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青年教育论文
毛泽东的青年教育论文 一、“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 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毛泽东青年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实现青年一代德、 智、体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将青年培育成“又红又专” 的社会主义主人翁。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 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的谈话时就表达了对青年“身体好、 学习好、工作好”的殷切期望。为实现青年思想政治品德的 发展,毛泽东强调学校、教师不要一切都讲的那么光明,要 对青年进行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教育,老一辈人要让青年 回味苦难的历史过往,使他们明白新中国是经历了怎样的艰 难困苦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换了人间”,而要建设一 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又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 历怎样的不可避免的艰苦奋斗。为实现青年科学文化知识的 进步与发展,毛泽东着力推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既重视 学校的理论教育,又强调青年的社会实践教育,既重视青年 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获取,又强调青年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 会实践能力的提高。而毛泽东又尤其重视实现青年身体的健 康发展,他不止一次指出建国后的教学制度的弊病,“现在 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 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① 他强调要对教学制度进行改革,要缩短教育课时,要删减不 必要的教学课程,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要让青年 多参加实践劳动,多锻炼身体,以保护青年身体的健康成长。毛泽东强调的对青年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的教育、科学文化知 识的传授、社会实践参与能力的提高,其基本着眼点之一就 是为了实现青年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社会主义 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让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爆发出来” 毛泽东对青年进行教育,为了确保青年一代在与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斗争中树立牢固的无产阶级 世界观,其中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与毛泽东对发展生产力以 及社会主义建设方法的思考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毛泽东对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多的是以其熟练的辩证唯物论哲学进行 思考和把握,因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考量的重心,不是在生产力、经济 基础上面,而是着重强调其对立面即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 变动。“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 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 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 地获得解放。”“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
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讲话,通过劳 动者来讲话,破坏旧的生产关系,破坏旧的社会关系”。①因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强调要 改变的不是那些不适应现代生产力的部分,如技术落后、小 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观念习惯等等,不是向现代生产力和 生产方式所要求的科学、法制、经营管理的合理化、事业化 前进,而是向相反的方向走去,向不断地进行生产关系的革 命方向走去,“毛泽东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对‘上层建筑’的 社会主义改造,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前提而不是它的产物。” 而之所以不问断地进行生产关系的革命,更重要的是为了将 人从生产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不断释放、激发人民群众 高昂的精神热情,而人民群众这种高昂不息的革命热忱、亢 奋的精神状态正是毛泽东所十分强调的决定生产力发展的 根本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 上都很重视生产斗争,但他更重视阶级斗争。
他认为,不搞阶级斗争,人们的精神状态就振奋不起来, 还是搞不好生产。通过抓阶级斗争、抓革命,来振奋人们的 精神,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推动生产的发展。这就是他 常说的“抓革命,促生产”。他不是不要生产,更不是要搞 乱生产,而是主张首先抓好“革命”,来推动和促进生产的 发展。“毛泽东相信,以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特别是艰苦 奋斗和努力工作的苦行主义价值观武装起来的群众,在现实 中,将以积极的生活态度着手建设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对青年的教育,尤其是在阶级斗争中、在批判知识分子运动 中教育青年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激发人民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精神热情,以便更好更快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毛泽 东发动青年学生对知识分子批判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毛泽 东的经历及其性格使他在否定权贵、打倒强势,与“上等人” 作斗争的过程中追求一种人生精神上的旨趣。对小人物、年 轻人、弱势者毫不犹豫的坚定支持是毛泽东极为显要的行为 特征。另一方面,则是毛泽东基于唯物辩证论的哲学视角, 十分突出强调“贫贱低微”与“生力旺盛”之间的关系,自 觉把二者视为因果转化的统一过程,从而构成了极明显的 “压抑――创新”的价值取向。在毛泽东看来,凡是被压抑 的主体,必然内聚着本能的实现欲望,而压抑别人的主体, 又必然天生地产生惰性。二者之中,前者是活泼、富有生命 力的,后者则是呆滞、具有历史阻力的;
前者是弱小的,但 却孕育着伟大,后者虽然实力雄厚,但却意味着衰亡。上述 命题沉淀在毛泽东的观念中,就形成了那个著名的格言:“卑 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因此,毛泽东潜在的精神追 求就是:人类发展的途径,似乎就是通过释放压抑去冲破惰 性,在社会身份的天平上寻求新的均衡点。他发动青年批判 知识分子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那些所谓大知识 分子、大教授对青年学生、人民大众所造成的精神压迫,极 大地妨碍了人民大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 力的发挥。“怕教授,进城以来相当怕,不是藐视他们,而 是有无穷的恐惧。”②这种现象,“我看再不能忍耐了。” 他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事例来证明学问多的不如学问少的,老年人不如青年人,大知识 分子、教授不如青年学生,就是要说明不要被权威、名人吓 倒,不要被大学问家吓倒。要敢想、敢说、敢做,不要不敢 想、不敢说、不敢做。这种束手束脚的现象不好,要从这种 现象里解放出来。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从来是很丰 富的。过去是在旧制度的压抑下,没有解放出来。现在解放 了,开始爆发了。我们现在的方法是揭盖子,破除迷信。让 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爆发出来。” “总而言之,我这些材料要证明这一条。就是贫贱者最 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要用这些材料来剥夺那些翘尾巴的高 级知识分子的资本。要少一点奴隶性。多一点主人翁的自尊 心,鼓励工人、农民、老干部,小知识分子的自尊心,自己 起来创造。”(而揭盖子,破除迷信,少点奴隶性,多点自 尊心,打破对知识分子的畏惧心理,解放人民群众的精神世 界,极大地释放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让劳动人 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爆发出来”,实现工人农民青年与大 知识分子身份的平等,从根本上来说,这在毛泽东的思维视 野里正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关键因素。其实,毛泽东 对知识分子进行批判所追求的最终结果并不是将知识分子 完全打倒,而是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大众与所谓大 知识分子、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平等。解决人与人在生产中的 相互关系问题,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毛泽东的一个重要 思想,也是他执著追求的一种理想。他认为,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一旦建立起来,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劳动热情、生产积 极性就会解放出来,成为无穷无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
三、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