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法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与时俱进

《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与时俱进

《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与时俱进 摘要《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编制和修订依据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附录 的修订及时反映有关规范、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反映有关学科科学研究的进展。

附录的编制和修订是词典编写、修订的组成部分,以小见大,表现出词典与时俱 进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现汉》附录编制修订与时俱进 一、词典附录要与时俱进 词典附录是附加在词典正文之后、与正文有关的供查考的文件或资料。

词典的附录,应该符合词典定位和它针对的读者群的需求。附录内容应该有常用 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因此,附录多为与词典内容有关的国家和权威部门 制订的规范文件、标准或权威人士、词典编纂者编写的基本资料。由于社会发展、 语言演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及有关部门制订的规范、标准不断出台或 修订,各学科的学术研究不断进步,各种知识的更新换代,词典的附录与正文一 样,需要适时修订,与时俱进。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国务院指定编写的以确定 现代汉语词汇规范为目的的语文词典,从开始编纂试印至今,先后出版过8个版 本。每一版词典后面的附录都与正文一起,历经多次的增删、修订,充分体现出 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风格。

二、《现汉》版本及附录变化情况 《现汉》从1958年6月开始正式编写,1960年出版试印本。1965年5 月印出试用本,1973年5月内部发行;
1978年12月正式出版第1版,至2012年6月 出版第6版。《现汉》这些不同的版本,由于不断修订,正文都有些不同,词典 后面的附录也有一些变化。

试印本附录9种:人名录,地名录,中国历代纪元表,化学元素周期 表,公制、市制、英美制度量衡表,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方案,汉字十种拼 音法对照表,《现代汉语词典》注音连写、大写、隔音暂用条例(附说明)。

试用本附录4种:中国历代纪元表、汉语拼音方案、公制计量单位进 位和换算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新编的公制计量单位进位和换算表替换了原来的公制、市制、英美制度量衡表,此外删去附录5种。1973年的内部发行本又删去 化学元素周期表,只收附录3种。

第1版附录5种:除内部发行本的3种附录外,又恢复了试用本的化学 元素周期表,新增了汉字偏旁名称表。第2、3、4版附录沿袭第1版。第5版附录6 种:除前一版的5种外,又在封三处增加了一幅简明版彩色中国地图。第6版附录 沿袭第5版。

《现汉》不同版本不仅附录数量不尽相同,内容也都进行过认真修订。

三、《现汉》附录数量变化反映时代的需求 《现汉》试印本附录有9种,在各版本中最多,这是当时的社会需要 所决定的。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的经济、文化、科 教事业发展刚刚起步,社会上极度缺乏权威性的百科和专科名词术语词典,读者 急切希望规范性的语文性词典能够担负查检专科词语的任务。正像吕叔湘(1960) 为《现汉》试印本撰写的《前言》所说:“因为目前还没有一部简明的百科词典, 读者往往希望从语文词典得到一定程度的帮助。”所以,《现汉》正文收录的百 科词语占相当大比例,后面附录中也有较多的专科方面的文件,百科性的人名录、 地名录所占的篇幅也就较多。当时,汉语拼音方案还没有确定为法定文件,注音 字母、北方拉丁化方案、国语罗马字、国际音标等在语言文字界和社会上还有一 定影响,汉语拼音的词语注音连写、大写及隔音符号运用也都处于尝试阶段,所 以,《现汉》附录的汉字十种拼音方案和吕叔湘拟定的“《现代汉语词典》拼音 连写、大写、隔音暂用条例(附说明)”,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标点符号用法” 曾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也列入了词典附录。

试用本排印已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我国大型综合性辞书《辞 海》即将出版(1965年4月出版未定稿),这部辞书与《现汉》有明确分工,系 统收录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专科条目,人名、地名也全面系统地收录。所 以,《现汉》试用本的附录就删除了人名表、地名表。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 案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成为法定的文件,其他拼写汉字的各种拼音法在 社会上实用性大为降低。有关部门制订的《标点符号用法》已经出版了单行本, 广为发行。鉴于试印本附录较多,占篇幅较大,试用本删去了这几种附录。

《现汉》第5、6版的附录增加了一幅简明的中国地图,标明了我国领 域疆界、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界、省会首府及其他重要城市、大江大河。这与词典正文有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等的一些条目有密切关系,也符合近 年增强祖国领土主权观念的时代精神(如图中突出了钓鱼岛、南海疆界等)。

四、《现汉》附录内容修订的与时俱进 (一)及时反映有关规范和标准的修订 《现汉》试印本附录“公制、市制、英美制度量衡表”,将度量衡的三 个单位制并列。1959年,我国将公制确定为法定的基本计量制度,所以,试用本 将这一种附表改编为“公制计量单位进位和换算表”,将“市制单位计量进位和换 算表”“英美制计量单位进位和换算表”作为它的附表。1984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规定1990年开始我国法定计量单 位采用国际单位制。1993年开始修订的第3版将这一附录改为“计量单位表”,它 是根据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法定计量单位表重新编制的。

《汉字偏旁名称表》是第1版增加的,当时由我(时任语文编写组组 长)拟稿、主编丁声树先生修改定稿。收录常见偏旁53 个。第5版调整了部分偏旁排列次序,并增补至58个。第6版参考教育 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发布的《汉字部首表》《现代常用汉字部件及部 件名称规范》等文件,进行较大修订,偏旁增补至69个,名称根据国家语言文字 工作委员会正在组织研制的现代汉语词语儿化规范,尽量减少儿化读音。

