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违道不远《论语》备课札记] 论语忠恕

忠恕违道不远《论语》备课札记

忠恕违道不远《论语》备课札记 近日重读《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 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不期然想起了曾子 的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曾参作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孔门薪火由其传之后世。

由曾子三省观之,曾参贯彻孔子学说可谓时时念之、日日习 之。我由此产生一个疑问:曾子用“忠恕”来诠释孔子之道 的“一以贯之”,而他本人的道德践行目标为何没有“恕” 字?曾子三省有没有一个“一”来贯穿呢? 下面我尝试把自己思考的结果梳理一下。

一、“忠” “恕”本为一体 “忠”和“恕”是什么关系?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汇 集了各家观点,很值得讨论思考。《周语》说:“中能应外, 忠也。”意思是,以你的内心来应对他人,这就叫作“忠”。

《贾子道术》这样解释:“以己量人谓之恕。”是说要用要 求自己的标准来对待别人,这叫“恕”。朱熹这样解释本章: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 学简史》中解释“忠恕之道”为“挈矩之道”,认为忠和恕 是一体两面,并举《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 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 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简而言之,就是以自己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和“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杨伯峻先生也 持相同看法。

由此可见,《论语正义》的最后总结是十分有道理的:
“盖忠恕理本相通,忠之为言中也。中之所存皆是诚实。《大 学》:‘所谓诚意,毋自欺也。’即是忠也。《中庸》云: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中庸》之诚,即 《大学》之‘诚意’。诚者,实也;
忠者,亦实也。君子忠 恕,故能尽己之性;
尽己之性,故能尽人之性。非忠则无由 恕,非恕亦奚称为忠也?《说文》训‘恕’为‘仁’,此因 恕可求仁,故恕即为仁,引申之义也。是故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忠也;
立人达人,恕 也。二者相因,无偏用之势。” 这段话的意思是,忠和恕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成就别人,帮助别人达到他们的目标,就是“恕”。也就是 说,“恕”是一种待人的方法,要求自己能够像对待自己的 利益和需求一样,为达成别人的需求而努力。在这样做的同 时要审视自己:如果我处在对方的位置上,会怎样做?所以 曾子反省“为人谋”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忠”。由此可见, “忠”是一种态度,是对理想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描述,指对 待别人时一定要尽心尽力。

在这个描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一下“信”。

二、“信”的三层含义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全书后发现,“信”字共出现 38次,可见孔子对于“信”是十分重视的。考察《论语》全 书,“信”应该有三层含义。

《论语》中,忠和信时常并举,除了本章以外,“子以 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主忠信, 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 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 语·学而》)朱熹解释“忠信”二字时说:“尽己之谓忠, 以实之谓信。”在《论语集注》中,朱熹引用了程子的解释:
“人道唯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 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我们可以把这看作“信” 的第一层解释:就自身而言,人一定要忠实于自己,我们本 身一定要是靠得住的、信得过的,就是做人要诚信。孔子有 一个论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因此,孔门弟子对于自身“信”的要求,标准很高:信近于 义。(《论语·学而》) 信任,是“信”字的第二层含义,是指显现在外面的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由于自己的诚信而获得别人的信任。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子路问老师的志向, 孔子回答说: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让朋友信任自己,让少年 人得到关爱。“朋友”关系,是孔子提出的三项关系中最近于社会关系的人伦,直接与“诚信之道”和“交往之道”相 关联。朋友不信,交往的有效性就有问题。朋友之间有诚信 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信的最高层面是信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 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 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坚持真理,死守善道,至死不渝,这涉及了个人的信仰。“上 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 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领导者推崇诚信,那 么百姓对你没有不付出真感情的。能做到这一点,自然人心 归向,贤才毕集。这里的“信”也可以引申为信仰,是一种 社会理想。

诚信、信任、信仰,三位一体,讲究诚信就会赢得别人 的信任,信任他人又是因为看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忠诚。人人 诚实的结果是人与人的相互信任,可信任的人一定是可以诚 实相对的人。我们可以看到,对内的诚信和对他人的信任都 离不开真正的信仰。没有笃定的坚实的信仰,这二者都会变 化:人会自欺,也可能欺人。

至此,我们可以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每个人都“与 他人共在”,我们基于和他人的关系成就自己,要使自身的 存在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便需要从自身做起,要求我们有 更高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修养。曾子三省,是人际交往的君子 之道,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准则。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真诚地反省自己,真诚地按照自己的信仰去生活、去行 动。

这就是贯穿曾子三省的那个“一”。

由此看来,课文对于“传不习乎”的注释,未必准确。

三、“传”亦我传人 “传”字课下注释为动词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未必确切。

郭翼《雪履斋笔记》:“曾子三省,皆指施与人者言, 传亦我传人。传而不习,是以未尝躬试之事而误后学。”李 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这样诠释此句:“自己所传授、 写作的东西,认真思考过,研究过或实践过吗?很好的自警 语。公曰之谬种流传,误人子弟,特别是言行不一,品学分 离者,盖亦多矣。”杨润根先生在《发现论语》中这样诠释 郭翼的话:“当我向学生传授我所认定的真理性的知识时, 我是仅仅在口头上宣传这些真理性的知识而在行动上根本 不遵循这些真理性的知识而行动吗?” 这几家注释都注意到了曾子三省实际上是基于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自我观照,照此训诂,可能更贴近曾子 的原意。

wWw.dYLw.nEt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杨润根.发现论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4. [5]石衡潭.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M].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6]薛涌.学而时习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