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需求促进物理深度学习]

关注学生需求促进物理深度学习

关注学生需求促进物理深度学习 摘要: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为了满足求知需求,获得 科学认识,就要经历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过 程,这样的学习本质上就是深度学习。关注学生需求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推动学生发展的着力点。基于 关注学生需求的视角,促进物理深度学习的策略有:营造宽 松氛围,满足学生情感需求;
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认知 需求;
开展物理实践,催生学生多种需求;
捕捉课堂生成, 共享学生个体需求;
直面教学难点,满足学生解惑需求。

人类的行为规律表现为“需求—动机—行为”,需求决 定了人的行为目标和方向,是维持具体行为的动力源泉。学 生需求是学生在教学中由于对知识、情感、学业成就、人际 交往等的期望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这种不平衡 的心理状态是促进学习的直接动力(内驱力),能够产生探 索的兴趣、上进的欲望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学生作为认识 的主体,为了满足求知需求,获得科学认识,就要经历分析、 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过程,这样的学习本质上就是 深度学习。

因此,教师是否认真考虑了学生需求,是否充分激发和 满足了学生需求,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当教师重视 学生需求时,学生学习就会特别积极,易于进入深度学习;

相反,当教师漠视学生需求时,学生学习就会流于形式,难 以引发深度思考。总之,关注学生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推动学生发展的着力点。下面,就从关注学 生需求的视角,谈谈促进物理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营造宽松氛围,满足学生情感需求,构建深度学习 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 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 现和发展。”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身心放松,心 理上获得安全感和自由感,从而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因此,深度学习需要宽松的文化和精神氛围,理想的深度学 习环境是和谐、民主、能够自由表达见解的“学习场”;
这 样的课堂上教师亦师亦友,学生关系融洽,没有权威,没有 强制和额外压力。

二、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认知需求,开启深度学习 之旅 深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化 和顺应来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创设物理情境可以唤醒学生的 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出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为新旧知识的联结搭建桥梁。

物理概念、规律等本身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一些 蕴含物理概念、规律的现象往往富有趣味性。创设趣味性强 的物理情境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 产生认知需求。例如,教学“物体的浮与沉”时,教师可以 准备好浮沉子,以魔术的方式导入:一只手握住矿泉水瓶,隐蔽地捏紧、松开,同时另一只手在瓶边慢慢地向下、向上 指挥,让矿泉水瓶中倒置的小玻璃瓶随着这只有“魔力”的 手运动。这样的魔术让学生跃跃欲试,但是学生亲自表演时, 小玻璃瓶却完全不听手的指令。此时,教师只要用简单的一 句话,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要知道其中的奥 秘,就要学习今天的内容。” 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主要源自观念冲突。创设引发认知冲 突的物理情境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的认知需求 由沉睡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重力作用下物体都有落向地面的趋势,如水往低处 流等,这是生活常识。基于这一常识,教师可以演示如图1 所示的“反常识”实验:将两根木棍呈“八”字形放置,使 两端近的一边比两端远的一边略低,将玻璃球放在木棍低的 一端,发现玻璃球居然向上滚动。这一反常现象会让学生目 瞪口呆,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事 情?其原因是什么?因此,学生迫切地想弄清其中的玄机, 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而要真正理解这种现象,需要学 生付出较大的智力努力,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教学中,还可以创设促使学生对测量工具、物理概念等 产生学习需求的情境。这类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使用测 量工具和引入物理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比如,教学“温度计”时,学生已知温度表示物体的冷 热程度,在许多情况下,能够用手感知冷热程度,判断温度的高低。而创设如下情境,就能使学生产生对温度计的学习 需求:让学生将左手伸入装有温水的大烧杯中,用右手握住 装有冰块的矿泉水瓶,坚持十几秒后将双手同时伸入装有冷 水的水槽中,然后说说感受。学生体验到两只手对同一温度 的水有不同的感觉,认识到有时人的皮肤对温度的感受并不 准确,需要有更准确的判断(测量)工具。

又如,教学“压强概念”时,学生已经通过探究得出结 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这时, 可以创设如图2所示的芭蕾舞演员和大象的情境,引导学生 思考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时怎么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产 生引入“压强”概念的实际需求。然后,可以以“比较物体 运动的快慢”的内容为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将陌生的情境 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尝试比较相同面积(如1 m2)上所承受 压力的大小,得到压强的概念。

三、开展物理实践,催生学生多种需求,经历深度学习 过程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动手实践需求,因此物理实验课深受 他们喜爱。课堂中适当开展物理实践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 实践需求。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有挑战性、综 合性的原生态问题(任务),从而使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成为学生的必然选择,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交往需求、认知 需求和成就需求等。可见,学生动手实践的需求犹如链式反应的中子,能够催生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进而引发学生的深 度学习。

