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期制”模式下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的改革分析
“三学期制”模式下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的改革分析 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强调方法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社会调查 已经成为了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常规的课程。然而作为热门实 践课程的社会调查,其教学效果却日益受到法学教育专家的批评,乃至法科学生 的抵制。笔者希望借本校启动三学期制模式的改革契机,结合本人多年社会调查、 法律辩论等实践教学经验,探索出有益于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具 体方法,促进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系统化、高效化。一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的地位 关于社会调查课程之于现代法学教育的意义,专家学者已经达成一致,其 研究成果也已浩如烟海,本文不再赘述。然而鲜有学者从实践教学的整体出发, 研究在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这一系统中,社会调查课程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法学实 践课程的关系。
目前,各大高校法学本科专业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法律见习、 法律辩论、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其课程设置基本如下:
第二学期法律见习,第三学期法律辩论,第四学期社会调查,第五学期学年论文, 第七学期毕业实习,第八学期毕业论文。从课程设置的时间顺序来看,社会调查 属于中间环节,从法律人职业技能培养的逻辑来看,社会调查属于承上启下的关 键一环。
法律见习的教学内容是观摩法院、检察院、律所等机构核心业务的实际运 行流程,教学目标是让接受多年基础知识教育的大一新生,对法学职业执业情况 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大学生跳出僵化的书本知识和单一的课堂环境,逐 步适应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素养教育,调整心态面对学校与社会的对接。教学 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大,趣味性比较强。法律辩论的教学内容是选择法学各 专门学科领域中有争议的热点专题,让学生自愿结组形成正反两方,并就各方主 要观点展开对辩。该课程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对法学前沿知识的涉猎与研究,培 养学生的法学专业思维能力和论辩能力。社会调查正是在法律辩论课程成果较扎 实的基础知识与逻辑思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弥补法律 辩论课程的不足,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实践技能。大学学习需要一定的适应过 程,中学灌输式的教学,学生的思考固定在单向、被动模式中老师教习知识点, 老师提问,根据老师讲的知识点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而不进行主动的、拓展式 的思考。与其说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偏低,不如说学生缺乏发现问题,问个为什么的思维逻辑。不懂而且不知道需要进行发散思维,观察社会现象,探讨其发生 原因,从而做出独立的判断,因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所以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紧密结合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 概念、基本内容与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从纷繁复杂的法律现象、社 会现实与历史文献中总结出、抽象出问题即调查选题,并设计出合适的调查方法, 整理、分析搜集的资料,并最终完成调查报告。从而有效地衔接好法律辩论课程, 并为学年论文选题的确定、书写打好基础。
而学年论文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为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科学研 究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理所当然地是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前提与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是法学本科系统性实践技能培养最关键的一环,既是 法律辩论效果的巩固,又是保证学年论文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
二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本人从事多年的法学实践教学工作,担任社会见习、法律辩论、社会调查、 专业实习的课程教学,以及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的指导。基于对实践教学过程与 效果的评估,本人认为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社会调查的概念、 主要内容、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实际操作更是盲目、混 乱,完全偏离了系统化、科学化、明确化的要求。下文从三个角度出发,分析社 会调查课程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
(一)课程未受到充分重视,课程安排不合理 自上世纪70 年代末恢复法学教育以来,作为热门学科的法学专业,如雨 后春笋般迅速开遍国内各大高校。很难想象仅仅 30 多年的时间,法学本科教育 培养模式从理论教学到实践训练已经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很显然,大部分学 校并没有探索出既稳定又符合本校特征的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对其他学校的模 仿上,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案与环节的设计,基本上都处于模仿甚至照搬的阶段, 这从各个学校法学人才培养方案上就可以一窥一二。
