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医学中论治过程的探究
关于人文医学中论治过程的探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与核心。近年来人文医学作为新兴学科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推崇。纵观历史长河,聚焦中医学,辨证论治与人文医学思想 早已具有紧密的联系。1关于人文医学 人文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又指 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医学模式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医学,突破生物 医学模式的局限,以人为中心,重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 和疾病的制约,用哲学思辨和道德法律等社会价值观指导医学研究和医学应用;
认为医者要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据 此提出医治和防范策略,以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3。
中医学不仅为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方法,也为人类提供了宝贵 的中医人文精神。中医人文理论涉及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众多 人文学科。辨证论治过程强调尊重患者的生命,关怀患者,同情患者,给患者以 亲人般的人道之爱H。
2关于辨证论治 辨证是指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 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 疾病的本质。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运用 认识论完成对证的认识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以人的健康为目的,应 用方法论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是论治的依据。对辨 证论治做出的概括更能充分体现其人文医学特性,认为“辨证论治是辨别证象, 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地方风土、季节、气候及患者年龄、性 别、职业等情况,来判定疾病的本质,从而全面地决定治疗方针,整体地施行治 疗”。
3辨证过程中的人文医学思想 3.1人本思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辨证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而非以疾病为中心,是中医人文医学的一个显着体现。通过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学说,将人体的生理、病理,内外、上 下,器质、功能,精神、物质等都视为一个整体。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各 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如脏 腑功能失常,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
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通过经络影响到 所属脏腑;
脏腑之间亦通过经络的联系相互影响09。因此,辨证时见到某一局部 或某脏腑疾病,要从整体的病理生理关系去考虑,杜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 尪痹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变形,辨证时不能只关注局部,而应综合中医理论,考 虑到风、寒、湿等因素作用于人体,考虑到肾主骨,主下焦等;
又如肠痈,病在 阑尾,而辨证时则可从大小肠同属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角度考虑等。
3.2本而不孤,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生气 通天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 气”。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势差异大,对人体质、发病 亦有影响,因此,在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素问异法方宜论》曰:
“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
……西方者,……其民 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
……北方者,……风寒冰冽,脏 寒生满病;
南方者, 雾露之所聚,……其病挛痹;
……中央者,……其民食杂 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自然界有季节交替,人亦与其相感,对人体的生 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季节易感不同邪气,易患不同疾病, 辨证时亦应加以考虑,如春病风,夏病暑,秋病燥,冬病寒,长夏病湿等M。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布气真灵,揽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 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说明自然界对人体有深刻的影响。五运六气 学说正是基于自然的运行变化决定人体的运行这一思想,以阴阳、五行、干支等 为纲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领域知识,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间规律, 辨证时可做参考。如黄大祥等利用运气学说成功辨证情志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胃 脘胀患者,其出生运气特征是寒水偏盛;
