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差异化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差异化 摘要:在城乡小学科学教育中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有利于 保证城乡教育的起点公平、发展方向的协调统一以及科学教 育质量的提高。然而,当前我国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差异化 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科学教 育过程有差别、科学教育质量大不同。城乡不同社会环境、 不同教育资源以及科学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等都是城乡小学 科学教育出现差异化的原因。通过强化教育公平在统筹城乡 发展中的地位、加大对偏远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因地制宜 设置城乡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等途径,可以缩小城乡小学科学 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协调发展。关键词:教育公平;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
差异化 城乡教育差异一直是我国的教育热点话题,而教育公平 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内容,直接关系着城乡教育的差异。
党的十九大将推进教育公平作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 内容,正是基于教育公平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统筹城乡 发展的重要意义。纵观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巨大知识鸿沟, 其中教育公平失衡是重要成因,城乡教育中的不公平因素也 是城乡居民素质差异化的根源之一。小学科学教育事关国民 素质的奠基,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起点公 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三者是教育公平的主要内 涵,也是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差异化最为明显的三方面。实现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真正公平,不是让城乡两者皆取“平均数”,而是要在尊重差异化的基础上,在教育起点上树立教 育公平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城乡小学的客观差异,达 到有质量的教育结果。教育本身就是随着阶级社会的诞生而 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教育政策、教育评价方式等都是推 进教育公平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1〕。
一、教育公平于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 首先,教育公平可以保障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起点公平。
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其在小学生教育中必须 以强有力的教育资源为后盾才能发挥其育人作用。在城乡小 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必须遵循教育公平原则,在教育起点 上为城乡小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公平成长环境。小学科学 教育就是要学生从小树立最基本的科学理念、掌握基础的科 学方法与知识,为日后更高层次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2〕。
因此,在小学阶段立足教育公平,推进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对 国民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其次,教育公平还能够 确保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方向性。从宏观层面出发,科学课 程的基础性特点决定了小学科学教育在国民素质培养中的 奠基作用〔3〕。只有从起点保障了城乡发展的一致性,才 能为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打好基础。在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 通过教育资源上的均衡配置,保障城乡小学生享有平等的受 教育权利,促进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因此,推进教育公平 是缩小城乡学生科学素质的差距,实现城乡小学科学教育一 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微观层面来看,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要求,要将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小学基础教育 阶段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让城乡小学生都能成功地实现小 升初的学科知识衔接,避免农村学生在进入城市学习环境时 的不适应症状〔4〕。无论是从宏观的国家发展还是微观的 个人成长,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方向性都需要教育公平的保 障。另外,教育公平还能够保障城乡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教 育公平的推进能够从城乡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教育政策、教 学评价标准制定等领域,缩小城乡教育质量上的巨大差距, 从而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质量的协调统一。
二、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差异化现状 (一)小学科学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小学科学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是我国城乡教育公平问题 中最普遍的现象。一方面,城乡教育在基础设施、教育资源 上存在巨大差别。根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概况 ―――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显示,2016年,全国 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为1201元,比上年增加156元,增长 15.0%,其中,农村小学相当于城市小学的65.7%,而在校园 网建设方面,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小学建网学校比例为 51.8%,比城市学校低28个百分点〔5〕。城市的小学生都能 够在专业实验室内接受科学教育,而身处农村的小学生却只 能在统一的普通教室内接受科学教育。教育设施与资源所构 成的教育环境不同,让城乡学生在教育起点上拥有的教育机 会就存在了很大的差异。