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信思想在诚信教育的实践
孔子信思想在诚信教育的实践 摘要:“信”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 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为人处世、与人交往和治国理政方面都 有积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重要内容,在诚信教育中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效用,对营造诚 信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关键词:孔子;
信;
诚信教育 在孔子的诸多思想中,“信”思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并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论语》中,“信”共出现38次, 不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从国家、社会层面,孔子的“信”思 想都给当代以启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 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孔子“信”思想的内在意 蕴,从而提出其在当代社会对构建诚信教育的实践探析。
一、孔子之“信”思想的内在意蕴 (一)“信”是构建个人优良品德的基础 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 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这也就是从 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说起,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还能做 什么,就像大车没有�r,小车没有�,根本无法行走的,可 见孔子从最基本的个人来切入,“信”是一个人必备的品德, 不论人的职位高低,只要具备“信”变可称之为士,子贡问 曰:“何如斯可以为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 不敢辱君,可谓上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教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 行必果,�n�n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此矣。”曰:“近日 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 语•子路》)由此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就算身居高位, 如果没有信用,没有做到说话信实,行动果敢,也只是气量 狭小的小人,不能算真正的士。孔子的“信”是为其“仁” 所服务的,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 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其中说到信实,就能使别人为你效力,从而实现仁,仁和信 是相互统一的,“信”是实现“仁”的先决条件。在孔子“信” 的思想里,“信”是个人优良品德的必备要素,同时是实现 “仁”并为“仁”服务的条件。
(二)“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 孔子“信”体现在社会交往方面,一方面指人何以能安 身立命,首先就要修养好自己的德行,端正自己的品行。子 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 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与前也;
在舆,则 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说话忠 诚信实,行为坚定谨慎,即使在蛮貊之邦也能行得通,如果 说话不诚实,行为不坚定谨慎,即使在自己的州郡也行不通,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忠信笃敬。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信” 是实现道德修养,是人能行得通的前提。另一方面指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也 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里都把与朋友交往的“信” 放在重要的地位,是立世的根本,孔子也在对弟子的教育中 强调与朋友交往的“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 语•学而》)不仅重视在为人处世中的“信”,更加重视在 朋友交往中的“信”,只有言辞谨慎讲信用,才能在社会上 立足,更加博爱众人,一方面有利于个人的诚信品德的修养, 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信”是为政立国的根本 孔子的“信”不仅强调其对个人和社会交往方面的重要 性,更关注其在为政立国方面的地位。一方面体现在为政者 应遵守对民众的承诺,履行诺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 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指 出,为政者应认真严肃地对待工作,对百姓做到言而有信, 关爱百姓,使百姓得到合理的使用,这样百姓才不会有怨言。
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指出,只有 在上位的人讲信用,老百姓就没有敢不实在的,才会真心为 国家效力。另一方面体现在居上位者应取信于民。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足食,足兵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民信,可 见孔子重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没有百姓的信任,足食和足 兵也没有什么益处,政府或者国家也不会长久的存在。子夏 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也就是说,君 子首先要建立信用、取信于民,然后才能役使人民,而使人 民没有怨言,不觉得自己在受虐待。这就要求居上位者要像 尧舜一样,首先建立自己的信用,才能更好地得到人民的拥 护,国家也才能长治久安。
二、孔子之“信”思想的培育 (一)重视把“信”作为其教育内容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论语•述而》)重视从历史文献、生活实践、待 人忠诚和讲究信用四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且将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作为其道德理想进行教育。孔子认为讲究信用是一个人安身 立命的基础,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根本,圣人、君子乃至每 一个人都应该讲信用,并且通过好学来把握信和拥有更好的 道德。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 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 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孔子重视好学,掌握真正的知识,不好学即使拥有很多的优点 也终究会导致许多的弱点,并表明爱好诚实却不喜欢学习, 他的流弊是抱守小信而败坏事情,不能算得上真正的有道德。
把“信”与“好学”联系起来,通过真正的知识来对“信” 加以引导,使其真正地做到“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 灵公》)。把教学生“信”与“好学”联系起来,从而避免 道德上的流弊,培育良好的道德行为,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 活中。