就诊时运气特征是相火偏旺,综合分析 患者辨证是以寒湿为主,兼有火热。
3.3人有七情,感情交流参与辨证 中医学认为,七情可以致病,如《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加 明确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尤伤肺”“恐伤肾”。李中梓也曾论述无主、 过慎、得失、缓急、成心、隐讳等六种“为害”,指出“患者之情,不可不察也”。
一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脉诊见气郁之象,询问其家属方知患者平素经常与邻居 争吵、与家人不睦M。因此,辨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情志因素在发病中是否起作 用。还有研究者提出欲病理论,即纵欲-心火过旺-五性厥阳之火4目火妄动-阴精 被耗而致病。这也要求医者充分考虑患者欲求,与之进行情感交流,以助准确辨 证。
3.4突出个性,充分强调个体化辨证 《医宗必读》曰:“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
富贵者高粱自奉, 贫贱者藜藿苟充;
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 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
高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恒固;
曲房广厦 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不同的工作性质、 饮食习惯、居住环境等使人体质不同,辨证时更应注意个体化原则13。以外感病 为例,气虚者易感寒、暑、湿之邪,形成风寒表证、风湿表证及中暑;
阳虚者易 感寒、湿之邪,形成风寒表证、风湿表证,且易从寒化,阴虚者易感燥、暑、热 之邪,形成风燥证或风热证,易从热化;
痰湿者易感湿邪,形成风湿袭表证;
湿 热者易感湿、热之邪,感寒邪也易从而化热6。不同体质者,疾病传变趋势亦不 相同,辨证时当注意区别。如阳虚者,病伤寒,可见三阴直中;
内热盛,患温病, 可由肺卫逆传心包等0。
3.5望、闻、问、切,无形中的人文关怀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收集 病情资料的诊查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闻气味以了解患者病情的诊查方法;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查方 法;
切诊是医生用手对患者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病情资 料的一种诊查方法。
《杂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说明了望诊的重要和高明, 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医生需看到这种外在的表现,然后告诉患者,进行比照, 引起患者共鸣和信赖,这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里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里雄黄, 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通过五种面色类型来揣度人体五脏 精气之盛衰《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心热病者,颜先赤;
脾 热病者,鼻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望诊可为辨证提 供有效线索,同时通过目光接触,促进医患交流,对小儿尤其可起到安抚及减轻 恐惧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如面颊红赤在痰热壅阻型咳嗽的患儿多 见;
面色淡黄、萎黄或棕黄,以布于鼻准,兼及二颊为多,患儿常为脾虚痰湿;
山根青筋显露,其色深蓝,其形或竖或斜,亦有横截者,常与肺脾不足、积滞相 关。对于成人,望诊同样适用,两颧或面部潮红,目赤唇绛多属肝阳上亢;
面白 唇淡多属气血亏虚;
面色黄黑晦暗,口唇紫黑多属肾虚血瘀;
女性两颊颧骨现黄 褐色斑多属肝郁血瘀;
额头口周痤疮多属肺胃积热;
两颊痤疮多为阴虚肝旺;
皮 肤松弛,皱纹深密,口唇干燥皲裂多存在阴虚;
皮肤绷急光亮,皱褶消失多为水 湿泛溢等。
除望患者身体形色外,衣着打扮等亦在望诊范围内,医者或可通过一些特 殊服饰判别患者身份、民族、宗教信仰,以便了解和尊重患者的饮食、风俗习惯, 并为辨证提供参考。
通过问诊和患者进行交谈,同时闻其方言口音,嗅其口中气味,或可大致 判定其籍贯或居住地点,推测居住环境及饮食习惯,有无烟酒史等,同时拉近医 患之间距离,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于脉诊《素问》有“三部九候论”,三部指人体的头、手、足,九候在每 部中分三个不同的部位,分别与天、地、人相应,也体现人与自然为—整体的观 点。切脉除获取信息外,也是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张仲景《伤寒论序》曰:“按 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跗阳三部不参;
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 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来斥责庸医切脉敷衍。
