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模型有哪些【锻炼行为模型与锻炼心理学研究】

锻炼行为模型与锻炼心理学研究

锻炼行为模型与锻炼心理学研究 理论的形成和积累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目的之一,而专业知识模型的 发展或衍变则是理论积淀的前提基础。锻炼心理学作为一门运用心理学和体育学 知识探究大众人群体育锻炼心理前因和锻炼心理效益的学科,同样也十分注重理 论模型的建构与发展。但是,锻炼心理学理论模型的构建侧重点较其他学科有所 不同,其核心焦点是锻炼行为理论模型。锻炼行为模型研究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 当时的研究范式相对较为缺乏,锻炼心理研究者主要通过引用健康行为理论模型 研究的成果来构建自身学科的锻炼行为模型。例如,较为明显的一个案例便是当时 出现在锻炼心理学研究中的健康信念模型(HealthBeliefModel,HBM)。但是,脱离 于体育学科性质,完全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模型必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 不能准确预测现实生活中个体的锻炼行为参与情况等。因此,综合借鉴体育学科、 心理学科及健康行为理论的知识,构建具有准预测性和髙解释性的锻炼行为模型 成为近代以来研究的核心标准。在随后的研究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锻炼行为模 型,其中被学者广泛接受的有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自 我决定理论、跨理论模型、生态学模型等。

锻炼行为模型在锻炼心理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1)更为准确的预测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2)更为有效的解释个 体体育锻炼参与或退出的情况;3)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锻炼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促进锻炼心理学学科理论的发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锻炼行为模型是一种现象 或情境发展的呈现,人的锻炼行为异常复杂,并不是所有的锻炼行为模型都能准 确地解释所有现象或行为发生的原因。构建一个更为准确的锻炼行为模型一直是 锻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拟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国内外锻炼心理学 研究中较为常见的锻炼行为模型,阐述各模型的优缺点,为我国本土的锻炼行为 模型构建提供理论和研究思路的参考。

1.健康信念模型 健康信念模型(HBM)最初由Hochbaurn等学者(1958)在探究健康信 念与健康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而成。该模型认为,个体会理性的思考有损健康的行为结果,并期望避免此类消极结果或降低消极结果的影响程度,进而采用健 康行为改善自身可能遭遇的消极结果(见图1)。锻炼行为作为健康行为的一种亚 型,当然会成为个体为避免消极健康结果而可能采用的一种健康行为方式。基于 此,锻炼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将健康信念模型引人锻炼行为模型研究之中,并认为 个体主观觉察到自身易受体质问题困扰时,会对疾病威胁产生一种感知,体育锻 炼作为增强体质的一种手段,此时会成为个体选择的主要改善途径,但此种感知 会在各类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共同决定个体的体育锻炼 参与情况。

健康信念模型在康复医学和早期的锻炼心理学研究中曾受到较多学 者关注,发挥过重要引导作用,为研究者理解和预测病人或健康人群的行为提供 了一种视角。但是,较多的锻炼心理学实证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个体的锻 炼行为预测效能有限。健康信念模型试图从态度和信念的角度来分析锻炼行为转 变的机制,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模型,它未能充分考虑到环境和社会准则等因素 对锻炼行为转变的作用,因此在理论建构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次,参加锻炼的 目的并不仅仅停留在增进健康,降低患病风险的层面上;不加修订地将健康行为 领域的模型生搬硬套到锻炼行为研究中,必会存在局限性。总体而言,健康信念 模型由于研究特点的专一性,使得该模型在锻炼行为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受到限制, 但该模型仍为研究人类的锻炼行为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参考价值。

2.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合理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最初由美国学者 Fishbein和Ajzen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见图2)。该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 实际行动之前,会考虑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形成一种行为意向,此种意向能 对行为进行较准确的预测。而行为意向指的是个体执行某种行为时的自身愿望程 度。与此同时,行为意向还会受到另外两个变量的影响,一为行为态度,另一个 变量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某行为会产生特定结果的认知以及伴随结果 产生而持有的一种评价。主观规范是指外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形成一种规范约 束。对于这两个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大小.目前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对于部分人群而言,行为态度是决定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对另 外一部分人群而言,主观规范是决定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行为态度对于行为意向的预测作用要高于主观规范。

随着实证性研究的进行,相关的研究成果表明锻炼行为意向与实际锻 炼行为之间存在了某种鸿沟ra。也就是说,具有锻炼行为意向的个体并不能一定 就能参加体育锻炼。此外,合理行为理论的创始者之一Ajzen还指出,当人们能 够控制行为时,合理行为理论对于预测人们的锻炼行为相对有效。但是,由于外 界环境影响,在无法控制自身行为时.锻炼意向对于锻炼行为的预测作用就相对 较弱[«。例如,尽管个体很想参与体育锻炼,但恶劣的自然天气、家长的强制要 求完成学业等,都会使得个体不得不取消进行体育锻炼的计划。个体坚信自己拥 有的资源和机会越多,预期的障碍越少,个体对行为的主观控制感就越强。因此, 在随后的研究中,和Madden(1986)将“行为控制感”加人到新的模型之中,形成了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见图3。

