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素质构建体系及问题思考论文(共4篇):商业伦理体系构建论文

教师职业素质构建体系及问题思考论文(共4篇)

教师职业素质构建体系及问题思考论文(共4篇) 第1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通过政 策倾斜和经费投入给予了高职教育很大的重视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也到了迅猛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 职业具有独特的职业内涵。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 重要环节,针对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教育的特 点,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评价体系,对如何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 指导意义。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定义、内涵及意义 (一)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 动,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反 映,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职责,也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特征。

(二)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 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 用的内在基本品质一。职业素质中“双师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特色所在, 能够完成传授最新专业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培养职业素质和能力,养成学生良好 职业道德,具有开展教育科研、专业实用技术研发等职业教育任务。

(三)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为了完成职业赋予的责任与义务而必须 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关 键。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对提高学校竞争力起到重 要作用。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定期评价原则 高职院校应定期对教师开展职业素质考核评价,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及学校发展要求,分析教师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教师的选拔制度和培训机制进行反馈和指导。

(二)简单易操作原则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简单易操作,评价指标内容 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内容不宜过长,完成时间不宜过久;
评价人应容易配合, 从而保证问卷的顺利有效回收。

(三)客观性原则 评价体系采用熟悉或了解评价对象的评价人进行评价的方式,避免因 自评等评价方式而产生的人为主观因素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真实。

(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定量研究是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其资料客观可靠,统计分 析科学精确;
而定性研究侧重于对研究对象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可从总体上掌 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因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能真实反映评价对象的本 质特征。

(五)反馈性原则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为高职教师的选拔和培训 机制提供指导和方向的,因此,在应用评价体系评价后,要将评价结果进行统计 学分析,反馈指导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针对本研究的前期调查,结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对高职教师 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德尔菲法,拟定出3个一级指 标、15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反映教师职业认同感和 归属感的重要体现,是检验教师能否胜任职业角色的重要指标。该一级指标下设 职业荣誉感、职业态度、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四个二级指标,主要包括教师是否 热爱所从事的职业;
是否有较强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
工作态度是否端正;
工作是否积极主动;
能否完成教学及各项工作任务;
是否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
是 否严格遵守教师法律法规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工作作风是否端正八个方面的 内容。

(二)个人基本素质 个人基本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国家《教师法》要求的基本条件,以及 高等职业教育赋予教师特有的基本职业素质内涵,主要反映教师的个人基本能力 和身心健康情况。该一级指标下设学历情况、职称情况、“双师型”教师、身体素 质和心理素质五个二级指标,主要包括教师的学历情况;
职称情况;
是否具备除 教师资格证外的其他职业证书或专业资格证书;
每月因病请假次数;
当在工作、 生活中遇到困难,心境不好时,能否对工作产生影响五个方面的内容。

(三)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针对高职教育特点,最能客观反映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水平 的一级指标,是体现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 重要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系数最高。该一级指标下设理论教学能力、 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能力、参加培训情况、科研情况六个二级指标, 主要包括教师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
授课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得当, 学生接受情况;
学生课堂知识理解掌握程度;
学生随堂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
学 生课堂出勤率;
学生满意度;
学生课堂气氛好;
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能熟练使用教学仪器并进行实践教学;
实验课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接 受;
每年定期参加职业教师培训次数;
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每年负责校级 以上科研项目数量及每年公开发表省级以上论文数量等十四个方面的内容。

四、应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注意事项 (一)要选择熟悉或了解评价对象情况的评价人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采用他人评价的方式,因此,评价人 的选择将直接影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评价结果。因此,评价人要选择熟悉或了 解评价对象的教师、学生或院系领导。

(二)需提前取得评价人的同意,方可进行测评 为使评价结果更客观,不掺杂评价人个人主观因素和负面抵触情绪,研究者需提前与评价人沟通,說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取得其同意,方才能保 证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三)课题研究人员应实时监督评价工作的全过程 课题研究人员应参与评价工作的全过程,对问卷的发放、填写及回收 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指导,确保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作者:姜源等 第2篇:高职会计教师职业素质提升调研与思考 一、调查背景与概况 (一)调查背景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要 任务,目前职业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与 教师职业素质密切相关,教师职业素质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会 计专业而言,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已成为影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和制约会计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计教师的职业素质涉及师德、教育能力、 会计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等多个方面。为了了解 会计教师职业素质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教师职业素质提 升途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实践研 究》的课题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方式 本次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所属职业院校在 职财会类专业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被调查者以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调查为主,辅 之以非正式的访谈进行。