教育机会的均等虽然具备主观性与客观性,但是这两个特性的合理性是建立在每个人都具备多 样化的教育选择权,而城乡教育环境的前提条件差距太大就 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6〕。另外,城乡小学 科学课程设置的差异化也是两者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重要表 现。我国小学科学课程设置与规划相较于语文、数学两大主 课程起步晚,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小学在本世纪初 时甚至还没有设置科学课程,更加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来教 授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当前,专业的科学课程设置的 缺失还存在于一些农村小学中,而这些小学大多都是地处偏 远的山区,缺乏良好的教育基础设施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 让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机会不均等问题更加突出。
(二)小学科学教育过程有差别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巨大差别是我国城乡 教育公平中的又一大问题,其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中的 教育理念、教师及学校的科学教育方式等的差别。首先,城 乡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有很大差别。2017年刷爆朋友圈的清 华附属小学的学生们研究苏轼的课题,在这一事件中这些小 学生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苏轼的作品。这一事件所反映的不 仅是清华附属小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农 村小学刚刚起步不久的科学教育相比,城乡科学教育的巨大 差距不禁引人深思。因为大数据技术作为近年来刚兴起的技 术,在农村的科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都是极为罕见的, 这背后所存在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更加值得探讨〔7〕。当前农村学校科学教育专业化发展还未得到全面普及,科学课 程学习还未得到学校、家庭甚至是学生的重视,而在城市小 学里已经开始将专业的科学教育融合进了其他学科的教育 中,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不同之处显而易见。农村小学 科学教育的理念还未完全树立,城市小学科学教育理念已经 开始从专业的学科教育理念走向了跨学科融合创新的学习 阶段。以清华附属小学研究苏轼这一实例为证,清华附属小 学这种具备优质科学教育资源的城市小学可以利用微信公 众号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小学生会在具有高学历背景的家 长帮助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苏轼的作品、人格进行科学的分 析归因和总结,但是这些都是其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获得了 良好的科学教育为前提〔8〕。农村校网覆盖率较低,而且 农村家庭中也鲜有配置网络,小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普及渠 道除了课堂外,也仅限于书籍、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 等。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专业的科学课教师还很 匮乏,科学课的教授基本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与城 市各科教师兼备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相比,农村小学科学教育 的非专业化教育方式有待于改善〔9〕。城乡小学生在对科 学知识的渴求上,求知欲与好奇心相差无几的,但是二者所 能选择的科学教育渠道种类却是相差悬殊。
(三)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大不同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中公平问题最直观的就是城乡小学 科学教育质量上的巨大差别。偏远农村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不能接受良好的科学教育,在日后的中学阶段甚至是大学阶段 就会凸显其弱势。经常有媒体爆出农村学生考进名校之后不 能适应名校的学习和生活,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不得不归 根于农村教育只看重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文化课程的教 育质量,而不注重科学、艺术等科目的教育质量。农村学生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校以及家庭对科学教育的忽视,从小就不 重视科学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其日后的成长。相反,在城 市小学中,从小开始就接受专业化的科学教育,学生更容易 树立良好的科学学习理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日后的 高等教育阶段的科学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城乡小学科学教 育质量的区别还在于城乡小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程度和运 用能力。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科学课程必须要注重学以 致用,农村小学生由于教学资源限制,其所获得的科学知识 也有限,从而也就不能更好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例如,即 使身处大自然中的农村小学生也可能不知道他所处区域属 于何种气候类型,而城市小学生已经开始在教师、家长的环 境科普教育下,开始关注到大气污染治理等环境科学问题。
不同于农村,城市小学生不仅有专业的实验室供其学习实验, 还有科技馆、天文馆等城市公共场所可以参与科学实践活动, 这种教育方式下的科学教育质量必定高于农村学生只是学 习课本的教育质量。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上,农村小学 生与城市小学生之间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城市学生可以利用 互联网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而农村小学生的互联网知识学习还停留在初步的认知阶段,薄弱的网络基础设施更是使农 村小学生进行互联网实践活动难上加难,而科学教育的质量 也就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