比如,教学“力 弹力”后,笔者让学生制作测力计, 并承诺对制作精良、测量精度高的测力计署上姓名,保存在 学校实验室陈列馆内,供学弟、学妹们参观学习。学生在这 种任务的驱动和荣誉的激励下,实践需求、交往需求、认知 需求和成就需求等被充分激发出来,制作测力计的热情高涨。

学生完成后,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测力计,比一 比谁的测力计更准确。通过展示比较,学生发现选弹簧作核 心材料的小组在准确性上明显优于选橡皮筋的。此时,笔者 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探究原因:(1)你的刻度是怎样 标注的?(2)如果用等分法标注刻度,对弹性材料的要求 是什么?(3)弹簧与橡皮筋满足这种要求吗?然后,笔者 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弹性材料伸长的长度与所受拉力大小的 关系。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发现在弹性限度内,橡皮筋伸长 的长度与所受拉力的大小不成正比(如表1),而弹簧基本 符合正比关系。以上制作类和探究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满足了 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 理以及刻度标注方法的理解。

又如,教学“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笔者以一个实 践活动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我们已经能使一盏小灯 亮起来,现在请在原有器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小灯泡和若干 导线,使得两盏小灯亮起来。学生动手实践,并在黑板上画出电路图。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比思考,自然生成以下问 题:(1)电路有几种连接方式?(2)串、并联电路有哪些 不同点?(3)开关在不同位置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是否一样? 对于这三个问题,学生仅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需要借助集 体智慧,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实践探究中逐步找到答 案。这样的学习过程源于“使得两盏灯亮起来”的实践需求, 通过激发交往需求、认知需求和成就需求,让学生掌握了本 节课的重点知识。

四、捕捉课堂生成,共享学生个体需求,促进学生深入 思考 课堂生成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个体需求。教师判断出其价 值后,便可以将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也产生相 同的认知需求,从而很好地补充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深 入思考。

比如,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引言”时,笔 者演示了许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小实验。做“透过装水的玻 璃杯看物体”的实验时,笔者让学生将手指竖直靠近装水的 玻璃杯,从另一侧观察,学生发现手指变成了“擎天柱”, 从而发出了惊叹声。之后做“装满水的玻璃杯最多能放多少 回形针”的实验时,为了使学生看清水是否溢出,笔者将装 满水的玻璃杯放置在学生课桌上。当笔者回讲台取回形针时, 一位学生大声说:“老师,透过玻璃杯,怎么看到你的腿变 细了?与刚才的现象相反!”笔者在表扬这位学生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同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资源。于是 将这位学生的认知需求在全班加以共享,并引导学生对观察 得到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分解:装水的透明玻璃杯为什么能成 像?能成何种性质的像?成像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 请有兴趣的学生提前学习透镜知识,并尝试通过自学解决这 些问题。

五、直面教学难点,满足学生解惑需求,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 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对于感觉难以讲清的问题,教 师习惯性地认为讲了学生也未必明白,所以只粗略讲讲,或 干脆不讲,导致学生对相关问题还是心存困惑、似懂非懂。

满足学生解决疑惑的需求,让学生体验豁然开朗的美妙,才 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重构自信心,有效避免机械记忆和浅 层学习。

比如,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时,实验前和实验中都 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中这么做很好理解,但是实 验前这么做的原因很难解释,许多学生没有弄懂,只是记住 了答案:排除杠杆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这个答案长而且 拗口,时间一久,学生就又不会表达了,或者与实验中这么 做的原因混淆了。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更容易理 解,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首先,出示图3,假设实验 前杠杆倾斜,然后出示图4,问学生将杠杆扶正后其重心偏 向支点哪一侧,学生不难回答“左侧”,画出重力,接着出示图5,假设杠杆两侧挂钩码后在水平位置平衡,引导学生 发现杠杆重力的力臂不为零,因此杠杆的重力对杠杆平衡有 影响。其次,假设实验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 平衡,引导学生得到其重心与支点重合,然后假设杠杆两侧 挂钩码后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引导学生发现杠杆重力的力 臂为零,因此杠杆的重力对杠杆平衡没有影响。经过对比分 析之后,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 平衡的目的了。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解决疑惑的需求会因个性品质不 同而有所差异:积极主动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解惑需求,一旦 学习出现疑问,总是积极地依靠自己或寻求帮助来解决;
而 消极被动的学生虽然有困惑,但是懒得去解决,解惑的需求 处于抑制状态,需要教师来唤醒。

参考文献:
[1] 张永健.天津市初中课堂学生需求与教师关注现 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 蒋新.基于教学目标的“问题导学”课堂教学设 计[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