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英语阅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 长期以来对小学生英语阅读虽然很重视,但小学生的英语阅 读水平却没有较大幅度地提升,这说明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投 入还不足。科学有效的英语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 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的语言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笔者从目前小学英语 阅读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实施一系列科学有效 的措施,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关键词:小学英语;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阅读占据着十分关键的位 置,这是因为,在学习一门语言尤其是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词汇量的不断扩展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也是丰富英语知识, 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断了解新 的知识,体会英语语言的情境,不断开阔其视野,为以后的 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制定科学策略提升英语 阅读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十分有 必要。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阅读的重心严重失衡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和 学生共同去理解和享受,身临其境地进入英语作品的情境之 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英语作品产生兴趣,指导学生的 阅读技巧,并为学生讲解知识误区。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个别教师未采用正确的教学理念,还是采取填鸭式的教 学模式,完全主导英语教学课堂,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 状态,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缺乏自主学习阅读的 过程,自然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也大打折扣。缺乏丰富的阅读 资源 由于对小学生的英语阅读重视程度不高,小学英语阅 读资源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缺乏的。一方面是能够为小学生提 供的英语阅读书籍很少,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要求;
另一方 面是小学生英语阅读书籍的种类和类型比较单一,仅限于英 语报纸和简单的杂志一类书籍,甚至很多学校缺乏相应的课 外阅读书籍,学生的英语阅读渠道只是英语教材,这也在一 定程度上使小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减少,难以提高小学生对英 语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失去学习的动力。小学生没有养成 正确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根据资料显示:很多小学生的 英语阅读没有大提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 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大部分小学生对英语阅读 的理解有偏差,而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仅仅是让学生接受语法 知识、熟知英语单词,完全解剖单词或词组、句型,学生难 以从中学到实际的知识,知识也是理论,难以实际运用,小 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也是一知半解,很难有很明显地提升。
小学英语阅读培养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点的积累和接受能力 要想有效 提高小学英语阅读的教学水平和质量,首先就是要制定一个 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力求通过培养小学生阅读、朗读、精读,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接受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 乐。小学英语还处在一个基础性的学习阶段,英语阅读能力 主要是朗读。例如:教师在进行新授课内容时,可以先将文 章中的重难点单词使用简单的词汇加以解释引导,然后让学 生集体或单独进行课文朗读,同时选择精彩的句子、段落进 行重点讲解与诵读,最好能够熟练背诵,这样,在不知不觉 中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注重阅读与个人体验相结合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教 学有效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是十分必要的。学校 可以购买有关英语内容的故事书、童话故事等,选择学生感 兴趣的又能够理解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 掌握英语知识。同时,要注重将阅读与学生的个人体验相结 合,即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英语情景和对话。例如:教师可以 选择课外英语教材中的故事对话情景让学生进行现场模拟, 可以结合多种多样的展现方式,如图画、音乐、电影等,激 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加深阅读。制定科 学的阅读策略,让学生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要制定科学的阅读策略,并将其合理地结合使用,让学 生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主要的阅读策略有:互动性策略、 合作型策略和开放型策略。互动性即加强师生间互动性,例 如: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表演中来,和学生一起表演,或 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合作型策略即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四五个人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分工合作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并不断转换每个学生所负责的内容。开放型策略即不 拘泥于课堂,可以让学生针对课外的阅读资料提出自己的见 解,和其他学生交流分享。
结束语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要针对其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提出切 实可行的科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阅读 技巧,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为以 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曹伟华.例谈有效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J].山东师 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 育),2010,12(2):25-28. [2]赵兴林.探索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数外 学习(英语教育),201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