(二)适时反映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 附录中元素周期表的修订次数最多。《现汉》试印本附录的“化学元素周 期表”,表内列化学元素102种,试用本增列为103种。第1版改称为“元素周期表”, 表内列元素106种,有确定汉语名称者103种。第2版表内列元素109种,有确定汉 语名称者增至105种。第3版1996年出版时仍然沿用上一版的表。但是1998年国家 有关部门公布了5个化学元素新用字,并改变了原第105种元素名称。《现汉》附 列的元素周期表不等新的修订版出版,即于2000年发行的印本中将表内元素增为 112种,有确定汉语名称者增至109种;
2002年出版的第4版沿用此表。

第5版表 内元素列112种,有确定汉语名称者增至110种;
第6版表中列元素118种,有确定 汉语名称者增至112种。元素周期表是国际化学界有关组织认定的文件,具有高 度权威性。《现汉》这一附表不断修订和增补,及时反映了国际化学界不断发现 并确定的新元素,定期调整发布国际原子量及国内化学界相应确定的新元素用字的科技发展情况。

中国历代纪元表也经过几次修订。这一附表创编于试印本。过去,史 学界对我国公元前841年前的古史年代颇多歧说,本表这一时期的年代是根据史 学界权威著作齐思和、刘启戈、聂荣岐、翦伯赞编著的《中外历史年表》编制的。

试用本即对纪元表的说明有所修订,将表中的“周秦之际”纪年与“秦”纪年合并。

第1版对夏、商、西周的起讫纪年和表中个别文字有所修改。2002年出版的第4 版参考我国“九五计划”中的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对“五 帝”以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我国“九五计划”中一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 科学相结合,组织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 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 确切年代。《现汉》中国历代纪元表的夏商周古史年代修订及时反映了我国科学 研究这一新的重大成果。中国历代纪元表在第6版还有一处显著的修订,就是增 加了西夏王朝的纪元表。《现汉》从试用本至第5版,在纪元表前的说明中说“较 小的王朝,如‘十六国‘十国‘西夏等不列表”。(试印本说明中说:“较小、较次要 的分裂王朝……,均从略。”)其实,西夏并非较小的王朝,它从嵬名元昊(李 元昊)称帝后的190年间占据西北较大的版图,前后与北宋、辽,南宋、金对峙, 在历史上很有影响,与“十六国”“十国”较小的分裂割据政权不可相提并论。由于 古代正史中没有像辽史、金史那样专门的史书记载,又由于文字、史料缺失等方 面的原因,过去学界对西夏的研究较为滞后。近一个世纪,特别近几十年,我国 西夏文、西夏史研究进展较快,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史金波研究员、 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李范文副院长都带领研究团队,对西夏文、西夏史进 行专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西夏王朝世代纪年也较为清楚。故《现汉》 第6版历代纪元表中增加了西夏的世系年表,这个年表也是经西夏研究专家史金 波审订的。《现汉》附录的我国历代纪元表中增加西夏王朝纪元表既是对我国多 民族历史的反映,也是对民族学、历史学研究成果的记录。

五、《现汉》附录修订体现出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词典附录具有规范性和实用性,它的编制和修订都必须贯穿严谨、认 真的科学精神。《汉语拼音方案》是与汉语语言文字运用关系极为密切的文件。

从试印本、试用本一直到目前出版发行的第6版都附有这一文件。从第3版开始, 在表前加上“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和“1958年2月11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两个题注,这不仅反映了其历史重要性,也表明这一文件高度的法规性和权威性。

《现汉》是否附录“二简”[即“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考量 也可以说明设置附录的严肃性和词典编纂者的科学态度。“文化大革命”结束刚过 半年,1977年5月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二简”即报上级审阅通过,1977年12月20日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以及省、直辖市、自治区一级的报纸 上统一发布。发布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即率先试用,其他媒体和出版单位 也先后跟进。1978年3月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学校试用简化字的通知》,要求 学校教学试用。于是,中小学课本都遵照指示使用了“二简”的字。由于当时政府 对“二简”的发布和宣传的力度较大,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特别是媒体 和中小学教学中均广泛使用,因此对文化教育影响很大。《现汉》第1版交稿在 1977年,出版发行于1978年。那时正是“二简”大力推行时期。《现汉》如何对待 “二简”成了极为棘手的问题。特别是《现汉》在“文革”中受到过批判以致扼杀, 主编受到过严厉冲击,确实不能不考虑如何对待“二简”的问题,修订组中也有人 提出要重视贯彻“二简”。时任主编的丁声树先生基于过人的远见卓识,坚决反对 贯彻“二简”全面改动词典有关用字的意见,他认为不必为“二简”干扰词典的排印 出版计划,最多只能考虑在附录中列个附表。1978年初,他曾布置我设计“二简” 附表,但很快就决定不必附录了。词典出版前夕,媒体也停止了使用“二简”。但 是,直到8年以后,1986年6月,有关部门才正式通知废止“二简”。从词典是否贯 彻“二简”、附录“二简”这一问题足以表现出《现汉》主编的学术胆识和求真务实 的科学态度。

附录只是词典可多可少的附属部分,但它的编制和修订,以小见大, 反映出一部词典的科学性、时代性、规范性、权威性。它的增减、修订也足以反 映出词典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