所以,除了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之外,计划行为理论还包括了行为控 制感变量。与合理行为理论非常不同之处是,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控制感不 仅对行为意向具有预测作用,而且对实际行为也具有直接的预测价值。也就是说, 行为控制感不仅可以通过影响行为意向进行作用实际行为(行为意向为中介变 量),且可以直接对实际行为产生影响作用。从计划行为理论整体来看,行为态 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共同作用,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意向,进而间接地影响 着个体实际行为。同时,行为控制感也单独直接对个体实际行为施以影响作用。

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在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中已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是当前理解和预测锻炼行为最为成功的理论模型之一,它们对制定科学有效的锻 炼行为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但是,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也并非 完美无缺。由于行为意向不是行为本身,很多个体只产生了较强的锻炼行为意向, 却不一定会真正付诸行动参加体育锻炼,整体模型忽视了意向转为行为的路径, 由此导致该模型存在理论构建缺陷。此外,计划行为理论未能揭示态度、主观规 范、行为控制感等认知因素的来源,没有考虑到自我效能和过去的锻炼经历等因 素对锻炼行为的影响。模型建立在人的理性选择基础之上,而忽视了人类行为选 择的非理性过程。3.自我效能理论模型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Theory,SET)最初由Ban-dura于上世纪70 年代提出,其也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 己执行某特定行为以达到情境要求的自身能力的信念或主观评估,此种信念或主 观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涉及的并 不是能力本身,而是个体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行为的自信程 度。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共有4个因素可以影响和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成功体验、 替代经历或范例、口头说服及身心状态。成功体验来源于个体成功地完成某锻炼 任务的体验。替代经历或范例是指观察到和个体自己年龄、身体特征和锻炼能力 相似者成功完成了某项锻炼任务,个体会因此认为其自身也具有完成该任务的能 力。口头说服是指个体的一些重要他人(如家人亲友等)对其劝说以鼓励参与体 育锻炼的方式。当自我效能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行为、情感、认知都可能会由此 发生转变。而与此同时,个体所面临的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评结果都会作用 于个体的期望结果,进而也会对行为、情感及认知产生影响(见图4)。

自我效能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诸多领域研究者的兴趣,掀起了广泛 的研究和应用热潮。无论在行为科学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内,自我效能理论都是 目前得到验证并获得成功的理论之一。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自我效能对具有挑战 性或新颖性的锻炼行为具有较好地预测价值,但当锻炼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行 为后,自我效能对锻炼行为的影响就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尽管存在这样的缺陷, 但自我效能理论的研究前景依旧引人关注。

4.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由Deci和Ryan(1985)提 出,是近年来国际动机研究的热点议题,并已被国外学者广泛应用到竞技运动、 休闲锻炼及学校体育课情境下的动机研究中。自我决定理论由四个亚理论构成: 有机整合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因果定向理论及认知评价理论。这四个分支 理论相互联系,有机辩证地对自我决定如何影响行为进行阐述和解释。有机整合理论突破了内部和外部动机的传统二元划法,根据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将动机视 为一个连续体,将动机划分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 节、整合调节)、内部动机。六种动机类型处于连续体上,相互之间没有绝对的 划分,每个人的行为动机会处于这个连续体的某个相对位置上。基本心理需要理 论认为,行为的动机调节形式会受到人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影响。这三种需要 是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及关系需要,它们可以跨文化、跨情境地广泛存在。当基 本需要得到满足时,动机会趋向于内化,越接近内部动机。

认知评价亚理论主要探究外部社会性环境因素对内部动机的影响机 制问题。它将影响动机内化的环境事件区分为信息性的、控制性的与无动机性的 三种类型。信息性的事件使人们感到对行为胜任感,提高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 增强个体执行行为的内部动机水平,或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控制性的事件使人们 感觉到执行行为时存在的一种外在迫使感,提高了人们外部结果因果关系知觉, 会降低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从而削弱内部动机水平,常表现出外在调节或内摄 调节;无动机事件主要指的是对个体而言无意义的事件,此种事件可能抑制内部 动机的激发,表现出无目的、无目标的离散状态,或降低个体执行行为时的自我 决定程度,削弱动机水平[1«。因果定向亚理论认为,内部动机的增强或外部动 机的内化程度除受环境因素能否满足基本心理需要影响之外,还受制于个体的内 在因素,即社会环境因素对不同个体动机的自我整合过程影响存在差异性。具体 而言,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因素进行三种不同定向的发展倾向,包 括自主定向,控制定向和非个人定向(见图5)。

