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与运用技术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与运用技术发展 一、依托文本,深入细致,发现与挖掘美 1.自然环境美。2.人文景观美。
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描写了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 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天安门广场》的宏伟壮丽, 《莫高窟》的精妙绝伦……这些课文都能给人以震撼的美感。
文章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古代劳动人民 的勤劳与智慧,而且还浓缩了历史的厚重,能有效地陶冶学 生美的情操。
3.社会生活美。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而语文课本源于生活并再现了生活 中的美。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发 生在我们身边,能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赞美盲人小 姑娘明明美好心灵的《番茄太阳》,洋溢着爱的芬芳的《爱 如茉莉》等等,这些生活气息浓厚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了人 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 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家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认识和 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 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
二、创设情境,身临其境,感受与理解美1.入情入境体验美。
借助音乐、图画、多媒体等等来创设情境,可以在课堂 上真切地再现文章的情景,让静止的文字鲜活起来,同时情 境亦是一个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善于创设 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美、理解美。
在教学《雾凇》一课时,教者就特别营造了欣赏美景的 氛围。通过导语、课件与音乐,引导学生逐步走进雾凇的世 界,感受那玉树琼花遍地开的绮丽景象,并深入地了解雾凇 的成因。学习课文,就似身临其境,文字所述,恰如亲眼所 见,徜徉其中,醺醺然,陶陶然,学生竟有乐不思归之感。
他们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天造地设,奇特壮观,海内奇葩, 圣洁美丽。于是,爱美之心,油然而生,热爱自然,亦是水 到渠成。
2.激情朗读感受美。
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时,教者设计了反复诵读、层层 推进、以读激情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老羚羊那 舍己为人的壮举所焕发出的夺目的生命光彩。用美的诵读激 发美好的情感,内化为心灵的震撼,然后通过朗诵表达美的 感受,这就是美的享受啊! 3.走进意境,感受意象美。
加强朗读训练,体会文学作品独特的意境美,是课堂教 学的应有之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文不厌百回读。
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
苏教版第八册《古诗两首》收录了白居易和胡令能诗各 一首,分别是《池上》和《小儿垂钓》。白居易的《池上》 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也不复杂,无 需过多讲解,学生就能大体理解诗意,而且异曲同工,都表 现了童真的美好。在教学时,教者采用朗读结合想象的方式, 逐步引领学生细细感悟和体会诗中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再 用回忆童年美好的方法激发学生丰富的内在体验,开放式启 发交流真实的生活体验,从而引起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深 入准确地走进诗的意境,以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此时此刻, 语文课堂笑声朗朗,书声琅琅,美好四溢。
三、注重练笔,运用语言,创造与表达美 1.充分运用教本资源表达美。
立足文本,面向社会与生活,引领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世 界,体验生活,自主地寻找美,细致地体验美,尽情地表达 美。
如教学习作《秋天的树叶》时,教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 生走出家门,走进自然,亲身体验秋叶的形态美和色彩美, 为美美地表述秋叶做好准备。习作之时,自能心怀美好,恍 若手握智珠,心手相通,共同述说这秋叶的无限美好,课堂 上,让叶的芬芳自然流淌,积淀中,让叶的馨香长留心间。
语文课堂不仅要引领学生关注外在世界,同样也要促动 学生关注内在世界。教学习作《喜怒哀乐》之时,教者首先引领学生观察描 述简笔脸谱的神情,感受情绪给脸部表情带来的丰富变化之 美,然后带领学生仔细回味自己的某种突出情绪,并尝试着 走进这种情绪,再现当时的种种场景,最后运用文字尽情地 宣泄自己的这种情绪,走进自己的情感世界,让情绪化作文 字随着笔尖一路尽情挥洒。
2.敏锐捕捉练笔动机表达美。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生活中时有各种各样的事情 在发生着,其中,有很多美好的因素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发掘。
2014年3月8日凌晨,一架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客机与管 制中心失去联系,苦苦找寻无果,机上有154名同胞,得知 噩耗的孩子们也少有地褪去了活泼,变得特别沉静,那一张 张稚气未脱的小脸上,都是一脸的肃穆。有人表示心里难受, 有人觉得格外悲伤;有人为在同胞在祈祷,有人盼望着奇迹 的发生……往日的调皮捣蛋,被今天的真情所替代,原本颇 有犹豫的落笔,也换成了无尽的呼唤与盼望。此刻,他们同 样在创造美:人性之美,跃然纸上,根植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