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包鄂开展工程硕士教育创新
呼包鄂开展工程硕士教育创新 内蒙古工业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开展工程硕士 教育的学校,学校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生,其生源分布 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 多斯地区(以下简称“呼包鄂地区”),对于研究少数民族 地区工科院校在当地城市集群中如何开展工程硕士教育,具 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呼包鄂地区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背景 1.呼包鄂地区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对 工程硕士需求迫切 呼包鄂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和环渤海经济圈,是沟通华 北和西北地区的枢纽,距京津发达地区和出海口仅600公里, 毗邻北部边境,有满都拉口岸,邻近二连浩特口岸。该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从2003至2008年间增长了3倍,财政总收入增 长了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5倍,在全国33个城市 群中的现实竞争力排名第九位,各项人均指标排名前列。目 前,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占据内蒙古自治区的50%左右, 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的重要引擎。近 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突出呼和浩特首府经济特点,重点发 展金融、会展、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 展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乳 制品加工业。同时,重点发展包头市装备制造业、钢铁、电 解和稀土新材料产业,建成了我国北方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稀土产业基地。另外,重点发展鄂尔多斯市能源、重化 工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在这个背景下,地 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与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的矛盾突出,使工 矿企业对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硕士需求更加迫切。
2.自治区政府出台系列人才政策,为工程硕士教育准 备了师资和生源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使用和 引进的优惠政策。在这些人才政策的推动下,自治区高新技 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点工程、重点学科、重点 实验室、重点科技项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借势从国内外 引进了大批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内蒙 古工业大学也据此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111工程”、“321 工程”、“511工程”技术人才,他们大都具有较为丰富的 工程实践经验,为工程硕士教育的深入发展准备了优质师资。
这些政策也使呼包鄂地区各企业从自治区内外吸纳了大批 急需的优秀本科层次专业人才,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了生源 保障。
二、呼包鄂地区开展工程硕士教育存在的困难 1.对现代教育理念接受相对迟缓 呼包鄂地处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蒙元文化 影响下,形成了粗犷豪放有余而精细规范不足的文化格局, 传统的游牧文化根深蒂固,与工程硕士教育理念、教育内容 和教育方式等对接起来有一定困难,对新观念接受迟缓。因而,开展工程硕士教育就必须克服这种“外来品”与区域特 点相结合过程中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使现代教育理念 及其运作方式逐步渗透到呼包鄂这片文化土壤中。
2.工程硕士生源组织不畅 工程硕士教育本身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背景下开展的 教育项目,是根植于经济较发达、人员相对密集、人员素质 较高、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教育项目。尽管近年来呼包鄂地区 已经注意到工程硕士教育,但该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工 业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显滞后,工程 硕士教育宣传力度不足,社会对工程硕士教育的了解与认可 度远远不及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呼包鄂地区城镇化程度不高, 地广人稀,生源分布很不集中,这给培养单位的生源组织带 来很多不便,因而在生源供给方面经常出现青黄不接、组织 不畅的情况,况且经济发展的长期滞后,使得符合工程硕士 报考要求的生源储备不足,近年参加工作的本科生又大多达 不到工程硕士报考条件,这也是影响工程硕士生源的一个重 要因素。
3.“双师型”师资队伍相对匮乏,工程硕士指导力不 从心 尽管自2005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大量引进各类高水平 人才,但呼包鄂地区的传统教育基础偏弱,致使理念、实践 均达标的“双师型”师资与工程硕士教育面对的实际情况相 比仍是总体匮乏。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知识型人才缺乏,高等教育资源整体上十分有 限,虽然近几年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但自治区高校的高 层次人才流失仍然严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流往国内发 达地区较多,进而造成了既懂实践又具理论知识的师资严重 匮乏。二是工程硕士教育要求的师资质量较高,既要求教师 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教师熟悉生产一线,与企业联系紧密。
而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师资在呼包鄂地区非常缺乏,目前身 居高校的工程硕士生导师一般是以理论见长,实践不足,而 身居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硕士生导师却是实践有余 而理论不足,进而对工程硕士生指导力不从心,这必然会影 响到工程硕士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呼包鄂地区工程硕 士教育的发展。
4.工程教育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参差不齐 工程硕士教育是1997年才全面推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项目,它与以往传统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模式区别很大, 如工程硕士生教育采取的是双导师制和3~5年弹性学制,以 进校不离岗的模式进行培养,要求工程硕士生以研究本单位 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课题,在解决本单位科研难题或技 改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学位论文,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企业以 及培养院校协调个人、单位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 开展培养工作。同时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既要具备一般的教育、 教学管理能力,而且要具备类似企业经营管理者或人力资源 师的理念、意识、素质和能力,从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双重角度做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工作。目前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队伍 尚达不到这个要求,需要进行职业化培养。
