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思想价值影响启示研究论文(共4篇):什么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思想价值影响启示研究论文(共4篇)

虚无主义思想价值影响启示研究论文(共4篇) 第1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影响研究 十八大召开之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再次被社会各界关注,习近 平在多次讲话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强调了其重要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 口是对历史的重新评价,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史进行否定和扭曲,特 别是对现代主义革命史、党的发展史、共和国的发展史不择手段的进行扭曲。这 种歪曲的言论大学生作为当前社会接受信息最快的群体,最先受到影响。大学生 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祖国发展的希望,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关系到国家意识 形态安全。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学生的政治价值 观念如何,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国梦是否能够顺利实现。

本文对西北地区四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现状。

(一)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知晓度 针对“你知道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吗”这一问题进行统计,选择“非常 了解”的学生占到18.85%;
认为“比较了解”和“一般”的亦分别占到39.58%和 25.11%;
“不太了解”则只占到11.46%;
选“不了解”的占到了5%。通过数据统计 和分析得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定知晓度,但是对历史虚无 主义思潮十分了解的人很少。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1、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强的的特点,作为涉世不深的 大学生在关于社会问题、社会热议的政治问题时会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洗脑 产生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心不足和对中国当前社会中出 现贪污、就业等问题的信心不足也就是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信心不足。虽然大多数 同学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果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也是很 有信心的。但是当问卷中涉及到了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时,对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的信心度不足还是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就给我们在日后研究相关解决对策的时候提供了方向。

2、影響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政治价值观中的政治情感方面,大学生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政 治立场相对稳定,政治信仰存在波动;
二是对政治的认同存在一定困惑。通过问 卷调查得出,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一问题上有足够的信心,也有 坚定的政治立场。但依然有一部分的学生对此问题有了犹豫和摇摆选择了无所谓。

同时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心度表明他的的政治信仰还是比较统一与端正的,但 是也有小部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怀有迟疑态度。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对于 民族和国家的的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 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由于受到西方势力在历史虚无 主义思潮上的渗透,对西方的制度与文化存有盲目认同的。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 在在对我国政治认同上还是存在一定怀疑。

3、.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政治效能感偏低的现状存在于大学生当中,以至 于他们在关于政治功能的形式、与自身权利与义务的行为方面无法有效进行发挥。

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因为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导致政治效能感偏低,从 而使得他们对于自己对政治的参与所能造成的影响没有信心。

4.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评价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是抓住了改革开放后出现的部分矛盾与问题大 做文章,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评价。大部分学生在总体上在进行政治评价是可以 保持客观的态度与立场,对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准确客观的评价,既不悲 观消极也不盲目乐观。但仍旧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一定的质疑。

二、从“三个自信”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一)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 就目前全球发展的情况来讲,不仅有一些老旧的传统思潮,同时也有 一些新思潮在蓄力涌动,而在我国这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种动摇 与瓦解。这要求大学生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导作用,从理论上击破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错误思潮的理论,以此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

(二)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的带领中国人民 走的复兴道路。正是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才会有如此强大 的自信和生命力。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让大学生充分体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必 然选择。

(三)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具有的缺陷,导致历史虚无主义趁机而入, 影响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念的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的主渠道,帮助大学生其进行研究和探析的主要场所。要想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就要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提 升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提高辨别能力,能够有效的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作者简介:成玥橦, 第2篇:浅谈慕课平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性 当前,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历史虚无 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相通,“它们分别从历史唯度和现实维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当作唯一的 ‘人间正道’”,打着学术自由、历史还原与修正的幌子,行攻击党和国家、政府之 实。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就是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由此,《纲 要》课教师,事实上处于这场斗争的最前线。否则,《纲要》课要是上不好,教 育大学生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便无从谈起。

一、《纲要》课面临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这种不乐观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宁波大红鹰学院是个在专业设置上以理工 科为主的高校,理科生重理轻文的现象突出。他们本能地视《纲要》课为历史课, 而非政治课。由于中学阶段,历史就是他们眼里可有可无的副科,在大学阶段,更视《纲要》课为一门多余的课程。在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下,一些学生不仅兴 趣全无,更有甚者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应付教师。

第二,教学课时少,课程进度安排紧张。《纲要》课在课程设置上, 共分十章,另加三篇综述,还要在一个学期内上完。而国内众多高校,包括宁波 大红鹰学院在内,一个学期只安排32学时。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学进度的 安排是相当紧张的。一些问题无法讲透,有的问题只能一语带过。要完成教学大 纲的工作计划,课堂的讲授很容易流于传统的说教形式,枯燥乏味,学生更不爱 学。

