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创新】 高中思想政治课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创新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创新 高中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学校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他们 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形象认识事物仍占重要地位, 学生本身的心理和生理也发生了变化,独立意识增强,但自 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社会阅历不丰富,容易 受到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往往会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

目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相当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污染,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学生接受 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各种信息充斥学生日常生活,学生自身 辨别文化的能力有差异,不能正确对待各种文化对自身的影 响。

(2)家庭教育方法单一,由于很多家长忙于自己的事 务,还有很多学生是留守族,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化, 粗暴化,只问结果,不管过程。孩子疏于管教和交流。

(3)师生关系障碍,学生对班主任老师产生敬畏心理, 普通老师又不过问学生的日常生活,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

(4)逆反心理,高中学生学生心理正处于逆反期,对 老师家长的教导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制情绪,不愿意和老 师交流。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就有一定的困难了,但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这些负面 影响是可以克服的。

一、营造全社会的德育环境和德育氛围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思想品德课的 任务,是全社会的任务。某些消极现象发生在学校和课堂上, 根子却深植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只有全社会上上下下都关心 和配合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学校 只有在这个大环境中,才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在这个大环境 中,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重 要作用。

二、实施具有积极影响意义的家庭教育 大量研究证明,人的智力开发和品德的形成,与早期的 家庭教育关系极大。一个人早期受到的教育如何,对其一生 的发展,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经验证明,孩子在早 期的教育中,只要方法得当,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但一旦在早期教育中养成某种恶习,进入学校后再进行纠正, 则需要付出数倍的劳动而且未必有效,学生的德育教育如果 能真正取得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必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变升学教育为素 质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中,教育观念落后,办学方向走偏,升 学教育统治着大多数校园,德育下降到从属地位,并被狭隘 化了,在这个格局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认识,轻情感, 重强制,轻人格,升学机器无情的压迫着老师和学生们,也 强化了教育传统中的权力主义。只有端正办学思想,向素质 教育转轨,才能使学校教育更全面、更科学、更和谐。四、加强思想品德课理性教育 经验证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中的说理部分比较感兴趣, 也比较信服。说理与说教相比,他们更倾向于说理,科学的 体现、严谨的逻辑、详实的材料、客观的态度、辩证的方法、 雄辩的论证能够激发学生求真的欲望,实现由知到信得转变。

五、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育 逆反心理和学生的某些消极的情感体验有关,因此,情 感教育是克服逆反心理的重要方法。教育实践中,情感教学 的思路有:
(1)以理育情。即用高质量的说理教学培育学生的信 任感以及追求真理和正义的激情。

(2)以情育情。教学不应是冷冰冰、留声机的。教师 不仅要用舌头说话,而且要用感情说话,教师把对下一代的 爱倾注到教学中,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

(3)以境育情。教师应能够巧妙地利用和积极地创设 教育情境。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容易被激 发。教育情境是十分多样的,它可以是各类活动,如参观、 调查、演讲、辩论等,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则新闻、一个 道德两难问题、一句发人深思的警句。如何恰当的选择教育 情境,要靠教师的教育机制。

(4)以美育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造美、表现美、 是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的重要手段。理性的力量加美的力量, 足以克服任何逆反心理。(5)以真育情。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理要真、情要真, 要能够真实现实,敢于剖析生活,越是这样越能取胜,相反, 粉饰生活会使学生产生判断事物的教条主义,禁锢他们的思 想,使他们产生怀疑主义,不再相信崇高的思想和原则。

(6)培育教师威信。教师的威信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条 件,一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造诣高深、平等待人的有威 信的教师,即使他走上讲台尚未施教,学生也对他抱有某种 信任,一种对他将要讲述的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的信任, 而缺少威信的教师受到的逆反心理的抵制就会较多、较强些。

(7)改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放任型和专制 型的师生关系很容易导致逆反心理,民主型是唯一可取的师 生关系。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用民主的方法,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上述几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了一个实 现德育目标的动态体系方法。只有有机的结合教学,恰当的 运用,才能使德育工作最优化和德育效果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