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促进动态生成的策略
浅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促进动态生成的策略 为了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师往往会在备课中作种 种预设,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并不是按照教师设计的 路线展开,总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学生会提出 一些意料之外的观点,学生的回答并不是预期的设想等等, 物理课堂也不例外.物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物理课堂应该是 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动态生成”,是指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出教师 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 体、学习方法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 不同的价值,呈现出动态的变化,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 “动态生成”呢? 1 弹性预设促进动态生成 “弹性预设”,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案为学生主动学习而 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 设就是要既有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同时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教材中寻找学生的思维 活动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合理预设并留有更 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例如,在预设教学形式时,可以提问 形式代替讲授形式.传统的课堂均是教师讲授为主,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了促进高中物理课堂动态生 成的实现,我们可以预设多个问题提问, 但预设的问题多 些开放留白.我们以新课标物理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 第八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为例,在设计“拱形桥”这一 部分内容时,可以问题的形式设计一个大的方向:同一辆汽 车在桥顶时,汽车对桥顶的压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系?什么情 况下,汽车对桥顶没有压力?地球能否看做一个大的拱形 桥?如果可以,什么情况下汽车可以对地球无压力?这样的 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展开一个充分的思考空间,为 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学生的讨论和积 极参与中,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的乐趣.又如在预设教学重点 时,可重物理思维过程重演、轻知识结论传授.重知识结论 传授的课堂,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知其然而不知 其所以然,忽视了学生探寻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只 生搬硬套,物理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到.比如,以 “动能定理”的教学预设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不要把 教学重点定位在动能的应用了,而是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在动 能定理的推导上.通过建立各种物理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 过的动力学知识,寻找各力做功的代数和与物体动能变化之 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情况的推导,学生不仅明确了动能定理 适用的各种情况,如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运 用动能定理分析各种情境下的问题.这种预设,突出了规律的来源、思路的形成过程, 不仅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迅速 提高,更利于学生构建学法的框架及后续的长远发展. 2 创设情境促进动态生成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动态生 成的物理课堂需要一定的情境,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 候,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心理 和学习兴趣,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以高中 物理选修3-5第七章第2节《动量和动量定理》为例:开始上课时,播放范佩西在世界杯以“鱼跃冲顶破门” 轰动整个世界足坛的视频,让学生欣赏这精彩的一幕,同时 提问:“如果迎面飞来的不是足球,而是等速的铅球,他还 敢用头顶吗?”学生哈哈大笑,很显然深知其中的危险,都 认为铅球质量大了.这时,不要急于跟学生建立“动量”这 个物理量,稍等片刻,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那质量为20 g的物体运动过来,你一定敢用头去接吗?”在学生笑笑点 点头时,教师又播放一飞行子弹的视频,同时问:“谁敢用 头接?”一个个露出了惊恐的神情.通过两个视频的比较, 让学生定性地认识到一个运动的物体对其他物体产生的作 用大小不仅跟运动物体的质量有关,还跟运动物体的速度有关,但此时还是没有提出“动量”的概念.而是建立了一物 理情境:
3 设置问题促进动态生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 重要.”思维起始于问题,无问题则无思维.在教学中,当学 生标新立异,提出一些教师未曾料及的问题或看法时,教师 对此应当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会打乱教 师原来的授课计划,教师若放置不顾,无形中就会打消学生 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若能够及时抓住这些意外问题,使学生 思维的火花顺利绽放,便会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例如,在“超重、失重现象”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推出了产生超重、失重的规律,即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 于失重状态. 有学生提问:一定要具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才会出现超 重或失重现象吗?借助学生的这个意外问题,教师没有直接 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临时编了下列的例题:
