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与吸聚的实践性驱动机制探析
生产性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与吸聚的实践性驱 动机制探析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构架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紧跟 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 充分的研究与学习、吸收,在教学实践验证中不断提升环境 设计专业的“高层次、多维度、宽口径、多平台”的人才培 养质量。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发展应以学科科研建设为 根本性引领,以“学科科研驱动专业构建”“教师研究促进 专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实践”这三大专业建设思路 为主旨,强调本专业与其交叉专业的融通式共同建构,从而 凸显其专业建设雄厚而宽广的学科知识系统。一、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系统精准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构建应体现开放融通的学科特点, 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环境设计课程知识 体系,深化以“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整体设计” 为主题的1 ~ 4 年级的精细化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整合课 程、精炼主干、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即形成以“现代室内 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三大设计课程群为主 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两翼”立体式、 研究型、实践化的知识框架体系。其次,须积极探索分阶段 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 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设计理论 链接设计案例操作”的专业认识规律,籍此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真实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
另外,还须积极建设制度化的国际联合教学平台并开展校内 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交流设计,综合塑造“景观设 计、室内设计、施工设计”三大职业岗位群,强化学生职业 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内生性培养。通过设计课程教学、设 计工作坊课程、企业赞助课程、竞赛课题导入课程、校际联 合毕业设计课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和厚度。
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亦可延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职 业界人士为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经典 的学术讲座,以建构浓厚的“学术型、研讨型、实战型”设 计教学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在制定专业课程系统、综合素质培养与多方面能力训练 方案的过程中,可在参考国家重点院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 组织专家进行多轮式深化研讨,充分论证与修订完善环境设 计专业吻合社会人才需求要点的动态式培养计划,以更好地 体现“应用型、高素质、重复合、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推动环境 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三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 (见表1)。具体的建设措施包括推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 学全面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 加强实验性、主题性课程的建设,深化毕业设计及设计报告 的质量管理以及学生设计工作室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行“实 验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新孵化器”等创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机制,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拔尖的学生,且进一步通过 教学设施的重构、实践基地及企业导师的拓展,为学生的自 主创新学习营造综合的工作模拟氛围,帮助其自主创业。
二、支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构建一支富有“创造力、研究力、实践力”多元 化结构的教师团队 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应具有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 素质特色,“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应是教学团 队成员所共同推举的大学精神和教学文化,即不仅追求设计 理论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设计实践底蕴的同步操作。而且 必须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 专业教师亦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水平、稳定的研究 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教学环节 进行认真实施,为培养优质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打下良好 的基础。同时,还应持续不断地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项目的设计,或采取与企业合作等方 式,将其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融入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 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摸索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 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卓越培养持续化等一 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构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环境设 计专业课程群。
(二)搭设一个富有成效的“三位一体”式专业发展支 持架构与系统平台1.教学改革支持 (1)学校层面可通过招生就业渠道、实习渠道调研用 人单位和实习单位意见,并召开相关工作研讨会,反馈至环 境设计专业的职前培养;
学校须鼓励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深度 的行业和社会调研;
应适时组织召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研讨会,组织商讨人才培养的修订,邀请学科专家、行 业专家参与相关讨论,聘请相关专家审定修订后的人才培养 动态方案等等。
(2)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
以精品课程、MOOC课程、微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为 龙头,鼓励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 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比如展开校级 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积极鼓励其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 设项目并予以资助。
2.装备条件支持 (1)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实验中心建设方面,结合设 计教育类的特殊性,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创建集教学实训、 教学模拟、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 设计基础实验中心,该中心由学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 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服务。
(2)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质的特色性设施建设。根据 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学校统一规划、统一预算,对于重点 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方向等)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予以支持并采取优先建设的原则,持续加强环境 艺术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实验室为主导的设施 建设。
3.经费重点支持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条件、图书资料、师 资引进等费用,学校根据规划,统一预算,进行资助,对重 点专业方向执行优先预算、优先资助的原则。
三、全方位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在考生中的知名 度,通过奖、助学金,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激励措施增强对学 生的吸引力。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环境设计企 业、建筑设计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创意文化企业、产品设 计企业等合作单位采取委托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持续吸引与 保障优质生源,同时也可为其解决高层次设计与管理人才的 紧缺问题。
