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下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机制研讨_

研学后教下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机制研讨

研学后教下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机制研讨 【摘 要】“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 动。而“研学后教”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是学习活动的一个起始环节,它不仅可以调高学生在数学课 堂上的学习效率,减轻老师的压力,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点有 更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研学后教”下如何 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布鲁姆的《发现的行为》中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 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 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不是简单地为 学生提供现有的结论,而是利用学习者的好奇心理,在教学 者的引导和提供的学习材料之下,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并获得知识的过程。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相对于苦口婆心地在课堂上教学生繁琐的知识点,不如在学 生的自学能力上下功夫,预习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 要,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以及教师课堂教学 效果的必要途径。因此,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 导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基本的课前预习 方法,然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空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用自己 独特的思维去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去探索数学知识,自主 解决数学问题。

1.预习能够清除课堂学习中的一些知识障碍点。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更有它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我们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需要用到以往学习过的旧知识。如 果我们所学的旧知识忘记了,说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系统链 接断裂或是进一步学习的阶梯出现了断层,这样课堂学习的 效果当然不会好的。而课前预习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因为做课堂预习可以把以前忘记的知识重新复习一下,这不 但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还会使学生易于建立新知识之 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预习能够提高课堂上的听课效率。经过预习,学生课 上听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增强。这是因为预习后,学生 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哪些是自己会的,哪些 是要重点学习的,这样学生听讲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而 且思路也会比较清晰。学生不仅学到的知识更加扎实,还能 够更好地开拓思路,提高思考能力,学好知识的信心也会大 增。

3.预习使学生的课堂笔记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在 课堂上都会做一些课堂笔记,把教师讲的一些知识点或要点 记下来,以备以后复习时查看。预习过的学生会知道哪些是 需要重点记的,这样他们不但记得好,而且目的性强。没有 预习的学生会感到这也重要那也重要,没有重点地一味地记 笔记,顾了记听不好,顾了听又记不好,学习效果也会打折 扣。

4.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力。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学习过程中, 除了课堂教学外基本上都是自学的范围,如课前预习、完成 作业、复习巩固等。完成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表 现,复习是为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预习是学生自己第 一次单独接触新的知识,需要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分析甚 至解决问题。长期坚持课前预习,不仅能使学生阅读能力提 高,能使学生思维敏捷,还能提高分析与综合、归纳推理等 能力,这也将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培养有效预习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预习效果 1.预习任务要有“可操作性”。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 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 到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作业,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 学回去预习例X或多少页”这样空乏的预习要求。教师要善 于将预习要求以若干小问题来呈现,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 做。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点拨性”。如一年级的《认识 钟表》,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如:小朋友, 我们起床、吃饭、上学……都需要知道时间,那你们注意过 钟表吗?请回家仔细观察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 的?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家长,下一节课 我们要来比比谁了解得多。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 体的预习要求不宜一刀切。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 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 问题;
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4.预习作业应注意“全局性”。如何将预习和课堂教学 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预习 的反馈功能之外,关键还在于要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 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 问题。只有这样,预习才能起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服 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

5.预习设计注意因材施教、因课而定。预习设计的目的、 任务、方法,必须依所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具体教学内容, 同时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 重在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上,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 逐步转向侧重在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

(二)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果 2.笔记预习法。开始,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 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 书上的空白处;
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 在笔记本上摘抄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 念、关键语句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 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老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学生 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 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预习、做笔记。

3.温故知新预习法。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 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 出疑难,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 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 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现尝试 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 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 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 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 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