第三,大班制授课,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困难。大班制教学是中国高校, 包括宁波大红鹰学院《纲要》课安排的通常做法,一个教室往往是2—3个班级的 组合体,学生都在百人以上。这样的班,课堂纪律的维持本身就是个大问题。授 课内容一旦枯燥,学生便会出现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的不良行为。

如果《纲要》课面临的教学困境不尽早解决,那么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又如何能树立,又如何去教育他们自觉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呢?相反,大学生 又处在人生思想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阶段,而且还是对网络信息认知度 最敏感的人群。历史虚无主义散播所借助的重要媒介就是网络。所以,《纲要》 课教师必须实现教法创新,为学生思想的发展明确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慕课平台具有消除《纲要》课困境的优越条件 要做到让大学生和历史虚无主义分清界限,前提就是上好《纲要》课, 改变他们对这门课程先入为主的看法,把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纲要》 课的真实魅力,端正学习态度。可以说,用好慕课平台是应对《纲要》课教学困 境的一种有效办法,其具有的优越条件如下。

第一,适合宁波大红鹰学院的教学现状,深受学生的欢迎。

宁波大红鹰学院领导鼓励教师搞教学创新,大力提倡翻转课堂的教学 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学校还积极创建慕课平台, 为教师搞好教学创新提供便利。在此教学氛围的激励下,《纲要》课教学的教法 创新是大势所趋。

采用慕课模式后,《纲要》课在大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明显上升。表 现一,学生旷课率大幅下降,相当多班级基本为零。表现二,学生课堂笔记的认真度上升,不再像以往那样写几张纸应付了事。表现三,学生开始对教学内容中 反应的一些问题,向老师虚心求教。教师课后答疑解惑,已经成为工作的常态, 师生交流变多,彼此的距离在拉近。

第二,能有效完成教學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的学 习时间。

由于原本要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已经制作成教学视频放入慕课平台 中,而且教学视频涵盖课本所有章节,教师便不再有担心教学进度的问题。在视 频中,原本课堂里没时间讲透的问题都可以讲透,而且每章都布置心得体会的作 业,对学生能起自然监督作用。这样《纲要》课便把学生课堂和课余的时间都利 用起来了。

此外,慕课平台还能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央视出品的一些与教学大 纲内容相适应的文献纪录片,如《辛亥革命》《复兴之路》《正道沧桑社会主义 500年》等,都可以当作在线课程,放入课堂知识拓展板块,让学生观看,以加 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三,解放了课堂,划大班为小班,课堂管理更加便利。

以往大班制教学最令教师头疼的就是课堂的管理,能做好确实不易。

采用慕课模式后,大班制便不再需要,只要各班级每周轮流到教室来即可。同时, 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分解放,合作研讨成为主题,而且研讨的内容已经在课前 由教师制作成题库,由各班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在题库中挑选,然后各小 组成员做好分工,合作完成所选的题目,在课堂上用PPT来展示给全班看,并接 受全班和老师的点评。优秀小组的PPT,还放到网上在线课程中心,让全校师生 都可浏览,以激励班级的各小组互相攀比,争做上游,这样整个课堂气氛便活跃 起来,《纲要》课成了学生喜欢的课程。在合作研讨中,教师有意识地融入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学生爱听。

三、结语 “否定或虚无化一种历史,势必肯定、成全另一种历史”,这种“历史” 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无视客观历史事实,既造成大学生思想的混乱,更与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这是一场我们不能输的政治斗争,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 向,在大学生群体中牢牢控制自己的话语权,就必须在《纲要》课的教学实践中讲求与时俱进,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靠口号、搞形式,要将其落到实处,就必须以 上好《纲要》课为前提。口号式的说教,只能让学生反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慕课平台的利用,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创新方式,其能运用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 值得我们《纲要》课教师认真研究,总结经验,让唯物史观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永 远生根、茁壮成长。

作者:童舜尧 第3篇:毛泽东反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启示 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 发展”等反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角度分析了毛泽东反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 示。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社会发展有规律可循、以假设推断代替历史事实、 抓住历史枝节无限夸大、把探索中的不同认识说成是个人之争、披着学术等外衣 谋求政治诉求,其实质就是一种政治阴谋。它虚无中国近现代史,虚无中国传统 文化,其结果是要摧毁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使中国人民自 觉接受西化,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
使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历史 依据。

