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第五组的小男孩
案例三第五组的小男孩 一、“以虫为伴”的男孩 小峰,男,7岁,二年级学生,肤色黝黑。小时候父母 在外做生意,他长期由农村的爷爷奶奶照顾。由于农村比较 偏僻,附近没有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没上幼儿园,于是在田 间、石缝中寻找虫子成为他唯一的乐趣,各种各样的小虫子 是他幼年唯一的“玩伴”。后来父母把他接到身边,上了小 学一年级。课间,别人在看书写字、做游戏的时候,他却在 草地里、石块下找虫子,他拿着虫子回到班级,桌子就变成 了他的“手术台”和“观察台”,不是把虫子一块块肢解了, 就是装在瓶子里一看就是半天。家里的阳台已经成了“昆虫 世界”,全是玻璃瓶,父母为此不知道打了他多少次,他依 然故我。谁都不肯和他坐同桌,于是在第二组和第三组中间 就有了一个“加座”,他成了唯一一个“第五组”的孩子。二、谁把他推给了“虫子” 从孩子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成长, 爷爷奶奶也很少与他交流,亲子交往缺失;
上小学回到父母 身边,应该是帮助孩子转变交往方式的良好契机,可是父母 依然很忙,错过了亲子关系修复的最佳时机,于是“好朋友” 就又成为小峰的不二选择。
小峰没有上幼儿园的经历,由此缺失了与伙伴交往的过 程,缺乏交往规则的体验学习,造成了他的同伴交往障碍, 不知道如何与别的同学交谈、嬉戏、打闹,交往的语言和技能极其匮乏。上了小学,环境的改变促使他出现交往的需要, 需要被爱、被认同,他却不知道怎么和别人交流,只有“好 朋友”还在陪着他,于是就出现了这个“老师讨厌、同学厌 恶”的“第五组”的孩子,没有归属感。
虫子这个“好朋友”只要静静地看着就可以了,不会与 他发生争执,不会惹他生气,就算是惹小峰生气了,他也可 以“惩罚”甚至“消灭”它。
小峰的情况是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的封闭心理,会阻碍 友谊和人际关系的建立,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让孩 子更加孤独。应该从家庭、学校两个方面同时关心和关爱他 们,让他们真正交到好朋友,帮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三、“第五组”的孩子也需要朋友 第一次咨询:因为孩子对我有较深印象,所以我们很快 建立了初步信任的关系。从他的身体状态来看,还是有点拘 束,有点坐立不安的样子,我决定从兴趣入手和来访者建立 关系。
我问他:“小峰,你今天抓了几只虫子?”他没想到我 问的是这个他感兴趣的问题,整个人感觉都放松了,跟我交 流了起来,还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塑料小药瓶,让我看他的“成 果”。于是我又接着问:“你的朋友知道你抓了几只虫子吗?” 他一下愣住了,过了几秒钟才说:“我没有朋友。”我接着 问:“啊,你为什么没有朋友啊?”他思考了一会儿,目光 闪烁地说:“因为他们都不喜欢玩虫子。”在接下来的关于“朋友”“父母”的话题中,他的回答三句不离虫子,总是 先虫子后朋友、父母,不时会冒出一些“他们讨厌我”“没 人陪我讲话”等语句。
咨询发现,在咨询关系建立后,他比较愿意和我交流, 他的语言表达清楚,有较强的逻辑,排除精神疾病方面的问 题。可以明显感觉到他有些抱怨的情绪,抱怨没有人跟他玩, 抱怨父母没有时间陪他。从他的神情和语气中发现,他的内 心渴望交到真正的朋友。
第二次咨询:我们交流的仍然是“朋友”的问题,因为 第一次的交流比较愉快,所以这次他显得比较放松。我问 他:“你们班上朋友最多的人是谁?”他脱口而出:“木子!” 我又问:“你知道为什么吗?”他一口气说了木子的好几个 优点。我接着问:“那你有什么优点吗?”他一下沉默了下 来,过了好一会儿才不确定地说:“好像没有吧?”他的神 情黯然,情绪比较低落。这时候来访者明显需要支持,我把 他吃饭时候的好的表现详细描述了一番,他精神一振,脸上 又出现了微微的笑意。来访者觉得自己被关注、被认同,情 绪得到提升。在我的鼓励和提示下,他又找到了自己好几个 优点,例如“上学不迟到”“每天自己叠被子”“按时完成 作业”等。
咨询发现:整个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的情绪由低落变 得振奋,对咨询员的提问也做出了积极回应,咨询过程比较 愉快。在第二次咨询后,我分别找到小峰的班主任、任课教师、 母亲和木子,希望通过他们的配合为有交往障碍的小峰创造 条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系统脱敏法,让小峰 置身于交往情境中,采用渐进式和强度上升的方法,让小峰 从偶尔发言、读课文,上升到与旁边的同学产生交流,然后 再根据情况适当提升交往的强度。对于他的母亲,我希望她 能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孩子,多交流。后来我了解到,小峰 母亲让孩子参加了合唱培训机构,听说小峰的表现还不错。
至于木子,我也跟她做了一次简单的交流,鼓励她偶尔也去 跟小峰说几句话。
两周后,小峰被老师调到了第三组,尽管没有彻底改变, 但是小峰让我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进步。第三次和第四次咨 询,小峰主动要求将交流集中在“认识自我”中的“我的缺 点”,他想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和别人相处。一个学 期过去了,小峰已经能够和同学正常交往了,当然偶尔还是 会去和他曾经的“好朋友”——虫子交流。
四、别让孩子“无以为伴”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玩伴,父母 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佳的陪伴者,但是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 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和物质基础就是为孩子好。实际 上父母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不仅仅要对孩 子进行抚养,更重要的是要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心理品质的 培养发挥重要作用。造成小峰问题的原因除了父母、家庭因素之外,还和他 童年的经历有关,长期生活在没有伙伴交往的环境下、没有 幼儿园的经历,也使他的成长出现了“残缺”。孩子需要同 龄玩伴,通过与自己年龄相仿或略大的孩子一起玩耍,孩子 能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培养 兴趣、责任心等。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营造群体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