三、呼包鄂地区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 1.生源组织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接受教育理念相对迟缓和生源组织 不畅问题,学校加强宣传,吸引生源。①加强校企合作,建 设培养基地,稳定生源供给。学校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办 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年年组织由校长带队的招生宣传组赴呼 包鄂地区大型工矿企业开展招生宣传、政策解读,诸如与包 头钢铁集团、大唐托电公司、鄂尔多斯集团、内蒙古第一机 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北方重工集团、亿利集团、蒙牛集团、 伊泰集团、神华集团、航天六院四十一所、核工业二O二厂、 包头稀土研究院、中国移动、联通内蒙古分公司等20多家大 型企业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共建工程硕士培养基地,为 工程硕士教育储备了稳定的生源。②建设特色工程领域,吸 引相关行业骨干人才。学校重视培养工矿企业技术能手和高 级工程管理人才,例如在鄂尔多斯招收化学工程、土木工程 等领域技术骨干,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以“项目管理” 领域为依托,针对区内热点行业,组建专门导师队伍,在呼 和浩特和包头地区对口招收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等热点 行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攻读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引 导学员参加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以实现项目管理专 业化,为企业培养本土化工程管理人才。③抓质量,树口碑,强化品牌意识,吸引呼包鄂地区大中型企业选送人才。呼包 鄂地区大中型工矿企业中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占较大 比例,长期以来积淀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在工程硕士招生过 程中,学校与企业领导都重视这种办学精神的传承,也正因 如此,企业愿意选送业务骨干到学校攻读工程硕士学位。
2.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相对匮乏的现状,学校注重工 程硕士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现 有工程领域和学科特点,先后培育了两个特色学科,组建了 7个科技创新团队,新增了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 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合 作,如与包钢集团合作成立了“铸造工艺及材料联合实验室”, 与鄂尔多斯等地进行了技术和项目对接,并派驻了30多名科 技特派员长期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学校在大中型企业先后 设立了20多个工程硕士培养基地,要求教师全面参与企业工 程实践和科技创新,将工程实践类研究生培养过程纳入到企 业科学研究与产品升级中,进而促进教师掌握生产一线工程 工艺,提高指导能力。学校还选派8名教师参加全国工程硕 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工程英语”、“自然辩证法”、 “项目管理”、“信息获取与利用”和“知识产权基础教程” 等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培训。
3.培育职业化管理队伍 针对工程硕士管理队伍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学校强化工程领域所在学院和研究生处工程硕士管理人员的培训,使 管理人员熟悉国家政策、培养方案、过程跟踪、交际用语等, 此外,还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年度考核。学校要求管理人 员积极参加工程硕士教育学会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完成了5 项教改项目和2项全国工程硕士教育重点研究课题,2项中国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课题,发表相关论文16篇。管理队 伍中,7人次获得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突出贡献奖、中国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工作贡献奖及自治区的各类表彰。除此之 外,学校多次承办了国务院学位办、华北地区工科院校、中 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和 不同工程领域指导小组研讨会,使研究生管理队伍、导师队 伍有机会与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部门、名校专家学者交流经验, 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四、呼包鄂地区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 思考 1.强化校企合作,处理好校、企、生三者关系 搞好工程硕士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做好校企合作,校企 合作是产教结合的基本途径,是解决当前工程硕士教育诸多 问题的关键。当前工程硕士教育面临着讲多做少,“双师型” 导师缺乏,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脱节等突出问题。通过校 企合作,借鉴企业优秀文化推动工程硕士教育,利用企业生 产资源充实学校实训条件,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联合培养工 程硕士生,指导工程硕士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注重人 才培养实效,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而推进校企合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 工程,不仅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更有 赖于企业的密切配合,学校需积极协调学生、企业双方,有 效推动校企合作,大胆突破旧体制、旧政策、旧观念的制约 和限制,由点到面,全面推开,促进工程硕士教育得到企业 的认可,受到学生的欢迎。
2.结合实际,确定大众化人才培养目标 3.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结合企业具体特点 开展工程硕士教育“订单式”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即企 业与学校携手合作,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提供人才培养的具 体目标,并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带着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技 改项目或是科研攻关课题开展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实施“订 单式”培养模式,企业按发展目标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根 据生产经营需求进行专业课设计,结合继续教育设置课程内 容,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高校的科研骨干根据企业的需求讲 授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大大提高,学习的实用性也非常明显, 如此量身定做,学生爱学,企业支持,学以致用,培养效果 较好,实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
五、呼包鄂地区工程硕士教育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校企合作 学校在呼包鄂地区先后与包头钢铁集团、伊利集团、蒙 牛集团、伊化集团、航天六院四十一所、核工业二O二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北方重工集团、包头稀 土研究总院、伊泰集团、兰太集团等20多家大型企业建设联 合培养基地,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合作办学,对工程硕士培 养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促进了校企双方产学研的有效结 合。
2.推动了学科建设 经过10年建设,学校形成了化学工程、动力工程、控制 工程、建设与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和项目管理等多个具有较 强工程背景的特色学科,机电控制实验室、材料成型与控制 实验室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业催化、建筑设 计及理论等9个学科被列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先后培育了“可 再生能源”、“煤化工”两个特色学科,组建了“绿色建筑” 等7个科技创新团队,新增了“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省部 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增了内蒙古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 心,设立了城市垃圾处理工程研究中心。近五年来,学校作 为第一完成单位,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34项,其中一等奖5 项,二等奖1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项目、“863计划”、“973子计划”项目41项。
3.师资队伍力量加强 培育了100多名“双师型”工程硕士生指导教师,这些 教师中12人次获得了内蒙古杰出人才奖、自治区“深入生产 第一线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称号,2人被评为全国 优秀教师,师资队伍日渐壮大。4.人才培养效果明显 “订单式”培养方式为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大唐托 电集团、航天六院四十一所、伊化集团和呼和浩特煤气化总 公司等培养出了以“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 为代表的200多名适合企业需要的大批优秀工程硕士毕业生, 以其他培养模式培养出工程硕士600多名,他们的论文研究 成果在自治区重大工程硕目中得到了充分应用,这些学员中 有80多人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地区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