毛泽东认为,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而且“今天的 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毛泽东的科学立场中,可以看出,中国历史 悠久的传统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向前发展,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 国现代化最强劲的推动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社会现实选择的结果。在毛 泽东光辉思想的对照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一、在革命和建设的巨大历史成就中坚定道路自信 习近平同志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 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只有有了道路自信,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 不畏风险、不为干扰所动,沿着道路奋勇前进,取得伟大的成就。坚持道路自信, 有以下几个依据: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长期探索、历代先驱共同 努力开辟出来的,在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受压迫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在国际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国家。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中国近现代历史发 展至今,有成功,也有曲折,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道路和决策选 择才能成功,反之,则是失败的。毛泽东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统领中国革命和建 设,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坚持了基本 的科学原则,又把中国特色融入了进去,因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以毛泽东的思想精髓为指导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自信 社会历史的发展证明,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和发 展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者等在政治上时而发出在 中国实行多党轮流执政制的声音,在经济上发出全盘私有化的谬论等,这都是站 不住脚的。首先,我们的改革开放不是要进行全盘西化,我们是要学习西方先进 的技术和制度,但不能全盘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批判地吸收。其次, 不能因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展的道路上出现曲折,就否定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

三、在几千年积淀的璀璨中华文明中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积淀,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我们不 能在历史虚无主义“中国文化无药可救”“应全盘西化”的口号中迷失自我,应该坚 持不忘本,不排外,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指导下坚定文化自信。任何民 族历史文化遗产都有其糟粕和精华,对待中国文化,不能因为其存在一些糟粕, 就全盘否定中国文化,进而全盘西化。如果全盘西化丢掉了自己的传统和固有的 根本,那就等于切断了自己在精神上的归依,会丧失文化固有的特质。源远流长 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丰富的革命文化,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土壤和根基。第一,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耀眼的光辉,我们应该为之自豪,并把它当成孕育和发 展新文化的土壤。第二,革命文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需要珍惜 并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革命文 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革命时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 神,建设时代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 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都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文化继续 发展的营养。历史虚无主义想否定革命文化在今天的意义,对红色经典和人物进 行颠覆性的评价。这种完全忽视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客观历史作用,忽 视革命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升华,是站不住脚的。第三,要自信地批判吸收外来文化。文化的自信不仅体现在固守自身文化优秀的根本上,也 体现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中积极吸收其精华,丰富和发展自身上。越是民族的,就 越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民族文化璀璨的历史,更来自于 中华文化的生机勃勃的活力和越来越大的世界影响力。自信地审视自身,吸收外 来文化,中国的文化将会进一步繁荣与昌盛。

作者:刘志贻 第4篇:谈历史虚无主义在认知上的几点谬误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变革。唯物史观 指导下的史学研究能够指导人们掌握认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方法,最大程度地 还原历史,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一直以来,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 占据着主导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改革开放以 来,在我国文化领域兴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反思”和“重评”历史为名,肆意 歪曲中国近现代历史,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近年来,面对理论界的批判,这 一股思潮重新进行了话语包装,反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伪科学”,颠覆了以 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因此,从理论逻辑上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 性,对端正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牢固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 指导地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不存在超越阶级、党派、国家与民族立场的历史观 以何立场去研究、解释、评判历史是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在马克思 看来,历史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作为意识 形态领域的一种思想观念,它是建立在社会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之上的。

正是如此,不同的生产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级,不同的社会阶级在社会实践 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在阶级社会中,人不是抽象、孤立的存在,人 的存在总是处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在研究和看待社会历史问题时,无不 是站在一定的阶级、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以一定的历史观和 价值观来解释和评判。所以说,纯粹客观、中立的历史观是不能够做到的。相反 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观的阶级性,主张“历史不应受任意民族、党派甚 至国家的政治、情感立场左右”,历史虚无主义者提出:带有阶级性的历史观必 然被政治利益所束缚,带有一定的政治偏见,不能全面和客观的解释历史。因此, 他们宣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已经过时了,质疑我国传统革命叙事方法的 客观性和真实性。那么是否讲阶级性的历史观就一定是非科学的呢?当然不是。在这一 问题上,马克思从来都不掩饰其立场,他的学说明确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 民的利益立场上,具有着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视角去探讨人类社会 发展的历史,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历史 发展进程与方向的一般规律。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意 识的发展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要置身于具体的历史情境 中;
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历史的进步是新事物对旧事物 的不断否定和扬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历史的解释和评判不能脱离人 民利益的立场和需求。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不是以一党、一派、一部 分人的利益作为出发点,而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具体、全面、客观、 辩证的看待历史。