(二)强调修身自省以达 “信”在对“信”的培育方面,曾子“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学而》)从自身来反省帮别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 是否诚信相待,只有自己做到了诚实信用,才能来要求别人 做到诚实信用,正如孔子所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成功,也让别 人成功,自己想通达,也让别人通达,在“信”方面的要求 就是即使身居高位也要首先做到自己讲信用,才能让别人来 讲信用,通过自己内心的自省来达到这样的境界。孔子认为 个人在培养“信”中应掌握其主体地位,正如“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强调要向贤人看 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类似的问题, 在培养“信”方面就要向具有信用的人学习,见到不讲信用 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诚信待人。通过自身的内省和向别人学习,以此提升自己的信用品格,培养自己成为讲信 用的人,这是对自身品格的要求,只要尽心想做到讲信用, 就一定能做到,而如果不尽心去做,是为不为,非不能也。
这也就是强调自己内心的自省,真正要求做到诚实讲信用。
(三)重视“信”与“义”的结合 孔子重视“信”的培育,将诚实讲信用作为人的基本道 德规范,并且强调“信”与“义”的结合,“信”的内容应 该符合“义”的规范。如果一味地遵循“信”而离开“义” 的内在要求,则只是片面地强调“信”,不仅不会带来好的 结果,可能还会导致恶,使“信”失去价值。子曰:“主忠 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在这里就强调以 忠诚信实为主,跟从义的指示,这才是真正的崇德,由此可 看出,“信”的遵守和践行必须以“义”的内容为规范,才 能称之为真正的道德高尚。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学而》)也就是说,许下的诺言如果合乎义的话, 这样的诺言就是可以遵循实践的。由此可看出,孔子心中的 “信”是合乎“义”的信,而不是盲目的“信”,如果不合 乎“义”的“信”,还一味坚持“信”则可能使其背离“信”, 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于君子如何才能真正称之为君子,孔子 认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认为君子首先应该用义来 修养自己的品质,按照礼来行动处事,用谦逊的态度讲话, 靠信实取得成功,这才是真正的君子,要想成为君子,这些“义”“礼”与“信”都是成就君子必不可少的品质,君子 始终坚持以“信”合“义”的原则作为其道德规范的价值准 则。
三、当代诚信教育的实践探析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快社会主义 诚信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诚信教育,结合孔子“信”思 想内涵的精华和对“信”教育的培育,对当代诚信教育的实 践提供了许多启示。
(一)开展生活化的诚信教育模式 诚信教育的模式关乎诚信教育的成效,生活化的诚信教 育模式可以避免将诚信教育束之高阁、空洞化。如运用人们 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诚信教育植入日常生活中,贴近生活、贴 近实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生活化。组织和模拟诚信教育环 境,用真实的案例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诚信问题、信用法规 及诚信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宣传普及教育。立足当前信 用经济时代所存在的信用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信用消 费观,避免因不当的信用观念,产生失信行为。脱离生搬硬 套的教育方式,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进行结合,注重家庭 与社会的合力,形成诚信教育的氛围。诚信问题得到越来越 多的重视,“要根据不同社会人群诚信面临的实际问题及道 德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善于运用不同类人群喜闻乐见的方式, 开展切合人们思想实际的诚信道德教育”[1],根据不同的 群体,运用不同的方式,加强诚信教育的效力。开展生活化的诚信教育模式,使诚信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 人们的视野,对人们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们更多地了 解诚信的法律法规,自觉践行诚信,不断扩大诚信教育的影 响力。
(二)完善诚信教育机制建设 诚信教育机制建设是完善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教 育机制旨在强调以诚信作为教育机制的核心,从社会、政府 角度完善诚信教育的统一。建立诚信档案系统管理诚信档案 从大的方面应包括公民个人诚信、企业诚信、政府诚信等, 从小的方面应包括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个人的水电费、 通信费的缴纳、银行按揭的支付,企业的缴税和对员工及社 会的诚信,政府的政务公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应建 设诚信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运用诚信传媒的中介作用, 宣传讲好中国古代诚信故事,传播中国现代诚信教育声音。
通过媒体的宣传和介绍,充分了解诚信教育的故事及身边的 诚信案例,加强诚信教育的吸引力,使其深刻了解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的诚信魅力并进行诚信文化教育。利用古代优秀的 诚信故事,结合当代生动的宣传方式,将古代与现代的诚信 教育贯穿一线。大力宣传当代诚信道德模范,发挥榜样教育 的道德模范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 进行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诚信道德教育环境,渲染诚信教 育氛围。要建立对诚信的褒奖善惩罚恶机制,对失信行为进 行道德惩戒或让其付出法律代价。诚信不仅仅是公民个人的行为,更应该成为一种全民道德规范,营造“时时守诚信, 刻刻不失信”“失信行为寸步难行”的舆论环境,引导公民 自觉践行诚信价值观。
(三)重视诚信教育主体的自觉性和外在规范的制约性 在当代诚信教育建设中,既要强调诚信教育主体的自觉 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反求诸己”来深化和反思 自己,拒绝不诚信的行为,强调自身的道德规范,但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及西方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利益机 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处事。部分人被利益驱使,产生失信行 为,例如大学生校园贷款,已引发诸多失信案例,造成不必 要的损失。这些现象涉及法律法规,通过自身约束已经解决 不了这些问题,因此要强调外在的规范和制约,“使‘道德 上的诚信’与‘法律上的信用’达到最终的统一”。道德和 法律可以相互完善和补充,法律的制定和实行可以弥补道德 上的“不能”,通过道德的自律来弥补法律内在的一些弱点 等问题。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诚信法律体系,为 诚信道德的构建提供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诚信是一种道德 要求,同时也是一种法律要求。通过道德上的自律和法律上 的他律,建立公民个人诚信形象和其规定的法律责任,使诚 信教育深入人心。把诚信教育的主体自觉性和外在规范的制 约性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公民的诚信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国轩,张燕婴.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5.[2]王雨辰,阮航.孔子之“信”的层次与适用领域及其 与当代诚信思想的沟通[J].伦理学研究,2009(5). [3]王淑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J].伦理 学研究,2015(3). [4]骆毅.孔子之“信”价值相对性思想探析[J].孔子研 究,2014(6). [5]朱传佳.孔子之“信”思想探微及其对当代建设诚信 机制的启示[J].昭通学院学报,2014(6). [6]王淑芹,曹志瑜.社会诚信建设:难题与破解[J].哲 学动态,2013(10). [7]阮航.略论儒家伦理话语在当代中国的重建[J].中 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3). [8]胡发贵.何必“必于信”:“君子贞而不谅”思想发 微[J].江海学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