如图2所示,电梯与地面的夹角为30°,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上.当电梯以加速度a=2g/5斜向上作匀加速运动时, 人对电梯的压力是他体重的几倍? 学生看到问题,先对人进行受力分析,发现人此时应当 受三个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求出了人对电梯的压 力. 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按照超重、失重的概念,此时的A 应当也处于超重状态. 学生刚求出,教师又立即抛出另一个问题:当电梯以加 速度a=2g/5斜向下作匀加速运动时,人对电梯的压力又是他 体重的几倍? 有刚才的分析思路作辅垫,学生很快求好了,发现此 时,A应当也处于失重状态.此时有学生恍然大悟:“哦,原 来只要物体具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或失 重状态.”简直答得太完美了,让学生寻找了规律,远比我 们直接灌输给他们,效果要好得多.这样,也就把产生超重、 失重的规律推向一个高度,而不是局限于竖直方向.由此可 见,教师要敢于追求生成,善于用好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 成为师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效益在教师敢于追求生成、给 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交流对话中不断生成与建构,让学生在 探讨、尝试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更精彩.4 科学探究促进动态生成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 如同某人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 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探究学习的价值追求. 案例1 关于“摩擦力”的学习,一直是学生比较头疼的 问题.比如,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有些学生就怎 么也想不通了.这时,教师随手拿起一学生的水杯,挥动手 臂让杯子上下运动,边演示问:“我手里的水杯受不受摩擦 力,如果受,受的是什么性质的摩擦力.”学生一下子明白 了,杯子受的是静摩擦力,但杯子在运动.这时,我马上顺 势提出“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一定运动吗?”在刚才的启发 下,有不少学生马上用力推课桌上的书本,书在课桌上滑动, 但课桌没有动. 案例2 “电阻的测量”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课, 既有联系实际的意义,又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 力的作用.[TP1GW56.TIF,Y#]对于这节课,笔者做了如下的 设计.首先复习初中测量电阻的原理和方法,由学生画出测电阻的电路图(学生会画出电压表、电流表的两种不同的接 法,如图4所示). 展示学生所画的两种接法的电路图,提问两种接法测电 阻有无差异(学生会说:无).对于学生的回答先不作评价, 以便给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分组实验, 根据所给的器材分别用这两种方法分别测R1=10 Ω、 R2=10000 Ω的两个电阻.通过实验,学生惊呀地发现,分别 用以上两种方法分别测这两个电阻时,得到的阻值却有很大 的差别.同时,还发现,测R1时,电压表发生明显的变化, 而测R2时,电流表发生明显的变化.这让学生心理经历了一 次前科学意识与物理规律的强烈碰撞,由此激发了学生迫切 的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 下,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通过对电路结构的分析, 认识 到电压表具有分流的作用,电流表具有分压的作用,并通过 讨论搞清楚了何时选择安内接法、何时选择安外接法.在师 生互动、生生互动、交互学习的教学情景下,引导学生在亲 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建立物理图景. 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选 择[HJ0.98mm]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 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高中物理课堂在弹性预设 中动态生成,符合当前物理教学的需要,值得广大教师借鉴.5 辨析错误促进动态生成 不少教师对课堂中的“错误”避之不及,教学上一味追 求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的效果.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些教 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 教学中,即使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也希望他们按自 己预设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就能按照预设轨道顺利教学了.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审视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 以科学的态度引导他们去剖析和讨论,以机智的眼光思考这 些错误的价值.注意捕捉学生出现的错误,把这些常做错的 题目演变成例题,通过分析点拨,让学生认识错误,继之引 发认知冲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出正确答案,学生从错误 中走出来的同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或模型,增加题后反思 环节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我们以学习“动能定理的应用”为 例:
这是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个问题,为了使学生真正改变生 搬硬套公式解题的习惯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允许错误呈现:不少学生拿到题目马上根据功的 表达公式W=Fscosθ可得拉力F所做的功为W=FLsinθ.(2)分析错误原因:功的表达式适用的条件:W=Fscos θ仅适用于恒力做功. 而后让学生分析,小球“从P点很缓慢地移动到Q点”的 过程中F的表达式.由于是缓慢移动,则任何一个状态都可以 看作是平衡态,则可以根据共点平衡求得F的表达式是 F=mgtanθ,在缓恒移动的过程中,θ角在不断地变大,则 拉力F也不断变,即拉力F不是恒力,所以不能直接用W=Fscos θ求解. (3)选择正确方法:通过错误的分析,学生意识到此 题只能用动能定量分析了. (4)题后反思:在套用公式时,要明确公式适用的条 件,再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建立正确的物 理情境,再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选择公 式. 这样,关于功的表达公式W=Fscosθ的适用条件便在典 型错误中得到解决.即,学生发生的典型错误是宝贵的动态 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顺藤摸瓜,因势利导,纠正错误.我 们要及时地捕捉学生的言语以及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等等, 学会仔细的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让一些物理概念规律的拓展在学生的错误中动态生成.只有让学生真正地 拨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一种动态的甚 至是意想不到的境界,超越课堂,超越学习. 6 师生交流促进动态生成 培根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 以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 换以后每人都有了两种思想”.课堂上师生、生生交流是思 想的碰撞,可以激发出灵感和智慧的火花,教师既需要因势 利导,更需要用心倾听.尊重学生,为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创 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