从每年的自我决定理论峰会和“PsychologyofSportandExercise”国际期 刊杂志中关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论文数量便可以看出,自我决定理论是当前欧美国 家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理论模型。它突破传统的动机二元划分方法,将动机看 作是一个从无动机,到外部动机,再到内部动机逐渐变化的连续体,为我们深层 次地理解人类动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但是,由于自我决定理论从诞生到发展 至今时间较短,还有诸多观点处于争论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还需 研究者不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其加以完善。例如,在理论层面上,许多 学者质疑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实验研究中,按照动机类型对 人群进行划分成为难题,因为各动机类型处于连续体之上,相互之间并没有明确 的区分。5.跨理论模型 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Model,TTM)最初是由Prochaska等人于 上世纪80年代在观察和研究人类戒烟行为的基础上构建而成(见图6)。由于综合 了其它多个有关行为研究的理论或模型,如自我效能理论、决策平衡理论等,所 以Prochaska等人在提出模型时将其命名为跨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类的行为 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瞬间发生变化,而是要经历一个包括五个阶段的过程(前预 期阶段、预期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及维持阶段),变化过程涉及到行为变 化过程和认知变化过程,并且行为转变的过程与人们的均衡决策、自我效能有着 紧密联系。

跨理论模型中的阶段变化模型认为,个体的行为改变需要经过多个变 化阶段,且各变化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处于低阶段的个体能跃居到高位阶段, 而高位阶段的个体也可能跌落到低位阶段。就锻炼行为而言,处于前预期阶段的 个体并没有打算在未来生活中改变自身不锻炼的现状;预期阶段的个体已有在未 来6个月中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向;准备阶段的个体已开始为自己制定锻炼计划以 准备参与锻炼;行动阶段的个体已开始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维持阶段的个体已进行 超过6个月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跨理论模型中的决策平衡是指个体在评价一种行为对自身可能产生 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时,所做出的选择或策略。决策平衡与阶段变化有着紧密 的相关性。从一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的行为变化过程通常建立在个体对采取 行为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进行权衡的基础之上。在行为发生转变的过程中,跨 理论模型还认为个体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在跨理论模型的自我效能结构中,环 境性诱因和自信心是两个重要的伴随变量。环境性诱因反映的是个体在中等困难 情形下参与某个特定行为的意向强度;
而自信心代表了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拥有 的勇于面对新行为而不回到旧行为的信心。

跨理论模型也是当前锻炼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其主要优点表现 为强调人类行为变化的阶段动态性,较为符合实际情况;关注行为变化阶段过程 中的均衡觉察,不忽略行为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认知变化,吸纳了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变量自我效能。但是,也有学多学者认为跨理论模型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 的缺陷。例如,仅仅只靠锻炼时间超过或低于6个月来划分行为变化阶段,过于 武断,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其次,变化过程和变化阶段的概念和关系并没有完全 解释清楚,显得不够明确。

6.体力活动生态学模型 在Wash的环境对行为影响的结构模型基础之上,Spence(2003)构建了 体力活动生态学模型(EcologicalModelofPhysicalActivity,EMPA)。体力活动生态 学模型认为个体的锻炼行为是受环境情境和生理心理因素综合影响的,并将环境 情境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维度、中间系统维度、夕卜围系统维度和宏观系统 维度除了环境情境的四个层次,体力活动生态学模型还综合考虑了物理生态、宏 观系统变化的压力、生理和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对个体锻炼行为改变的影响(见 图7)。

体力活动生态学模型探究锻炼行为的考察面相当广泛,既包括个体心 理层面、生理层面的因素,也涵盖了影响个体锻炼行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

它是当前锻炼心理学行为模型研究领域中的新兴焦点之一,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 注。但是,由于模型提出以来的发展时间短暂,当前该模型还有待进--步的验证, 相关的测量工具也有待开放,基于模型的实验干预研究由于模型复杂也较难操控, 建议学者可以在模型的部分变量上小范围的进行探究,进而发展到对整体模型的 检验与修订。

7.结语 锻炼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发展至今仅有四五十年的历程, 因此该学科的理论构建和积累并无发展优势。值得学者们欣慰的是当前已构建了 一些锻炼行为模型,并获得了绝大数学者的关注和认同。虽然部分锻炼行为模型 提出之后,学者们发现它们存在诸多不足进而被学界淘汰,但是这些模型的构建对锻炼心理学的发展都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锻炼心理学发展史上,引起诸多 学者关注与检验的锻炼行为模型主要有健康信念模型、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 模型、自我效能理论模型、自我决定理论模型、跨理论模型及新兴的体力活动生 态学模型。

第一作者简介:陈福亮(1987-),男,江苏淮安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 运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