(一)制度 1.激励机制回馈优秀学生 建立与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专业招生 工作制度,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分考生的奖励 力度,凡达到省一本线被正常录取并报到入学的考生,即可 获一学年学费奖励;
亦积极回应考生的关切,发挥新媒体在 招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优质师资吸引高质学生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国内外重点 引进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
扶持并创造条 件使相关教师晋升职称;
实施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
保证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师源结构、职称 结构合理的、德才兼备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 师队伍,为吸引全国及本省的高质量优质生源提供师资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学生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了解学科前沿的 研究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建立长期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同 类院校、专家学者的信息联系和学术交流机制,建立与行业 企业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提 供广阔舞台。
4.师生互动关爱就业学生 通过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学生成长制度机制,开拓创新, 团结协作,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鼓励教师加入各类专业协 会和行业协会,并兼职或担任专家评委,不仅能够提升本专 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能为学生的就业铺设通畅的管 道路径。
(二)措施 1.以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结合本科课程体系的 改革,大力推进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 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性设计教学项目;
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 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 间安排的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完善“1+2+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计划的 修订,优化课程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专题设计,进行从课 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由此完善环境设 计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实验性设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性与主题性教学的力度, 增设实验性艺术综合设计、时尚设计等教学专题,并逐渐向 研究型课程过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从高等教育学学 理的层面进行课程的全面整合,确立课程标准,重组课程结 构,扩充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凝炼课程内容,注重原 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扩大现有任选课的门类,增设 讲座、报告和交流课程。加强各类设计社团的体系性建设, 如景观设计社团、室内设计社团等,强化学生的集体协作能 力。
3.以产教融合作为支点开发设计实践教育 构建实验、观摩、校内实训、考察、实习、研习相结合, 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定岗实习模式,全面提高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以艺术 设计实验、创新和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完善、拓展、 建设等方式,建立实验型、创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内实验室,以弥补一般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师生带 着专业研究问题和项目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 设、服务、管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 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 相结合,鼓励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收集形 成相关教学案例,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资格证 书。
四、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三 个强化”,即强化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建设的合理定位,并强调 “两个突出”,即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突出专业特色发展。
同时,构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推进本专 业设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设计教育质量;
建立与与企业 界的联系机制,依据培养目标以及产学研结合标准、人才培 养对设计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等对本专业办学状况进行“评价 与诊断”。
本专业评估流程中的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文字表现 形式,应对照指标要求,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 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各类各级评价评估方式与效果,以 及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以阐释本专业实现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现场考查的主要目的 是核实本专业《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了解《自评报告》未能反映的相关问题,对本专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的程度做出判断,并明确指出本专业存在的影响人才培 养质量的问题。通过《自评报告》与《现场考察报告》,进 而输入得出本专业的《认证报告》,以全面评价环境设计专 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即说明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 度以及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的制度、机制是否已形成, 同时,必须详细阐明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持续修改过程中 行业和企业的介入情况(见图2)。
五、结语 “生产性”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驱动机制倡导智能并重、学研互进,注重多学科交叉融 合与产学研合作教育,即必须满足艺术创意产业动态高速发 展对人才综合素养的特色需求,尤其是宽口径、重交叉、动 态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模式和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 式等均能起到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在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层 面,须做到在知识培养上注重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能够 建立起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体系;
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要完成 创新思维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会学习、能创新、 有潜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塑造学生健 全人格与良好品质,促进其个性的发展。由之,真正达到“加 强实践、突出创新;
拓宽基础、重在复合;
强调素质,全面 育人”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构建起以项目实践过程为指引, 体现“行业导向、校企合作、项目为本、创新实践”特色的环境设计生产性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邰杰,陆韡,曹晋,王岩松,甄薛婷“. 工作室 制”教学模式介入艺术设计本科人才创新培养的体系研究 [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 (01). [2]邰杰,王岩松,祝小神.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分 段培养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推行“工作 室制”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4(06). [3]邰杰.风景园林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机制运作构思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4]汤洪泉,高志强.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造性人才 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