(三)调查内容 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共16个问题,内容包括教师基本 情况、职业能力情况、职业素质提升途径现状等。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调查,探索 高职会计教师职业素质提升途径,为提升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打造高水平的 会计专业师资队伍,进而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单位和专业教师的 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调查情况整理与分析 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92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 91%。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 为被调查者的职业素质情况,第三部分是对于职业素质提升途径等问题。

(一)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在本次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在教师基本情况方面,主要有这样几项 调查内容:
1.教师年龄和教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的教 师分别占调研人数的28.57%、44.05%、26.19%和1.19%。教龄在3年以下、4-10 年、11-20年、20年以上的教师分别占调研人数的27.38%、29.76%、30.95%和11.9%。

其中,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大,说明近年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各校会计 专业中青年教师比重较大。

2.学历及职称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学历方面,没有专科和博士学历,本科学历占77.38%, 研究生占22.62%,本科学历占大多数,研究生学历也超过了五分之一,说明本专 业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高。职称方面,助教占15.48%、讲师占45.24%、副 教授占17.86%,其他中学职称教师占21.43%,说明被调查的大部分会计教师都 拥有中级以上职称。

(二)教师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1.在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缺乏专家引领”居第 一位占61.9%,“知识结构狭窄”居第二位占39.29%,“教学方法单一”位居第三占 34.52%,教学观念陈旧及有的教师提到职校学生的特点,求知欲不强,所学知识 不实用等问题,也是目前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在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上,调查结果显示:“缺乏专业指导”居第一位占61.3%,“没有充足的时间”居第二位占55.95%,“缺乏良好的环境” 位居第三占46.43%。

3.在教师认为目前较欠缺的方面,调查显示:“与企业的合作能力”居 第一位占63.1%,“实践教学能力”占41.67%,“教育科研能力”占36.9%,此外还有 多媒体、信息网络应用能力,创新教育能力,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等 均有欠缺。

4.在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及重要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 从高到低依次为: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科 研能力和管理能力。

5.在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及重要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 从高到低依次为:电算化软件操作技能、仿真学习平台操作技能、手工记账技能、 会计文书书写技能、点钞技能、传票翻打技能和珠算技能。

(三)教师职业素质提升途径分析 1.在“自己目前亟需提高的职业能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实践技能 居第一位占78.57%,专业理论占50%,教学方法占39.29%,课程开发占32.14%。

2.在“您希望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
财会专业教师想要提高的职业能力从高到地依次为:会计实务前沿理论的学习、 参与会计代理记账工作室、会计实务教学的专题讲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的创 新、开发会计实务及技能资源库、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等。

3.在“您认为教师培训中最适合的形式是”的调查结果显示:实践操作 位居第一占82.14%,观摩教学(听课、观课、议课)居第二占64.29%,名师引 领居第三占46.43%,此外依次还有研讨互动、网络培训、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

三、调查结果的启示与对策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课题组成员深受启发。从会计专业教师和学校行 政领导的反馈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普遍专业实践经验不足,与行业企业交 流欠深入,缺乏专家引领和专业指导三个方面。在调研过程中,许多老师反映平 时工作压力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除了能够自学会计 师、经济师、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以外,缺乏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仅仅具备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实践,这大大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根据目前中高职校会计教师职业素质现状,本文对中高职会计专业教 师职业能力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职业能力教育制度化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政府应制 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把扶持地方职业院校的发展作为企业的一项社会职能,并在 某些方面给予履行该职能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为会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 供便利。职业院校也应制定教师参加相关职业技术考试、学历学位深造、下企业 锻炼、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等一系列发展教师职业素质的相应政策、管理制度,规 范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会计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 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素质提升途径。

