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对国内基础教育创新影响
孔子思想对国内基础教育创新影响 孔子思想对国内基础教育创新影响范文 教育改革要成功,必须回到教育如何促进人类生存和发 展上来;即,教育必须回到基础教育阶段重在教人“求善”, 然后再教人“求真”上来。基础教育不能成人化,不能重在 教人“求真”。孔子认为教育先从学孝道开始完善道德,达 到行为规范符合“礼”,心中确立志向,然后“行有余力则 以学文”[1],这样才成其为教育。孝悌是一切伦理道德的 根本和基础,基础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在政治多元化、东西文化 大碰撞和相互融合的宏观背景下,如何结合我国传统教育提 高当前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是把握当前世界和平发展机遇, 实现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孔子教育思想的目的定位 (一)孔子教育目的的核心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指向人的发展,即着眼 于培养人、完善人,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主要实践是从 培养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在处理 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孔子一再强调“克己复礼为仁”[1]。
他说:“以约失之者,鲜矣[1],”必须要用“礼”的要求 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1],达到具 有君子品德。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认为,首先是从 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论 语•学而》)“孔子教育的精妙之处,是从人类最一般的家 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把这 种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追求, 进而以家国同构的原则将其推广开来”[2]。在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学生知天命,就是懂得把握自然规律, 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孔子 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是在告 诉人们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肆意践踏和违背,他 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人要好 好的生存下去,就要掌握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要知天 命而畏之。孔子认为,君子知天命而畏之,小人不知天命而 不畏也[3]。孔子教人处理上述三方面的关系,目的就是教 人怎样生存,最终把人培养成为一个适合社会需求的君子, 使国家和谐,实现大同社会。人要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最 重要的是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开始。
(二)孔子的教育对象与人才标准 孔子认为教育与人口、经济一起,共同构成推动社会发 展进步的三大基本要素,《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 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福之’。曰:‘既福之,又何加焉’?曰:‘教之’。
意思就是:当国家人口发展了,安定了,富有了,就应该加 强教育来完善。“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无论是生产需要,还是生活需要,或者是文化需要,都要在人的培养规格上体 现出来,而且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 的”[2]。因此,教育绝对不能忽视人的发展的需要问题。
教育只有实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教育对社会发 展的功能。孔子说的“教之”,“之”指代的是社会公民。
孔子说的“教”,就是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 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
简单的说就 是让公民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即,要公民 做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孔子一再强调的为政, 最终使天下平,与近代提出的公民教育基本上是吻合的。孔 子的人才标准是理想的人格典范,称之为“君子”。教育产 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社会公民,教 育的目的就是完善人格,教人如何幸福的生存,实现社会和 谐。
(三)君子的修身之道与人格魅力 孔子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君子”的培养上,对人才的要 求就是符合“君子”品德。孔子对“君子”的为政素质要求, 一是“修己”、“正身”,二是“安人”、“安百姓”。孔 子认为,要想改变别人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因此,“修 己”是“安人”的基础,“正身”是“安百姓”的前提。在 孔子的人才标准的指标体系中,君子的个人道德品格素质是 基础,最终培养学生具备安人、安百姓的远大抱负才是培养 的最终目标。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出发,我们可以总结出君子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君子是道德高尚的 人。主要表现:一方面要学会宽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 戚戚”(《论语•述而》);
一方面要懂得谦让,“君子无 所争”(《论语•八佾》);
一方面要讲仁义,“君子喻于 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的思考是修 身、齐家、治国、使天下平,小人思考无时无刻不在追求个 人利益得失”[4]。第二,君子是具备多方面能力的人。孔 子说:“君子不器”,“不器”就是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 君子有能够处理好上述三方面关系的能力。第三,君子是勤 勉自律的人。首先,君子为人稳重、忠诚、讲信用、向好榜 样学习、知错就改,“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再者, 君子严于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 灵公》);
再者,君子合群,“君子以文会友,以友铺仁” (《论语•颜渊》);
再者,君子安守节操,“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第四,君子综合素 质高。在《论语》的《子张》、《尧曰》、《季氏》等篇目 里面,孔子谈到了君子分别有三戒、三度、四重、五美与九 思,孔子从不同的方面归纳总结了君子的人格魅力。通过前 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教育目的思想,对人才的培 养目标主要是实现道德准则、人格、人文素养三方面的培养。
孔子的君子人格与当前创造性人格的定义是吻合的。“创造 性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 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道德、人格、信念、意志、情绪、 理想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3]。
二、孔子教育思想在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缺失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 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 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笔 者要问:当前我国教育到底缺少什么,导致了不能培养出大 师来?笔者以为,当前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教育从基础教育 开始,就一直缺乏培养学生具备大师人格的土壤,学生在基 础教育时期应该具备的人的道德准则、创造性人格、人文素 养等方面所得到的培养太少,这样,到最后能够达到“人不 知而不愠”[1],静下心来全心全意搞学术、科研的人才就 十分稀有,最终导致不能够培养出大师来。
