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业论文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从毕业论文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本文以2013年全国中医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毕业论文为调查对 象,采用文献研究及网络问卷调查形式开展研究,从毕业论文撰写角度,客观评 价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并分析探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 法与对策。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在读期间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生 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方式。通过对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及写作水平的调查, 可以反映现行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 平提供思路。
1方法 1.1文献研究:本研究所涉文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硕士 1.2问卷调查: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将电子问卷发送到各中医院校 研究生群,由研究生自愿填写后发回,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接受论文撰写相 关培训、论文首次形成时间、导师修改次数。
2结果 2.1文献研究结果 2.1.1基本情况:2013年全国中医院校向中国知网提交中西医结合专业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共449篇,论文数量排行前三位的依次是山东中医药大学98 篇、湖北中医药大学67篇、成都中医药大学60篇(表1)。
表1中医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 数量(2013年度) 授予单位 论文数量山东中医药大学 98湖北中医药大学 67成都中医 药大学 60辽宁中医药大学 55南京中医药大学 54北京中医药大学 37山西中医 学院 16浙江中医药大学 13云南中医学院 9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8湖南中医 药大学 8中国中医科学院 6安徽中医药大学 4贵阳中医学院 4陕西中医学院 4 福建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2河南中医学院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2.1.2研究类型:449篇毕业论文中,研究类型以临床研究为主,共312篇,占69.5%;其 次是动物实验研究,共99篇,占22.0%;文献研究37篇,占8.2%;其它类型研究1篇。
2.1.3基金资助情况:论文研究获基金资助共224篇,占论文总数的 49.9%,其中获国家级课题资助139篇,省部级课题资助72篇,厅局级课题资助13 篇。
2.1.4获奖情况:449篇毕业论文均未获得国家级或省级优秀论文奖励。
2.1.5被引次数:所有毕业论文仅有1篇被它文引用,引用次数为1次。
2.2问卷调查结果 2.2.1基本情况:本研究共回收233份网络调查问卷,其中完整填写问卷 217份。
2.2.2论文撰写相关培训情况:所有受调查学生中,仅有31名学生在毕 业论文撰写前接受过专门的写作培训,占总人数的14.3%。
2.2.3论文首次形成时间:本调查以论文首次形成时间与论文提交时间 点的差值作为调查选项,大于6个月的有11人,大于3个月的有37人,大于2个月 的有50人,小于等于1个月的有119人。
2.2.4导师修改论文情况: 硕士毕业论文在提交前至少经过导师修改1 次的有124人,修改过2次的有45人,修改过3次的有40人,另有8人的毕业论文从 未经导师修改。
3讨论 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既是研究生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也是研究生 学习研究能力的实物载体。毕业论文的水平高低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生的培 养质量,因而,管理以及控制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 量的重要环节。
3.1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缺乏高水平 的研究平台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充足的经费资助是确保研究质量的基本环境。本 文受调查的449篇毕业论文中,获得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仅占49.9%。由于缺乏经 费资助,大部分的毕业论文以临床研究为主,因而在研究设计上多数采用小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或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研究设计不规范,研究思路不严密,研究 结果不确切,极大的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研究内容创新性不足研究内容的创新性是毕业论文的灵魂,其研究结 果发挥着学科引领与导向作用。同时,创新性与研究质量决定了学界对其研究的 认可度。本次研究调查的毕业论文中,无一篇论文获得省级或国家级奖项,被他 人引用的论文也仅有1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 创新性不足。
论文撰写过程监管力度不够研究生的培养与本科生具有本质的区别, 重在思维与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毕业论文看似对获取学位的基本要求,是研究生 思维与能力的基本表现,但同样需要规范化教学与培训的指导。本次调查发现, 仅有14.3%的研究生接受过正式的论文写作培训,其余学生要么由上届研究生指 导,要么参照以往毕业论文“依葫芦画瓢”,在撰写过程中缺乏导师的有力指导。
论文首次形成的时间也较晚,54.8%的研究生在离论文提交不足一月的时间才初 次成稿,用于修改精炼的时间远远不足,因而难以保证论文的质量。
3.2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探析: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切实加强研 究生培养经费的投入,保证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有充足的研究经费,提高研究水 平和质量。提高对导师的遴选要求,对课题经费及指导时间做出明确规定。对于 条件相对不足的院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度,加强校与企联合,分工合作、资源共 享,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
科学监管与精心指导研究生一进校即应加强管理,明确目标与任务, 建立完善考核体系,并依据个人特长与优势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做到“懂规 矩”、“有目标”、“担责任”。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升导师队伍整体 质量,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优化研究生培养氛围,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等途径, 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2]。
作者:唐宋琪 陈云慧 来源:赤子 201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