2.搭建内外合作平台,开展职业素质提升活动 (1)会计教师职业素质校本培训。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专家为会计教 师进行会计实务知识培训,使会计教师能了解职业教育发展和会计的前沿信息, 熟悉会计实务操作,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使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 拓展和提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得到增强,进一步增强参培教师教 学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并运用到如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职业技能上,以满 足现代职教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2)校企合作,携手共建会计代理记账工作室。为了大力推进校企 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增强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缩短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差距,培养和提升师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会计师事务 所携手共建财会系会计代理记账工作室。

(3)会计技能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委托企业进行技 术服务的形式,为会计教师进行会计教学方面的专题讲座,提升会计教师的教学 能力,合作开发会计实务及技能资源库。

(4)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技能比赛。“强技能”是会计专 业培养目标之一,是评价教师专业水平的指标,是学生上岗就业的本领。一个优 秀的会计教师不仅要会讲业务,更要会做账;
不仅要会进课堂,更要会进赛场。

我们江苏省的财会技能比赛项目是手工实务(电算化实务)、点钞、小键盘录入。每位参赛选手都要同时完成三个项目的比赛,以综合成绩定名次。这种项目组合 对会计教师的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针对不同年龄结构,打造专业化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在专业建设上,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教师, 除了教师自身能力提升以外,也应全面提升专业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有计划、有 组织的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让团队内的专业教师各有所长,完善老中青结合的 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数量充足、梯队合理、双师结 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

4.坚持“规划—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路径,持之以恒 不仅外部环境对教师职业素质提升有重要影响,教师本身的态度也起 了一定作用。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部分老师觉得缺乏动力与激情,要想办法克 服这种职业倦怠,就要做好时间和精力管理,要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 的职业需求,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个人职 业发展规划,主动获取有关的新知识信息,掌握新的教学动态,提高专业水平和 教学能力,除了参加学校、系部、教研室相关的培训外,个人也要多利用网络和 远程教育手段,自我提高。

作者:张桢珍 第3篇: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思考与研究 1.引言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 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及教学与 科研能力直接决定高校的发展,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和政治态度直接关系到高校 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1]。当前青年教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 几方面: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教学能力差、科研水平低等[2, 3]。因此,培养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提高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对于深入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建立高水平创新型高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即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 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4]。前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加强对培养人的培养比直接培养人更重要,教育者 能力的提高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前提的,这种培养必须从青年教师开始。师德是 青年教师成长的灵魂工程,是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必备的道德素质。青年教师的 工作、生活状态及其成长、发展,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现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学校的未来,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教育为本之大计。

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政治理论水平 低,思想认识不足;
拜金主义严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弄虚作假,不重视自身 道德修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培育优良学风,引导高校青年教师自觉抵制急功近利、心浮 气躁的倾向,使其能够静下心来倾心育人、专心治学。因此,要强化青年教师政 治理论学习,把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提高到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上,沿着社会主 义方向前进。首先,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政治理论、教育理论、 政策纲领等的学习。学校定期组织青年教师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和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邀请高水平专 家把理论问题讲深讲透。其次,院系领导定期以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青年教师的思 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诉求和意见,以便准确把握青年教师思想动态。

对于普遍性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如发现个别青年教师存在拜金主义严重、社会责 任意识淡化、弄虚作假等不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情况,应予以针对性的一对一的 思想教育,达到从思想上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的目的。

3.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的主要方面,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 果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的基本保障。高校青年教师基本都具有博士以上的学历,他们入校就要承担起大 量教学和科研工作,但这些青年教师大多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缺乏教学经验,没 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可从如下几方面入 手:首先,青年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授课实践当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学校应请名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工作上的指导。青年 教师在实际授课当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适当调整讲授内容,改进教学 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课下,青年教师应该多做教学总结,摸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其次,要合理利用多媒 体教学,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授课的培训。自多媒体教学在各高校推广以来, 很多青年教师出现了对多媒体教学过于依赖的现象,一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 仍然存在不足,多媒体教学手段仅仅成为黑板的代替品。针对此种现象,学校应 加大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授课的培训力度,使青年教师能够熟练地制作多媒体课 件,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利用黑板板书、课件等方式充分 发挥才能,将自己的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4.科研能力的提高 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 的科研水平偏低,青年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的课题少,发表的高质量文章较 少。导致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为:(1)教师的教学任务重, 尤其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 无法协调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2)某些高校科研条件差,导致部分青年教 师无用武之地。针对此种现象,学校应多增加实验设备、改善科研环境、选派优 秀青年教师参加专业研讨会等。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使教学与科研互 动,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水平。