(一)品德和价值观培养的缺失 当前我国教育最大的缺失,在于从基础教育开始,不是 为人,而是为己;
要求学生主修的不是道德,而是知识和技 能,教书和育人完全分离开来,甚至可以说只重视教书不进 行育人。这样的教育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式教育,是造成应试 教育以及造成学生价值观迷茫的主要原因。孔子把德育视为 一切教育的根本,形成了一套完美的德育系统,其作用主要 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巩固和发展人的先天素质,指个 人先天具备的生理特质得到巩固和发展。二是培养和完善人的后天素质,指人后天经过受教育获得基本品行。南怀瑾先 生认为孔子一辈子都在进行德育,他说:“孔子看到,即使 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够解决其他问 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的是要靠思想的纯真,亦即是所谓之 ‘德性’。因此孔子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5]。只有 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一个人一旦立志,就不怕 寂寞,不怕凄凉,有了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 问,才可以成为大师,为社会培养大师。当前社会不和谐, 与教育中品德和价值观培养的缺失关系很大。教育舍本求末, 社会岂有不乱的道理。教育先乱了目的、内容;
后乱了学校 章法、师道;
然后乱了教师、学生;
所带来的最后结果就是 导致全社会的道德大滑坡,学生价值观迷茫,使社会乱了。
诸如毒食品、毒文化、毒环境等等,如此恶性循环,中华文 化,中华民族势必如古印度、古巴比伦、古罗马一样,在历 史的长河中淘汰。
(二)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缺失 创造性人格包括的基本素质是多方面的,当前家庭和学 校对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没有加 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家长和教师重视儿童和青少年 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创造性人格形成的基础,当前我国 基础教育在这方面的培养是贫弱的。比如,近年来我国中小 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二是没有正确引导个体的个性和特点的发展。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点,然而,当前我国学生 不是缺少个性,还是个性太过张扬。最近的一份有关高中生 自信心的国际调查表明,49%的日本高中生表现自信;
80%的 美国中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
而90%的中国学生对自己充满 自信。[6]这个调查结果令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中国 学生凭什么如此自信,中国学生这么快从原先的近乎自卑走 向极度自信正常吗?三是没有坚持正确运用评价机制。评价 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 向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四是没有营造创造性人格教学的氛围。教育的四大条件之一 便是环境,学校是以教师为主轴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人格 品质的场所,营造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氛围是十分 必要的。要想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勇 于创新,当前教育由于教育功利化,教师缺少创新,缺失对 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三)人文关怀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 人文是指,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之文化的养成。孔子教育 的显著特点就是尊重人性、教化人性、聚焦于人的人文素质 的培养。人文素质是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及其 发展程度。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最大缺失 是,没有将人类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华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熏陶以及社会实践,内化为学生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德,使学生 真正懂得做人,最终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与自身的关系。学生阅读经典可以感知真、善、美,可以使 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审美素质等得到全面发展。当前基础 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对经典的阅读量太少了,特别是对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太少。据笔者见习时期了解,现 在某些城市中小学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成为中小学生的家 庭作业,这样自觉阅读的兴趣转化为了逼迫阅读的任务,根 本就没有起到阅读经典的作用。
三、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挖掘孔子教育注重德育的优良 传统 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德育从培养学生的 “孝悌”观念始,达到解放和巩固学生的善性,激发学生的 潜能。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知识,但是不能够不会基本的为 人处事,真正的学问就是那些为人处事的法则,简单的说就 是道德规范,这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基础教育要 坚持从德育入手,启迪学生心智,帮助学生获取聪明才智, 以促进后天的长足发展。小学生是人性的固本阶段,这一阶 段的儿童不需要去理解和应用什么科学,他们需要的是接受 对真善美的认知,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对科学认知的兴趣以 及对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儒家思想一再强调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1],从童年开始,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其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当今社会在商品经济的 冲击下,后现代社会里人心浮躁,缺少仁爱之心,中小学生 校园暴力、少年犯罪成为了全球的一大顽症,学生有知识少 礼义廉耻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产物,这些祸害与德育的缺失是 分不开的。子曰:“仁者爱人”[1],孔子认为“爱人”的 最基本前提是懂得礼义廉耻,人与人相亲相爱。笔者以为德 育是所谓爱的教育的前提,要在儿童发展的初级阶段培养他 们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才能实现爱的教育。
(二)在知识培养方面要挖掘孔子教育注重学生人格培 养的优良传统 (三)在技能方面要挖掘孔子教育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 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