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师课文 [同册课文在重组中提质增效《我最好的老师》与《名碑芸萃》教学及评析]

同册课文在重组中提质增效《我最好的老师》与《名碑芸萃》教学及评析

同册课文在重组中提质增效《我最好的老师》与《名碑芸萃》 教学及评析 【教学目标】 1.导读《我最好的老师》,回忆小学六年学习生活中“我 最好的老师”,把“爱老师”的思想情感与回顾六年小学生 活的成长历程结合起来,写成一篇作文

2.参读《名碑芸萃》,在感爱祖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 同时,借鉴其表达方法,列举六年中“我最好的老师”。

3. 进一步熟悉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结合改写、写批 注等学习方式,实现读写一体,提高读写能力。

【设计意图】 课程整合,从广义上说,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其 目的是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与分化,彰显知识技能与生活的 联系与价值。从狭义上说,也可指学科内部、教材内容的整 合和重组。这项改革,零碎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 必须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全面的改革和改进,形成教材内外、 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动和集成。

我们在进行“读写结合”“基于单元的精读课文与略读 课文整合”“一篇带多篇(整本书)群文阅读”等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整合的经验。而打破单元主题的教材重组, 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灵活、更加有效,可以促进教师对教材 的整体把握,并积极地选择新的教学突破口。这是语文课程 整合的一个重要节点,与其他思路联动,有利于推进改革。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我最好的老师》与《跨 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编为一组,主题是“科学精神”。教材中,另一个 专题“难忘小学生活”,以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有《难 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等近10 篇文 章。两个主题本不相关联,但《我最好的老师》更适宜与“难 忘小学生活”结合。笔者认真思考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习作 教学的目标和毕业教育的需要,将“综合复习”中的《名碑 荟萃》与《我最好的老师》进行整合教学。

《我最好的老师》与《名碑荟萃》贴近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时,笔者删繁就简,凭借阅读材料,设计创意缩写和从 课文“是怎么写的”这个角度写批注,旨在锻炼和检测学生 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离开母校,大家都 会有依依惜别的心绪。因为六年来有太多的人和事都令我们 难忘,特别是很多曾经帮助、指导、关心过我们的老师。这 不,课本中就有一篇《我最好的老师》,很值得我们好好读 读。先自己读读。

(二)朗读交流 (教师先读其中一部分)感觉好吗?你也挑感兴趣的段 落,读给大家听。

真好!谁还想读读?用朗读来交流一下情感是挺好的。(三)重点深入 (PPT 出示)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为什么 这样说?抓住课文中最关键的文字,最能说明“我最好的老 师”,把课文改写成150 字左右的一段话。

1.鼓励学生离开座位交流。

2.收集典型的改写作业,如有创意的改写,抓住首尾态 度变化的改写,抓住“一节课”来改写,抓住6、7 两段“不 一样的学习方式”来改写,等等。

3. 投影3 名以上学生的文字,借鉴、创新。

4(. PPT出示)你们都快小学毕业了,你在母校认识了 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当中,有的带你发现自己的天赋,关 心你的个性发展;
有的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在你犹豫彷徨的 时候,给予你智慧的力量;
有的像怀特森先生一样,培养了 你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质疑的能力…… (生讨论) (四)参读借鉴 课文写的只是一位老师,但经过六年的学习生活,你想 写的可能有好几位老师,有的可能是你读一年级时的老师, 有的可能是你读五六年级时的老师;
有的教你语文,有的教 你数学……怎么办?不要紧,我们可以参读另一篇课文,学 习它的表达方式。给大家推荐的是课本中“综合复习”的第 五课《名碑芸萃》。(PPT 出示)请看屏幕! 1.先略读《名碑芸萃》,请你从“课文是怎么表达的”这个角度,写100 字左右的批注。

2.平板阅读:王羲之《兰亭序》,欧阳询《黄甫诞碑》, 颜真卿《颜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3.出示全文,随机择“生字”注音。

4. 鼓励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再去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交流:投影一位学生的批注。有没有补充?有没有疑 问? 5.请大家关注文章的题目:《名碑芸萃》。老师如果把 题目改成《名师芸萃》,让你来写母校的老师,那么,借鉴 这篇课文的表达方式,“怎么写”大家应该没有问题。

(五)起草《小学里我最好的老师》提纲。

(六)教师反馈几份有代表性的提纲,指导学生自行修 改。

(七)在下一节课里完成草稿并反馈,相互修改。老师 总结

【推介背景】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由此我们可以 引申出:“教语文”不只是“教课文”,更应当是“教课程”。

也就是选用组合适当的课文,来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现行课本有体现不同目标的多种分类课文,如精读课文、略 读课文、选学课文、综合复习课文等等。我们既可以拣顺序 分单元施教,也可以单元整组统整教学,甚至打乱顺序,组 合几篇课文于教学,形成课本范围之内的“群文阅读”……一句话,只要能达到教学之优质、高效,教师可以有足够的 自由和创意来处理教材。显然,这是教学设计面临的一个新 课题。

