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
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 目前,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衡量人才培 养水平的首要标准,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教学改革已全面铺开。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乘势压缩公共基础课。本文着重分析当前 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 出进行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摘 要:
高职高专;
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
一、当前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基础课学时相对不足。当前高职高专的教 学理念提倡工学结合,强调学生对职业技术的掌握,要求学 生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为此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把教学 重点放在专业课或专业实践、实训上,大大缩减基础教学课 时。据了解,在高职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课时仅96学时左右, 物理课108学时左右。这与其要讲授的实际内容需要的课时 相比较明显不足,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只能是走马观花,仅处 表象状态,难以真正领悟知识内涵。
2.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院 校不断扩招,生源不足,所招学生多为高考低分段学生。事 实也正如此,在历界学生中有70%的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甚至连最基本的高中段知识概念(特别是理科)都没能掌握。
然而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式,高职与高中都是大相径 庭,高职阶段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学生一进校门就很难适应这一学习方式,加上自身基础不够 扎实,基础课课程体系广,难度大,无疑给学生的学习,教 师的教学雪上加霜,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瓶颈。
3.高职高专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随着高职高专院 校一再扩招,生源良莠不齐,学生在较学习生活情况不容乐 观,很多学生都在高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报考高职高专院 校的,基础非常薄弱,本身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 所学课程兴趣不足,上课迟到、旷课、考试作弊,甚至找人 替考,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甚 至有些学生觉得拿到毕业证即可,对学习对考试抱无所谓态 度。据统计高职学生中有主动学习意识的仅占30%左右,60% 左右为被动学习者,10%为根本不想学。如何培养高职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所在。
二、 基础学科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类学科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的精确科学,有系统、严密的知识系统,有一套最全面有效 的科学方法,有能影响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科学 思想。在对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理工科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中,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众所 周知,未来世界的竟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竟争,高等高职高专 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任务。这就要求高职 高专学生须具备系统的全面的基础论知识,在走入社会、走 入工作岗位以后才能具备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数学在许多领域特别在工科类专业当中应用极 广,是必备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逻辑能 力有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给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提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 础学科是众多工科专业的必修课,它的成败直接影响专业基 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专 业知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专业知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做到 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以致于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具备一定 的创新能力,在自我发展和提高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潜力。可 以说基础学科是科学与技术间联结的重要纽带,是技术创新 的活水源头。
三 、高职高专基础学科的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同时就要求对基 础课提出相应的改革要求,以实现在新时代下培养新型的适 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等高职高专学生。高职课程改革已是大 势所趋,保持理论与实践合理结合,科学调整基础课课时比 例势在必行。针对高职学生相关专业课的要求,同时兼顾高 职学生素质教育要求,怎样在当今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开展基 础课教学,既满足学生“够用”的需求,又能够达到人的全 面发展的教育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索。
1.根据专业特点,选缟教材剔除偏、旧、繁、难的教 学内容。基础学科体系(特别是数学、物理课)是一个庞大 的知识体系,其中不乏偏、繁、难的教学内容。有些教材追求知识的逻辑性,完整性,理论性,与实际联系少,与学生 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脱节,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高等高专基 础课的教材必须结合专业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必 需”、“够用”为 原则,坚持突现重点,内容精要。学校 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编相关教材。
2.任课教师要有敬业精神,要“多才多艺”。教师 的教学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课如果只是 为了应付完成任务,没有敬业精神,就会给学生留下不负责 任的印象,进而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 当然就不好。因此端正教学态度,以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完 成教学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3.改变教学方式,凸现学生主体地位。俗话讲“授 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即是“灌”注 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理解不透, 长而久之,学生缺乏自主思考,主动学习能力差。“授之以 渔”旨在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学生能够自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要引导学生走进自学天地。
4.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目前的高校考核方式多沿用 传统的课程考试方法,时间上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形 式上基本上笔试,也是一种最省事的考核方法,但绝不是最科学的方法。仅凭期中或期末考试,无论在时间还是试题覆 盖面上都有局限性。从考试内容看,知识性、记忆性的东西 占绝大多数,至于对智力性技能性东西考核很少,这就导至 了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出现一些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的“投 机学习”现象,表现为1)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2)密切 关注教师考前复习,背下教师复习题。可见单一的考核方式 与培养要求相悖,考核的指挥棒发生扭曲。难以客观地检查 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因些,要实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的多 元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济,开卷与闭卷相融,自评与他评 相结合,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即便笔试,也应尽量减少 客观性试题,增加主观性试题,并力求形式多样,凸现探究 性、综合性、开放性与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刘鸿雁,李园,刘颖钰. 安徽文学[J] 2009 [2]殷慧.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