4论治过程中的人文医学思想 4.1重视感受,选择适宜治疗方法 论治过程中选择治疗方法是重要环节,最常见为中药内服法。在药物治疗 慢性疾病时,充分照顾患者时间、经济条件状况,开具丸剂、颗粒、膏方等不同 剂型处方,重视患者感受;
酌情选择其他治疗方法更加彰显人文关怀的特点,如 儿童不喜服药,在中医治疗儿科某些疾病时较多选取外治法,如淋洗、敷贴、热熨、摩擦等法M,以减轻患儿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仅《幼幼集成》一书所载外治 法就达200余处M。此外,药食同源,善用食疗也是中医人文关怀的又一体现, 很多医家善用食疗,以王孟英为代表,以食为药,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 优,久饪无弊,如津伤之人可饮“天生甘露饮” “天生复脉汤” “天生白虎汤”,实 为梨汁、甘蔗汁、西瓜汁。
4.2辨证处方,避免千篇一律 在辨证基础上给予因人而异的治疗,所谓同病异治,避免千人一方、千人 一药的泛化治疗,是中医个体化治疗的基础。如张仲景治呕吐,饮邪致呕者以小 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温中化饮;
虚寒呕逆者予吴茱萸汤、四逆汤温 阳补虚;
中焦寒热错杂者予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
实热内蕴者予大黄甘草汤泻下 实热;
少阳枢机不利者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M。
4.3三因制宜,突出个体化治疗 三因制宜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从患者角度出发,真正在辨证的基础上实现 个体化治疗。充分考虑患者身体素质、病情,并通过药物合理的配伍,调制药物 偏性,增效减毒M。
因人制宜,人之体质强弱不同,更有男女老幼之别,根据患者性别、年龄、 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人制宜。《冷庐医话》 中引沈芊绿之言:“婴儿脏气未全,不胜药力,周岁内非重症,勿轻易投药,须 酌法治之,即两三岁内,形气毕竟嫩弱,峻攻峻补,反受药累,此幼科之要诀也。” 小儿气血未充,脏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忌投峻攻,少用补益,药量宜 轻。同理老年人气血亏虚,阴阳不足,病多夹虚,需防祛邪太过,伤及正气。另 外,体质有强弱与寒热之偏,体质不同,治疗用药亦应有所差异。同为中医辨证 “湿热蕴结”的泌尿系结石患者,体质强健者则单纯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法, 而体质虚弱者,则需在前法的基础上加入益气温阳补肾之品以扶正;
同样是风寒 感冒,表实者可用麻黄汤,表虚者则可用桂枝汤。现代更有大规模数据研究证实, 依据“药人”体质学说进行治疗切实可行。治疗疾病时,还要注意患者的思想情况、 性格特点以及外界因素导致的心理失衡,耐心开导,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充分 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因人制宜非常重要的方面。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 地制宜。例如同病风寒表证,处寒冷地区者,宜辛温发散,予麻黄、桂枝加强辛温散寒之力;
而在温热地区,宜轻宣解表,荆芥、防风、豆豉首选。又如西北或 北方患者,所处地域环境较为干燥,在其病机基础上用药时可酌用养阴润燥之品, 而对于南方患者,则常合用达原饮、蚕矢汤、平胃散、五味消毒饮等以化湿去秽、 清热解毒。
因时制宜。《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言“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 温,用热远热”即是此意。例如春夏两季阳气生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治疗风 寒表证,不宜过用麻黄、桂枝、羌活等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气伤阴;
秋冬之季,气候偏冷,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在内,若病非大热, 应慎用大黄、黄柏、黄连等苦寒之品,以免伤阳。
4.4医儒共通,文化优势贯穿治疗 传统中医学属人文主导型学科,兼具科技与人文双重内涵,它具有以“科 技-人文”双重内涵为核心的完备的理论形态作为支撑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治疗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着名医家大多具有极高文化素养,他们的医 学着作文笔生动,哲理、医理深遂,如《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医学名着,指 导治疗,强调仁术,千古传颂。以中药名称为例,由于中药种类繁多,来源甚广, 一些日常被视为污秽之物也用于入药,故古代医药学家就隐去俗称,雅化其名, 开具处方也较易被患者接受,如水仙子、血余炭、夜明砂、五灵脂等。因怕患者 拒服一些有毒的药物,也会借用一些药物别名,如砒霜本产自信州,名信石,便 把信拆成人和言,名人言。
4.5阴阳调和,治疗以平为期 《素问》在起始篇就提出要以“调”来作为论治的总则大法,并且按照顺序 提到调时、调神、调和,其涵义说明人类要顺应四时天气的变化,调其生物钟, 调其神与调其气,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调和总目标。中医的一切病证,不论虚实 寒热、表里阴阳,都是失调;
一切治法,不论清温攻补,都是促使机体恢复平衡, 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中庸之道,道家和而不争的理想境界。
作者:王凡,程若东,倪青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