现实的情况是,教师自选课本之外的教材于教学已不鲜 见,但如何更有创意地处理课本之内的教材,却缺少大胆探 索。本案在这方面的设计和实践,堪称成功的尝试。六年级 下册中的21 课《我最好的老师》是略读课文,《名碑芸萃》 是同册教材“综合复习”的第5 课,把两篇不相干的课文放 在一起导读,似乎是两个被“强扭的瓜”。常言道“强扭的 瓜不甜”,但在特级教师洪志明的课堂上,这两个“强扭的 瓜”却很甜。由《名碑芸萃》到《名师芸萃》,在学生的笔 下描绘出了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中“我最好的老师”群像 (一般都写了三四位难忘的好老师)。这不仅是课本中不同 课文的参读整合,也是读与写的整合。正是因为这种统整的 设计意识,才带来了语文教学的新景观。

【教学评点】 将两篇课文的阅读指导和一次“我”难忘的几位小学老 师的作文统整起来,“设想”很诱人,但如何“设计”却不 易。这里的关键问题,正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提出 了改革的新挑战。细析其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可以逆溯出教 师的设计思路,并归结出几个成功推进的关键节点,可供我 们揣摩和借鉴,以提高教学设计的关键能力。

一、“运用”目标的设计16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本体追求。

教学《我最好的老师》,其“运用”的最佳策略,自然莫过 于让即将毕业的学生也来写一写《我最好的老师》。课文中 写的只是一位老师,“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 师?”则是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来表现的。从前面写“怀特 森先生算哪门子老师”的误会到后来认识到怀特森先生是 “我最好的老师”,于是前后之间形成的强烈的情感冲突, 实证了“最好的”涵义。如果将这样一篇课文的阅读感受迁 移到即将毕业离校的孩子身上,让他们也来写写六年中最难 忘的老师,无疑是最好的运用。于是教师由阅读一篇课文联 想到了写一篇同题习作,这样的设计思路,是以“运用”为 基点的,并且最佳地因体现了“读写一体、相得益彰”,而 足以使“运用”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无疑,这样的设计思 想是十分可取的。

二、克服“难点”的设计 让学生写六年来一位“我最好的老师”,可能会让学生 有点选择困难。在学生的记忆中,六年来会有很多好老师。

五、六年级的老师要写,难道上一、二年级时关心、爱护过 “我”的老师就不该写吗?再说,如果写一位老师,学生可 能已经写过了,能不能一次写上三四位老师,来个“最好老 师”的群像呢?这应当更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但这 样做,对学生来说就有可能是个难点。写一位老师容易写, 要在一篇习作中写三四位老师怎么写?显然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挑战。也可能就是这样,让洪志明老师发现了 在同册教材“综合复习”中的《名碑芸萃》。课文列举了有 代表性的四种名碑,其文章的结构方法,可以供学生迁移运 用。从《名碑芸萃》到《名师芸萃》,正是一条可以阅读借 鉴以克服难点的绿色通道。

三、读写过渡的设计 由两篇阅读文本过渡到一次《小学里我最好的老师》习 作,最重要的当然是由读到写的过渡设计。洪老师在导读《我 最好的老师》一课时,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在此基础上聚 焦于一个根本点:“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并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最关键的文字,能 用“我最好的老师”的内容把课文改写成150 字左右的一段 话。这一设计是颇有功力的,不仅是以缩写的方式提取文本 的关键信息,而且还用四个环节来落实:自主阅读批注;
离 座与同学分享;
教师巡回发现典型作业;
教师评说点拨怎样 写出“我最好的老师”。

在基本解决了怎样写出一个“最好的老师”之后,如何 写出六年中所遇到的多位好老师呢?便从另一篇课文《名碑 芸萃》作读写过渡的指导。课文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四位大书 法家,既有杰出的书法成就,又有他们刻苦学艺的事例铺陈, 简要而全面地达到了既突出重点,又相对完整的“芸萃”特 点。这次是由学生写课文批注来达到过渡目的的。于是,学 生自然地从“名碑芸萃”联想到了“名师芸萃”,明白了如何在一篇习作中并列写出三四位《小学里我最好的老师》。

应当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两篇课文由读到写的过渡,都 不是单纯由老师讲课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学生“写”的实践 (缩写和批注)来达成的。

四、合步推进的设计 由于从读到写全程统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教师在两节 课的时间里采用了分步推进的设计。即第一课时由文本阅读 向“写”过渡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地完成习作 提纲设计并交流反馈,体现了一气呵成由读到写的运思。第 二课时则主要完成本次习作的按提纲起草和交流修改。如此 步调明确、分步推进的设计,在实现本次读写一体的学习过 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根本保证。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育人活动,每一步的成功实现, 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 便是“设计”,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曲径通幽 处,禅房花木深”,这难道不也是教学设计的一种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