不可否认,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是曾存在着教条化、 简单化的问题,但其主流是随实践不断深化的,如今对国共关系和一些反面历史 人物的评价也呈现出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转变。而历史虚无主义者自我标榜“纯中 立和客观”、“不偏私”,谩骂唯物史学是“一堆虚假的历史故事”,攻击马克思主 义史学家为中国共产党的“御用文人”,自己却脱离客观史实,以带着政治偏倚的 价值尺度对历史任意剪裁。他们不断渲染和夸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 设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抹黑和贬低革命先烈和党的领袖,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从 根本上背离了史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并非杂乱无章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不像那些抽象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 僵死事实的汇集,也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是主体想象的活动。”在他眼中,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界的盲目作用不同,它是受自身内在规律支配,由低 级向高级逐步演变的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 總趋势,构成了历史发展的“中轴线”。而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夸大历史发生 的偶然性和随意性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大特征。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人类社会历 史的发展存在马克思所描绘的一般规律,甚至诡辩称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必 将取代资本主义的论断从根本上否定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制度和文明,这才 是最大的虚无主义。

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第一步,当历史 被当作人主观意愿能够掌控的一系列偶然事件堆积的结果时,历史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于是,历史虚无主义者随意假设、导演未曾发生的历史,宣称“如 果近代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会更有利于发展”,宣扬“如果辛亥革命没有爆发, 清末立宪改革很有可能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民主化的道路”,甚至是认为近代中 国应当实行不抵抗的“孙子政策”。这些言论看上去是简单的学术探讨,实则是以 历史的偶然性否定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历史必然性。

三、新旧社会形态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革命是无法制造出来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 成熟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所呈现出的具体形 态,“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当生 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甚至是直接束缚到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形态的变 革就成了必然的趋势。社会形态新旧交替是历史的铁律,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无 法永恒存在,封建制度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历史虚无主义者总是窃喜, 直至现在资本主义还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又怎么会灭亡呢?那这样,历 史唯物主义所坚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便是错误的了。对于这一点,海尔 布隆纳就曾反驳过:“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着,我们就不能在任何时候宣布马克 思关于资本主义内在本性的分析有任何错误。”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看,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其所能容纳的生 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之前,是不会轻易灭亡的。而资本主义所容纳的生产力还远未 达到它的极限,如今,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利用“体制改良”和“福利政策”一定 程度上缓和了劳工阶层与资本家的矛盾,但资本的贪婪本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 的异化生存状态是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内生矛盾。正如曾盛极一时的封建制度一 样,无数君王设想过千秋万代永续存在,但这些封建王朝与封建制度最终都走向 了灭亡。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又怎么能笃定资本主义就是最好的制度呢?因此,历 史虚无主义者用主观臆想的方式去导演历史,否认中国近现代革命和新旧社会形 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其认识历史的方法仍旧是主观、静止和片面的,因而难以 正确区分历史的主流和支流,最终与历史真相背道而驰。

四、不具有脱离特定历史情境存在的抽象历史人物 脱离特定的历史情境、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去批判人物的功过 是非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通病。历史虚无主义者费尽心思收集人物传记、日记、书 信等碎片化的历史材料,为早有定论的反面历史人物“翻案”。于是,蒋介石、汪精卫、李鸿章等中国近代史上代表大地主阶级、军阀甚至汉奸的反派人物被“还 原”成了“深明大义”、虽背负骂名仍穷尽一生追求民族复兴的英雄。而民族英雄 林则徐、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些推动历史 发展进步人物却遭受骂名。在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下,每个历史人物都还原成了 “人”,都有他们人性中正直、善良、邪恶或是感性、无奈的多面,“好人不好”、 “坏人不坏”,那么正面与反面、进步与腐朽之间的本质区分就是不存在的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存在脱离其阶级性 和社会性的抽象的人。因此,在评判历史人物好坏、判定历史事件是进步还是落 后时都应当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 民的根本利益,并能够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非抹杀具 体、多样的人性,而是强调要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材料、历史现象去把握历史的 本质。反倒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虽标榜中立却并不能够客观公允地对待历史,而是 有所虚无,有所不虛无。他们虚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人民艰辛抗战、曲折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他们所歌颂的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和腐朽势力。历 史虚无主义者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他们未能正确区分历史的本质和现象,不能 正确看待历史事实和历史材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而他们所谓的“还原历史” 则更多的是为了粉饰其混淆是非、意图消解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 领导历史依据的政治诉求罢了。

作者:高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