三、教育公平下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差异化分析 (一)城乡社会环境不同 首先,我国长久以来的城乡二元行政划分体制,将城乡 户籍分开管理,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在户籍地上的严格限制 就决定了城乡学生从小成长的社会环境大不相同。虽然我国 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是城市在许多政策上都具有明 显的地方保护色彩,正是这些地方保护政策让进城务工的农 民工子女无法随父母一起进城入校学习。从政治维度上追溯, 城乡户籍分离的二元行政体制,也是农民工子女大部分成为 留守儿童的重要原因〔10〕。城市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长期 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两者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也就会 不同,而这其中科技公共服务最为突出。城市的小学生可以 到大型图书馆进行学习,体验先进的信息服务,可以到水族 馆、科技馆、天文馆等公共场所接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而 这些公共场馆都是农村所匮乏的,因此,农村小学生更不可 能从小被这些科学环境“耳濡目染”。城乡社会环境在科学 技术服务供给上的鲜明对比就是城乡小学科学教育不公问 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应该更加 重视农村建设中科学技术服务的供给,保障提供给农村儿童 同等的丰富而有力的科学技术服务。其次,城乡居民教育理念的不同,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的不同也是城乡小学科学 教育差异化的重要原因。相较于城市科学科普程度,我国农 村的科学科普程度较低,城乡居民的科学素质也存在很大差 距,进而对于科学教育的理解和认同感也就不同。城市小学 生能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大数据的相关家庭作业,农村的 一些学生家长甚至还未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城市小学 的科学课程起步早,而农村的科学教育还在艰难推行中,城 乡小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的不同,也让两者在教育起点存在 失衡,以致科学教育的结果不同。
(二)城乡教育资源不同 城乡不同的教育资源是引起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差异化 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农村的优秀教师资源较为匮乏, 优秀的科学课教师更是缺乏,因为科学课程大多与高新技术 相关,而掌握这些高新技术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大多选择留在 城市就业,很少选择到农村当教师。农村偏远地区生活条件 艰苦,加之农村地区的教师薪酬相比于城市地区也较低,工 资福利制度也不如城市地区完善,因此,农村一般不会成为 教师从业者的首选执教区。在这种现实的制约下,一些农村 小学的科学课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来兼任教授的,这就使得 农村的科学教育方式带有明显的“业余性”。城市小学的科 学教育具备良好的课程教授环境,也配备专业的科学课教师, 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 科学教育。但是在农村,科学实验室配备不健全、网络设备陈旧甚至是没有,这从根源上制约了科学教育环境。因此, 城市小学生可以动手做科学实验,而农村小学生只能通过教 师的语言讲授来学习科学课程。科学师资队伍和教育设备上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都在加剧着城乡科学教育不公问题的 恶化。
(三)城乡科学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城乡科学课程设置的不尽合理是引起城乡科学教育结 果不公的直接原因。一方面,虽然我国城乡小学的社会环境、 教育资源不同,但是城乡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和评价却采用 了统一的标准,这就使得之前的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中的不 公问题扩大为教育结果的不公。因为城乡教育都是深植于各 自的社会、政治环境,而对两者的科学教育却采用同样的课 程设置标准,如考试试卷的难度相同、考试形式相同,这样 自然会让城乡之间的科学教育差距显而易见,而且还会加重 这种差异。另一方面,城乡小学所具备的科学教育资源不同, 科学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方式也不同。城市小学科学教育因为 具备良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完善的校园网、科学仪器设备等 为专业化的科学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反观农村的科学教 育资源匮乏的现实,即使是具备专业的科学教师队伍,也面 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此外,农村科学课程 教授方式还是依照其他如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的讲授方式, 显然这并不能适应当前科学课程设置的要求。科学课程具有 很强的实践性,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传统的课程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科学教育的要求。在城乡不同的教育 环境下,却对学生采取同样的考核评价方式,同样也暴露了 我国在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评价标准上还不健全,缺乏因地 制宜的课程评价理念〔11〕。
四、教育公平下缩小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差距的途径 (一)强化教育公平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地位 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必 须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强化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地位。
因为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让城乡基础教育环境存 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规划城乡发展中,应该立足统筹城乡发 展的整体规划,牢固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将城乡科学教育 放在平等的地位来建设规划,尤其要重视乡村科学教育环境 的营造。秉承公平理念规划城乡发展,大力建设农村的公共 文化服务事业,保障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力。例如, 乡村图书馆、科技馆、电子阅览室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具体规 划与建设。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居民接受良好科学知 识普及的重要渠道,只有通过这些日常的文化服务才能不断 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农村学生营造良好的 社会环境。教育公平的内涵不止于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 受教育,更重要的是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强化教育公平在统筹城乡规划中的地位,不仅能够实现城乡 科学教育理念的协调统一,还能够让农村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接受科学教育,避免城乡小学生科学教育在教育起点上的不公问题。此外,强化教育公平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地位,要 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农村居民对科学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热情,从教育理念上提高农村居民对科学 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父母教育理念的改变让孩子从小树立 好的科学学习态度,家庭中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有助于从教 育环节的起点解决教育不公问题〔12〕。