1 没有形成体系,缺少配套课程 与法律辩论一样,社会调查是法律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也是法学本科 人才培养方案中集中性实践教学的基本课程与重要环节。然后二者受重视的程度显然不同,以本校近5年不同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为了保证法律辩论的教 学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中不仅配套了理论课程法律辩论技巧,1.5 个学分,24 学时;而且还设置了模拟审判1 和模拟审判2 这两门课程来巩固和强化教学效果。
然而社会调查没有设置与其相对应的理论课程,来指导社会调查的实践过 程,更没有强化其效果、巩固其成果的实践教学课程与之配套。
2 学分学时太少,指导教师任务重 如果将法律辩论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学分达到了6.5 个学分,其学 时量达到了104 个。而社会调查仅仅1 个学分,16 学时,只及法律辩论的15.3%。
在这少得可怜的课时里,指导老师必须挤出时间阐述清楚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知 识,并指导几十个学生,分成十几个组,完成整个社会调查的全部过程。很显然 学时远远不够,而一个课程指导老师的安排就将社会调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变 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 一周时间完成,时间跨度太短 根据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的教学一般都是安排在学期中间的一周来时间集 中完成。然而稍微研究社会调查课程,就不难分析出,社会调查的任何一个环节 都很难在一周内就完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整理过程。所 以这种一周集中上课的方法只能使每一调查环节都敷衍了事。
(二)实践教学系统化不强,实践课程联系不紧密 如前文所述,法学本科实践课程的设置并不完善,实践教学系统化不够, 实践课程之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各自孤立,联系不紧密,这就使实践教学教学效 果大打折扣。事实上,实践教学是一个整体,应当系统化统筹,并注重每一个环 节的衔接,尤其是社会调查课程,在没有理论课程配套的理论教学和强化效果的 其他实践课程而课时量又严重偏少的情况下,再失去跟其他实践课程的紧密联系, 其教学效果再次降低。
按照法学实践教学培养的逻辑,实践课程的安排应当层层递进,并且贯穿 整个大学四年,根据实践教学环节的特征和规律,结合法律人实践技能培养目标, 其课程设置的逻辑顺序应当为上文所述。然而根据本校法学专业最新版的人才培 养目标,法律辩论和社会调查同时设置在了第三学期,上课时间安排在接连的2 周。前文提过,社会调查是法律辩论的巩固与提升,需要在吸收和总结法律辩论课程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社会调查的教学。而毫无喘息机会的课程设计, 必将使2 门课程的学习都受到影响。
另外,根据惯例,学年论文的指导老师与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是一致的, 这就使得指导老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效果,科学性、系统性、连贯 性地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但是社会调查指导老师只有1 人,并没 有与其相邻的实践课程进行导师对接,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资源匮乏,支撑力不够 每年都有学生结合本校校级活动(比如暑期三下乡活动),或者暑期社团活 动,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反观法学专业化社会调查课程中,却 鲜有满意的社会调查活动与优秀的调查报告。根据对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情况 的分析,除了上文提及的两个原因外,还在于资源的匮乏,没有支撑力,导致学 生积极性不够,社会调查不能很好地开展。另外,人员的不足也是直接导致了资 源的匮乏,如果以学年论文的模式,由一个指导老师带3~4 名学生,那么可以利 用指导老师的课题经费来解决一部分资金的问题,否则,以一名教师之力,是难 以解决社会调查的资金短缺问题的。
三三学期制模式下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改革探索 (一)三学期制模式的基本内容 为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我 校自今年九月份开始正式实施三学期制模式。基本内容如下:
1 三学期制模式的学期划分 我校现在实行的是二学期的学期制模式,即秋季学期(20周)+ 寒假(5 周)+ 春季学期(20 周)+ 暑假(7 周)。实行三学期制后,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个 学期,即夏季学期(4周)+ 秋季学期(18 周)+ 寒假(约5 周)+ 春季学期(18 周)+ 暑假(约7 周),总教学周数为40 周,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维持不变。
2 三学期制模式的教学安排 实施三学期制条件下,各专业(年级)的理论教学主要安排在秋季学期和春 季学期,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可安排在夏季学期。学校还将利用夏季学期,安排更多的跨校区开设的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3 三学期制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加大对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和机制保障,建立教学管理部门、学 生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合作与联动的机制,共同推进复合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规范,建设一批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的基地。加大改善 实验室建设条件的力度,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建设,以保障学生夏季学期集中 训练和暑期科研的顺利开展。
