然这些需要这2个领域的 学者共同努力,才会有更好的结合。3.结束语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肌筋膜训练法、悬吊训练法等方法不胜 枚举,细细推敲这些“洋方法“洋手段”时,才发现有些是民族传统体育身体训练 的某一个理论,或者是我们拳谚中要求的某一个口诀。由此可见,在中西方身体 训练方法的融合过程中,西方体育对中国身体训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个交 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2种文明孕育出的身体训练方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 以说,如果把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精华进行开发和整理,有着比西方训练理 论更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现代竞技体育严酷的竞争下,西方身体训练旨在开发身体最大潜能, 挑战身体的最大极限,经过长期的摸索,其身体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进入瓶颈 阶段。综观近年来传人中国的新型训练理论,它们无不显示了对中国民族传统体 育的趋近、融合。只有把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的理论方法作为现代体育训练的源头 活水,现在的竞技体育才能常葆青春。

在国际语境下,阐述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训练理论、方法及功能作用, 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提供实践依据。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发掘和整理中国武术和养 生等项目中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并作为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的突破点,学者们应该 积极地发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优势理论与方法,逐步开发民族传统体育中 的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构建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的理论体系,为现代体育的身体 训练现论与实践贡献力量。

作者:张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