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学作品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文学作品课堂教学策略 一、学生主体的初中文学作品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教与学地位转变的过程中,有成效也有瓶颈。我们在 调研各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了解到,课改的效果虽然 得到了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肯定,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着 一些问题,其中一些是由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衍生出 来的:首先,在语文课堂改革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模式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其无序低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 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组织的核心。而由于学 生属于群体性概念而非单一个体,其认知水平各异,性格态 度不同,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非计划因素较多,整体调控 性不够,造成了课堂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无序低效。
其次,文学作品的阅读活动是一种审美体验,具有内隐 的自在规律性。当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模式突出地表现为:
文学阅读教学模式应该蕴含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的主体 性的脱节;
模式操作的程式化导致学生“学”的主体性的缺 位;
在文学作品阐释反观中,教师对文本的阐释存在着“异 化”现象,致使文学阅读教学离文学本位越来越远。
再次,单一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主体的个性化体验。
传统教学内容是由教师根据经验选定并在课堂中实施的,无 论学生有怎样的阅读起点均接受同样的教学内容,这在一定 程度上违背文学作品阅读的个性化规律,难以确保学生的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性和主体性,阻碍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文 学作品课堂教学的成效。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文学作品课堂操作策略 (一)加强师生对话,发挥学生主体性 这是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文学作品课堂教学的基 础。首先,作为教师而言,应该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这种 个性化认知和多元化的理解,对于学生特有的体验及感受以 及多角度、创新式的阅读方法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赏。
其次,知识的传递实际上是在师生间或者生生间的互动中完 成的。这种知识的建构不是个体的,更不是封闭的,而是在 群体中,通过开放式的合作学习,共同进行研讨和协商。教 师应该高屋建瓴的引导学生,并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多种灵活 的对话教学形式。如在学习《孔乙己》时,小说的结尾并没 有直接说出孔乙己的最终命运,这给学生们留下了丰富的想 象空间。教师可以模仿百家讲坛设置“学生讲坛”,对课文 中的中心思想进行多维化的开放性思考,探讨学生对课文各 个角度的思考,最后,教师可参与“学生讲坛”,与学生进 行平等的交流与探讨,进行总结性质的发言。这样既可以启 发学生各抒己见,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 这样的教学策略与形式还可以促使学生学会赏析作品,理解 作品,活跃思维,获得体验和感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培养质疑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北宋张载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 须疑。”这段话充分表达了学习贵在质疑的思想。在以学生 为主体的初中文学作品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应将学生 视作真正的阅读主体,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探究,去质 疑,然后解答。而教师要巧妙的设计疑问启发并引导学生进 行有效的质疑和发问。在这一环节上,充分说明了以学生为 主体的教学课堂并不是说教师不发挥作用,而是要通过引导 和配合的方式从侧面协调并掌控学生的自主学习。如在《背 影》这篇课文中,不同的学生对作品的见解也不同,如在读 及课文中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文字时,有的学生读出 的是父亲的质朴,感动以至流下眼泪;
有的学生读出的是父 爱的深沉,并且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不求回 报的关爱;
更有的学生批评父亲对儿子的溺爱,认为父亲这 样的行为对儿子的成长有害无利等。教师可以就其模糊性对 学生进行引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且对学生的不同见解 进行讨论并分析,这样,即使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不同,阅历 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见解,这种在质疑,探索和讨论中加深对 文学作品理解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且也提 高了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 (三)定位阅读中介,加强情感熏陶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上虽然提倡的是学生作为文 学作品感受的主体,但由于学生本身感受力的局限性和阅历 的不足,在情感上或多或少与文学作品缺少一定的共鸣性。这时,需要一个中介的力量将原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相对完 整的情感和感悟传递到学生那里,将学生的思维和文学作品 的思想通过情感渲染的纽带有机的连接在一起。如对学生介 绍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他所处的 战乱环境,使得人们极度渴望统一,反对奸臣当道,在这种 背景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处处表露出拥立刘备这样仁 义的领袖,贬低曹操这样乱世的奸雄的思想;
另外,罗贯中 曾参加过红巾军起义的经历,使得他在描写战争场面,介绍 战斗策略,塑造历史人物方面都得心应手,使人读来如身临 其境。老师作为课文情感渲染的中介,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背 景介绍,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把握和理解《三国演义》的中心 思想,会加深对于作品的鉴赏力和感受力,增加对作品情感 的感受,长此以往,使得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得以提 升。
(四)创设人文情境,改进教学方法 如将名著阅读与多媒体相结合,针对某些名著内涵较为 抽象,初中生很难充分理解,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适当的利 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育,比如播放与名著相关的电影,看完 之后再让学生对原著进行阅读,把抽象的内涵具体化,让学 生更能够了解名著的内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循 序渐进的提升初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可以播放百家讲 坛中的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说红楼”等节目,在初 中生中掀起名著热,让学生感受到名著中的文化内涵;
二是可以采取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很多初中生在阅读 名著时,常常会因为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而半途而废,这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性泛读,让学生对其中的内容有一个整 体的把握,弄清全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关系,再引导学生进行 精读,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彩段落和出彩的细节,与学生一起 品位名著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感受人文艺术的熏陶。
三.结语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先学后教”的初中文学作品课 堂教学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和意识,教师仅作为文学作品和学生的情感传递中介,采取 相应的教学策略,从侧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活动与实践,以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 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