通过对三学期制基本内容的分析,这种独立出专门的实践学期的创新模式, 一方面有利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进一步完善课堂、实验、实践等主 要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开放 性办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三学期制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从事创新性实验和学术研究、进行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 间条件,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短学期的 设置,使教学工作的安排更具灵活性。
(二)三学期制模式下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改革路径 1 强化重视程度,合理设置课程 充分认识社会调查在法学本科系统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并合理设置社会调 查课程,是法学本科社会调查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没有合理的课程设计,所有 教学效果与改革,都是空谈。
(1)增加配套的理论教学课程与相应的实践课程 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理论课程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操作课程社会调查 相辅相成,配套完成社会调查的目标。社会调查方法是文科学生必备的学习和研 究的工具性知识和能力。开设该课程,通过系统、全面地介绍社会调查的原理和 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现代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规 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树立起认真、合作、严谨、求实等与 社会调查有关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他们从事社会调查研究必须尊重科学的思想 方法,为社会调查的具体操作与实践,提供系统完善的理论指导,实现教学效果 与目标。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宜安排1 个学分,16 课时,与社会调查实践课程1 学 分、16 课时相对应,形成2 个学分、32 课时的学分学时量,既没有超过法学本 科主干核心课程的学分课时量,过分拔高社会调查课程的地位,也没有过分低于 普通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课时,从而提高对社会调查课程的重视。
(2)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 尽量增加指导老师的数量,一方面降低实践课程教师的工作量,有利于老 师全面、细致与系统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指导老 师跟进社会调查的每个环节,及时调整工作方向,督促学生认真完成社会调查活 动,提高调查研究的成效。
(3)拉长社会调查实践的时间跨度 三学期制模式将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都统一 安排到夏季学期,共4 周19 天,大大拉长了社会调查课程的时间跨度。社会调 查活动的指导老师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设计整个调查活动:5 个工作日 确定选题(包括预选与讨论修正),5 个工作日完成调查(包括调查方法的选取与实 际调查),4 个工作日进行资料的分析和整理,5个工作日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
从而从时间上保障社会调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顺利开展。
2 系统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课程联系的紧密度 强化法学本科集中实践课程的系统化程度,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科学地职 业化实践技能培训的整体,使实践教学环节每一单独课程效果的简单相加,转为 彼此协调运转,相辅相成地实现法学专业素养的训练,完成实践教学课程的课程 目标与集中实践教学的整体目标。
根据社会调查课程的特点与地位,以及与其他实践课程的关系,首先可以 将所有实践课程系统化、捆绑化。在确定好实践课程开设的逻辑顺序与时间安排 后,根据前一实践课程的通过情况,来获得下一实践课程的选修资格,这样有利 于把握每一个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并促进系统化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从而达 到培养合格的法律人的目标。
其次,社会调查课程与其他实践课程的联系还可以体现在,把社会调查与 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串成一个整体。目前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衔接非常紧密,体 现为学年论文的指导老师与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是一致的,这一安排有利于对学生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三门课程的 指导老师都衔接起来,统一化,让指导老师从社会调查阶段就开始介入,从社会 调查的选题开始指导,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直致毕业论文的完成。这种安排一 来可以解决社会调查这门课程资金匮乏、指导老师不足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整体协调与系统化法学本科实践课程的整体教学。
另外,就社会调查这门课程来说,应当将其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也联 系起来,以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这门理论课程为基础,修习社会调查实践课程,保 证社会调查课程的整体性,确保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效果。
3 增加资金投入,落实保障措施 抓住三学期制改革的契机,结合校级假期调查科研项目,向学校申请设立 专项资金用于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同时由院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社会调查课程, 支持创新性选题的调查;另外可以要求学校增加校级人文社科课题中法学实践项 目,与指导老师的课题结合,增加调查类科研项目经费。最后,还可以联合法学 专业的实践教研基地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展调查活动,进行专项立项,获得资金 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