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课堂上 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 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髙中语 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不同体 裁的文章,其写作特点各有差异。教师应把握文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开 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 感悟。
(一)找准文眼 深度阅读应先从文眼开始,即从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人手。
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帮助我们理清全文脉络,搞清文章各部分间的关 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 寻文眼需细细揣摩,通读一番找到后会顿时心生喜悦,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 这寥寥数语的情意。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 全文的文眼,承上启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转悲。课堂教学就可从此开始,让 学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叙述来表情达意的。再 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 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汉文帝施行仁义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精挑细选、字字珠玑的名篇,但由于教学 进度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面面倶到,应抓取文中的关键句段进行重点教学。中 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写作思路留下的轨迹。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发挥 着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点明主旨、概括总述的作用;段中间的中心句多是 过渡句,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段末的中心句或总结段意,或呼应前文;开头或结尾的 中心句也有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如《说“木叶”》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 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叶’是什么呢”为中心句,展开了“木叶”之出处和古代诗人对“木叶”钟情的表述。“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 场合采用‘木’字呢”一句发出疑问,随后介绍“木”字并非随处可用,并举例说明用 “树”与“木”给人的印象存在差别,为后文辨析“树”“木”的不同和介绍“木”字的特 征作了铺垫。
二、寻找细节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体悟语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必会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 者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时,应侧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写作 背景分析文中语句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想 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凡 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 闷不乐”。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可悲可恨的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形 象。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沙皇政权牢牢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宣传革命的进 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残暴的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麻木 民众的痛心。
(二)从细节切入 从文章细节入手,在揣摩文章细节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会使 学生更愿意深入地阅读,并在思考和发现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获得语文综合能 力的提升。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脉 于千里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很考验学生的细心。教师可设置问题, 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来回答。如:“王熙凤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 不似老太太的外孙女,而是真真的嫡亲的孙女”稍稍考虑,我们就可给出答案:王熙 凤心思通透,聪慧识趣,一句话就夸赞了在场的林黛玉、贾母和贾氏三姐妹。“林 黛玉为何如此多虑,为何进人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以此问题组织班级 讨论,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体验”寄人篱 下的可怜,理解黛玉的担忧和敏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三、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 部分学生阅读时喜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虽然看似阅读效率高, 实际上看过便忘了文章内容,忽视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是和书本的神圣对话,需平心静气,细细思量,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共鸣,才不辜负著书者的深意。
髙中生思考能力趋于成熟,应努力领略书中风光,吸收文字表达的思想,以有价 值的材料促进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学生在阅读中增强感知能力,能根据自身的阅历和视野提出问题,才 算是有价值的阅读。学习《赤壁赋》(前《赤壁赋》)时,教师推荐学生对《后赤 壁赋》进行拓展性阅读,比较两文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思想的异同,思考为何《前 赤壁赋》名声更大,并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以及为什么喜欢。通过反思阅读, 加强了学生对于《前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班上就有学生质疑:“为何境遇值得同情 的祥林嫂最终会被村里人嫌弃?”针对这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特地空出 半节课的时间组织了班级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祥林嫂过度消费别人的同 情以博取大家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她虽有反抗精神,却顺从礼教的压迫’并不能 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 学生质疑,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并及时进行引导与指正。
四、结语 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深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 能力,丰富其精神,提升其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高中语 文教学总体来说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宜阅读的环境,引导学 生从精致文化中寻求精神安慰,培养纯正的阅读兴趣。
王毅 (南安市侨光中学,福建泉州36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