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思想及途径
体育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思想及途径 体育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思想及途径范文 20世纪的最后十年,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频 繁出现“人文教育”,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告别这一世纪时特 有的反思心态,也说明我国高校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普遍问 题。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异化是人文意义的丧失。就高校教 育来说受全球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形势的影响,学科划分过 于精细,过于强调学生学业成绩的训练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普遍重视科学的工具价 值,忽视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片面教育,使我国高校教育多 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艺术 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人文意识淡薄,较少关注社会生活,较 少进行跨学科的联合,妨碍了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充分发 挥。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也不例外,过去一 味的追求以技术为主导的旧的格局,而忽视了体育内在的人 文精神和教育价值。高校体育没能充分发挥其奠基功能。高 校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理念,不仅培养学生的个性、 能力和终生体育的意识,也和当今世界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 展理念的相适应。一、人文教育的观念 人文教育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人文 主义主张以“人性”、“人权”反对“神学”、“神权”, 它蕴含的人文精神在当时成为西方教育的最初基石。但从近代起,西方在总体上开始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加强 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促进了科技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
但这种教育引发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用教育的社会直接功 用掩盖了教育更为深刻的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 使高校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另一种形式的企业培训。
自60年代起,人文教育开始在西方大学教育中回归。一些 著名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等,开始对人文课程进行重大改革与调整。哈佛大学要求学 生在文学、史学、哲学、外国文学与社会分析、伦理道德等 5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并规定学生选修经济学、历 史学、文学、社会学、法学等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20%;
斯坦福大学在学校的本科教学计划中,打破人文、理科、应 用科学的界限,把文化素养、实用价值和职业成就有机结合 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校都非常注意营造学校的人文环 境,强调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人文素养, 陶冶人文精神,塑造民族灵魂。这一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 明远阐述的很深刻“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告诉人们人 类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
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
人 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别人、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 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摒弃?总之人文科学可以使我们更了解 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类对社会的责任”。人文教养会深 刻的影响一个社会的政、乱、兴衰,而且通过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对这个民族产生久远的影响。人文教育在历史 上被受青睐。在西方,古罗马的“七艺”(文法、修辞法、 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天文学)就是用于人文学科对 公民进行教化,其目的不是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培 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 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养,重视人的自身教化和塑造。如孔 子教育实行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注重教人 以德行与智慧,教学生如何做人,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这种 人文教育思想在历史上教育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推动历史 的发展。至今还具有不朽的魅力。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理念 人文教育是一种具有广泛含义的教育思想。它是基于受 教育者为主体性的教育思想,体育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 组成部分,它要求能突出地把握体育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教育 作用,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即从人的本性上完善教育的 最终目标,使人从整体性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人文素质教 育就是要在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的前提下,重视所有 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主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 现代的高校体育教育是以重视学生个体兴趣、爱好和特长的 培养为中心,强调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充分展示不同学生的 个性差异,有着鲜明的主体性。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在一定程 度上满足人文素质个性张扬的要求。高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 育的重要时期,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非常关键,而高校体育则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使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为开展人文教育打下好的生 理基础。另外在体育教育中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 响。在体育教育高校生角色扮演多样,信息渠道畅通,条件 变化多端,为情感教育创造条件。在学校体育教育能够让学 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竞争、成功、失败等情感,提高战 胜挫折和失败的心理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着 健康的方向发展,为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还有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加强社会责任感和荣 誉感,提高学生进取意识和竞争意识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 用。这就为人文教育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再有,体育过程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可以接触到广泛的人物。因此高校体育 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类文化的发展对 体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体育的精神也是现代社会精神缩影。
而这一切在体育教育的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来。
三、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路径 1、具有把新的教育理念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过去的体育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跟着学, 教师让干什么学生就机械的跟着做,并没有发挥充分学生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主体的教 育观,人是主体,即学生是主体,体育教学应当尊重并提升 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无论学生具有什么样的 运动能力、知识水平学生都应该是主体。体育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 性。另外于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动机和能力的差 异。因此,体育课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
对体育课程的评价要考虑学生个体和整体的关系,使学生对 体育有明确的动机,通过评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 惯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高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必须围绕着 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进行设计和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2、极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孕育健康的审美观念 教师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良 好教学情景,如语言情景、场地情景、音乐情景和故事情景 等都能够在室外教育中,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 发学生的创新力、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推动人文教育的思 维发展。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高校体育要超出锻炼身体、增 强体质的狭义理解,,要把艺术渗入体育,完善了体育的宗旨, 增加了体育的功能,丰富了体育的内容,美化了体育的形式, 增添了体育的魅力。高校的体育活教育要越来越多地融合艺 术,不断涌现的新运动项目,具有越来越强的艺术性。体育与 美育有着深刻和内在的联系,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人们 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表美,塑造美的心灵。在高 校体育教育改革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体育运动中美的元 素,利用健美操、体育舞蹈、力量与速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 形式,运用自身富于美感的肢体和口头语言,运用于体育课 教学中,在悦人的同时悦己。如健美操在融合艺术方面尤为突出,它以人类自身为对象,健美为目标,以体操化动作为内 容,是集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借以实现体育任务的身体 练习。健美操在追求形体、姿态、动作和精神美的同时,特 别讲求完成动作的节奏和力度,即要求练习者在一定节律下, 以最大幅度、快速有力的肌肉收缩完成一定身体负荷的练习, 并在练习中展现自己的活力与价值。高校体育教育中多开展 些带有艺术性的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观点。
3、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其“教书育人”的 能力和水平 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教师的身教是很重要的一部 分。学校的人文教育多方面是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教师 的价值观念、道德品德、智能结构、审美情趣、文化取向、 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给学生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由于 历史原因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许多直接来源于体育院校 的体育系科,多数所学内容比较单一,知识面不广,这就造成 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偏低。体育系科毕业的学生由于 自身的文化层次不高,对改变自身学历结构缺乏后劲。高校 体育教师平常忙于日常教学工作,不太注意加强自身知识修 养,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也较为有限。相当多数的高 校体育教师文、史、哲知识不足,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进而影 响到其人文素质的整体水平。因此,我们要强调加强教师之 间教学经验、人生体会的交流;同时要强调教师人文素养的 提高主要是靠自觉的修炼、领悟和内化,将人文专业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通过课堂,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将这种精神 投射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感悟到这种精神,从而起到抛砖引 玉的作用。教师为人师表,应不负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一称号。
总之,体育教育的人文内涵涉及人生理想、生存意义和 自我实现的方方面面,要求对人的道德、审美、价值和文化 进行正确的理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养育决非只靠体育教 育来培养,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多方面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