(二)加大对农村等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 加大对农村等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是缩小当前我 国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差距的直接途径,同样也是解决城乡教 育公平问题的关键所在。鉴于我国农村地区长久以来与城市 在基础教育中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于农 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从政策制度、资金、师资建设等方面给 予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足够的支持。1.加强对农村小学教育的 制度倾斜制度保障是推进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的重 要手段,政府要发挥这只“看得见的手”,从宏观政策上给 予农村小学教育强有力的支撑。首先,各地方政府可以针对 本区域内的农村小学进行教育现状的评估,认真考察其科学 教育资源,按其科学教育资源数量、质量划分为不同等级, 为具体的教育倾斜制度提供可靠的事实参考。从农村小学科 学教育实践出发,针对科学教育资源极为匮乏、科学教育发 展滞后的地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迅速制定科学教育建设 和支援方案。此外,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农村教师的薪资福 利制度,加大对农村教师的经济补贴,免除农村教师的经济担忧。鉴于农村艰苦的教育环境,可以不断完善农村教师的 福利待遇制度,对农村支教大学生以及自愿到农村工作的教 师从业者给予政策性优惠,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13〕。
2.加强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的投入城乡小学科学教育资 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引起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差距过大的重 要原因,因此就要发挥教育公平原则在协调城乡教育资源中 的作用。首先,从学校基础设施入手,不断完善农村学校的 网络、教学设备、仪器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加大对农 村科学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还要根据不同乡村学校的实际 承载能力,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得到教育资源 后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资源利用能力,合理高效地开发教育资 源的价值。在利用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学校教师队 伍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够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学生 提供更加专业的课堂体验,从而实现对科学教育资源的高效 利用。3.加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小学科学 教育的质量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的科学教 师才能教授给学生专业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教育部门可以针 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并采取技能考核的形式 来保证培训的质量。针对缺少专业科学课任教师的学校,要 加大科学教师招聘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科学教师队伍,最大 限度避免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科学课教授的尴尬局面。要改善 当前农村科学教师资源匮乏、师资质量薄弱的现状,实现城乡科学教育的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政策上对农村小学倾斜, 还要鼓励城乡小学互动。城乡小学之间可以采取一对一,或 一对多的形式开展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全方 位的合作与交流,以保证城乡教育之间差距的不断缩小。
(三)因地制宜设置城乡小学科学课程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回归科学课 程设置本身,立足城乡社会环境本身,设置科学课程,因地 制宜地开展科学教育。政府及学校要在尊重城乡教育差异化 的现状这一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学生的不同特点灵 活开展科学教育〔14〕。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 下可以从农村身处大自然的环境出发,注重学生对地理学、 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讲授,以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科学 知识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同时,农村大多数家庭 并没有计算机等网络设备,为此,学校可以在课下免费为学 生提供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场所,弥补科学课程课堂学习时间 不足的困境。合理设置科学课程还要求城乡科学课程评价标 准应该有一定的差异,城乡学生所享受到的科学教育资源不 同,显然不能用完全相同的考核标准来评定学生的科学成绩。
总之,小学科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内容,对 于提高国民素质基础有着重要意义。推进教育公平在城乡小 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鉴 于当前城乡教育的差异化发展现状,坚持教育公平原则,立 足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加大对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学科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小学 科学教育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