5.结语 高校青年教师是新时期推动高校发展的主力军。社会的进步与高速发 展形成了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使青年教师不断地面临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全新 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对于普遍性师德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对于个别青年教师思想问 题予以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思想教育,达到从思想上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的目的。

(2)青年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利用黑 板板书、课件等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3)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使教学与科研互动,提高青年 教师的科研创新水平。

高度重视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何不断提高高校 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是我们持续研究的课题。作者:王琳 第4篇: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建设存在的问题刍议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建设在上级各部门以及高校自身的努力下,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广大教师的职业素质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高校的发展。但 不能回避的是,由于长期以来“雷声大,雨点小”,高校教师素质状况依然不容乐 观。

一、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师职业规范的轻视 教书育人是教育行为的宗旨,是教师的基本工作职责和劳动的全部内 容,而教师职业素质渗透其中。部分大学教师只注重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忽视 其以德育人的职责。由于很多高校并未专门制定相应的教师职业细则对教师职业 行为进行规范,因此许多高校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自己的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 影响作用。

(二)高等学校扩招制度引起的教师职业素质滑坡趋势令人担忧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学校在招收人才时忽视了对教师 职业素质的要求。一些高校迫于改善师资需要,对高职称人才的优惠待遇节节攀 升,但对他们的评定却多停留在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对职业素质的要 求大多语焉不详。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教师偏离了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修养、钻 研学问的本职工作,使得高校教师素质建设出现下滑趋势。

(三)部分高校教师渐失职业诚信 中国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价制度促使他们对科研成果、学术著作表 现出强烈的逐利心态,这就滋生了学术不端的行为,严重败坏了高校学风和校风。

极少数的高校教师或迫于职称评定的压力,或抵挡不住名利的诱惑,在科研和学 术研究领域出现了舞弊现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体制转型和教师自身的原因当今社会,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已深入人心,社会转 型对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比较大,产 生种种迷茫和困惑。社会上既有默默奉献、顽强拼搏、廉洁奉公等积极精神的存 在,也不乏巧取豪夺、欺诈造假、挥金如土的现象。而社会道德的提升往往滞后 于社会体制的转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消极现象得以滋生和蔓延, 影响了包括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在内的一批人。

当前正处于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一部分教师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是 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没有深刻认识和理解作 为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没有体会到教师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在自身立场 不坚定的情况下未能守住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的本分,思想动摇,淡化甚至放弃了 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被一些物质利益诱惑和束缚,偏离 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

(二)高校内部的原因 首先,高校在教师引进方面放低了教师的准入标准,这从某种程度上 造成了高校教师整体素质下降,进而导致教师职业素质水平下降。其次,高校教 师培训工作有待强调素质建设方面的内容。高校对教师素质培训不够重视的做法 导致了教师对素质的误解,在观念和认识方面造成不良影响。再次,高校各个部 门虽然会定期通过树典型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但其做法存在一定 的不足,脱离了广大教师的生活实际。最后,高校教师考评制度的不完善在一定 程度上导致高校素质建设的低效。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要通过制定、完善、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高校教师的教 育活动,引导他们自觉履行《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和学校规定的教师职责和 义务。

(二)加强宣传教育 要组织广大高校教师认真学习先进的理论,大力表彰优秀教师,不断 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心。鼓励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三)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校作为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高 校教师的地位也空前提高。但教师的工作又有辛苦的一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多关 心教师生活,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职业是一定利益的反映,在教师职业素质建设 中,既要反对忽视教师个人利益的倾向,又要统筹兼顾,把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 与教师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高校要发展,教师为根本。高校教师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 要实施者,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关键力量。我们要从确保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兴 旺发达的高度,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 高度,从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建 设的重要意义,坚持教师职业素质建设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师资 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学科建设落到实处,更多更好地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 高素质新型人才。

作者: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