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模式与构建分析论文(共5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模式与构建分析论文(共5篇) 第1篇:探析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新型评价体系 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而现在,尤其在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社 会实践认识不足、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单一、社会实践的经费短缺、社会实践的 基地建设较少等,主要在于缺少一套合理科学的社会实践新型评价体系。本文以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为例,主要在于设计一套合理科学有效的独立院校大学生 社会实践新型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的健康发展。一、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综述 笔者根据在国内期刊数据对10年CKNI检索情况,进行理清综述。在 中国期刊网中,输入“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匹配查询,得到“独 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有669篇。“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评价体 系”,进行匹配查询,得到“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新型实践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调查计算 对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一是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的实质目的;
二是引导朝着该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展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
依据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所遵从的原则,评价指标具体可以分 为:社会实践主题、社会实践计划、社会实践能力与态度、社会实践成果和实践 保障措施。
1.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确定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各 评价指标的权重比例。在实施过程中,甲代表社会实践专家组专家;
乙代表指导 老师;
丙代表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
丁代表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好控制实践变量,一年级学生作为“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在 校学生”,二年级学生作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从而提高调研的效度 和信度。2.社会实践评价指标方法(层次分析法) 首先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我们可建立如下的层次结构示意 图:
A为目标层,代表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其他指标代表 含义详见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表。
其次,社会实践不同对象的指标权重。以指导老师(乙)为例,具体 分析如何构造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出的A1-A5每个指标对社会实践实效性(A) 影响的重要程度,进一步建立判断矩阵,即可求出矩阵M甲的大特征值以及相应 的特征向量,即有ω甲={0.19178,0.20091,0.2169,0.16895,0.22146}同理可计 算实践专家组专家、指导老师、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以及未参加过社会实 践的在校学生对于各个指标的权重比例。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要小于0.1,因此均通过一致性检验,故所得 结果是可信的。例如由指导老师组的数据可得其一致性比率为:
为了综合考虑,我们取其加权平均值为终的权重,即对某一个指标的 权重(y),取四类调查对象权重(xi)的加权平均,即 三、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新型评价体系的建设 笔者根据研究,该评价体系的建構对以往的指标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 “纠偏”。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考核以来,存在问题:第一, 三个一级指标无法完整考核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个流程。第二,社会实践评价指 标仅仅从“学生的获奖情况”等功利性因素来衡量,明显无法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 能力的全部。所以,根据相应的调整分析,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大学生社会实 践评价体系应该调整为下表:
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表 本研究中,探索着对独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进行评价,在指标体 系中,关键指标项目和指标的权重数可以根据学校要求不同而做出相应调整。通 过建立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改进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 实践活动,积极推动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广泛而持续地开展。作者:李玉春 第2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分析 社会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 是高校针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识国情、受教 育、学知识等物质与精神活动。
严格的遵循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 的基本规律,有效的符合了我国社会对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的需求,对 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 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的指导下深层次的 开展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 高校社会实践最基本的功能是育人功能,我国在历经几十年是高校社 会实践总结中,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生培育方式,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从大 学生社会实践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角度来分析,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着较 大的不足。过去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师资力量和教育经费,但 是从现阶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情况分析来看,主要的限制因素是运行模式和基础 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关部分会根据和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工作的重心,确立符合大学 生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实践主题和社会实践的范围。一般高校的社会实践模式是利 用暑期时间,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种社会实践的方式,在开学后对学生的实践进 行总结和表彰。这种社会实践形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大学生过于追求实践的 形式,违背了社会实践的初衷和底线,忽视了社会实践的质量。2.社会实践集中 在暑期时间,导致社会实践存在阶段性的特征,违背了教育效果要反复强化的规 律。3.时间集中、空间集中,导致社会实践岗位和资源的匮乏。4.大学生之间的 社会实践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实践单位也没有重视实践的参与和指导, 导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深度和广度不能达到理论的要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超越与创新措施 (一)构建校区、社区联动实践基地高校展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是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 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 益,但是活动方式缺乏持续性、组织管理缺乏系统性、实践对象缺乏稳定性等也 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突出的问题。高校应该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法,加 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积极的获取社会各界的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 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符合大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需求的实践基地。例如,高校 加强与周边社区的合作,让各个社区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岗位和机会,利用 社区固定的基层党组织、居委会自治组织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 社区也可以从中发现优秀的大学生实践者,招纳自身发展建设需要的人才,实现 双赢。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一切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起立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 新模式,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在积极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得 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产学研联合的社会理论指导与实践模式构建 产学研联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 协同与集成化,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 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 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高校应 该加强与社会产业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间接参与到企业的 科学研究和开发当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利 用高校专业性的人才提高自身科研成果质量,用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 益。另外,高校可以应用这种科研成果,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 学质量。例如,2000年创办的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现在入驻企业约达400 多家,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上万从业人员,形成与复旦优势学科紧密相连的企 业群,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三)构建校区与园区、社区的三区联动 以高校为核心与公共社区和科技园区进行功能上和资源上的融合的 “三区联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是当前社会追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体制下,大学 生发展以及社会市场的需求,对思想、价值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引导上发挥着积 极的作用。国外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实践成果和经验,但是由于体制差异,國外并 无成熟经验可借鉴,所以高校需要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完善, 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为创新人才提供发挥才智的空间。(四)确立“主题式”加“模块式”的社会实践模式 “主题式”是政府对高校的社会实践的要求和号召,主要激发大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模块式”是以可以利用的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资源为依托, 构建的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社会实践“模块群”。“主题式”加“模块式”的集合,可 以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进行检验,发挥组织者的设计和指导作用,还能保证 大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其毕 业后就业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遵循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同生产劳 动相结合这一教育的基本规律,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 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构建校区、社区联动实践基地以及产学研联合的 社会理论指导,促进校区与园区、社区的三区联动,确立“主题式”加“模块式”的 社会实践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我国社会对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人才的需求。
作者:张环宇 第3篇: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应将坚持个体与团体相统一;
坚持成 果与实效相结合;
坚持学生自评、实践对象评价和学校老师评价“三位一体”的评 价模式。
共青团是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其肩负着把广大团员青年培养成为 党和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是高 校共青团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共青团吸引、凝聚青年的重要环节。而评价工作是 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直接影响社会实践的 成效,因此构建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1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有校团委、各系院团总支及其指 导的大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从而服务社会, 并引导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1)志愿服务活动;
如街道社区志愿服务,即高校共青团组织大学生“科技、文化、 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活动;
义工类志愿服务活动,如志愿者到特殊学校、敬老 院等做义工;
此外还有配合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义务献血、以及做某些大型活动的 志愿者。(2)“三下乡”活动;
主要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3)调研活 动;
指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深入考察社会 具体问题的活动;
调研结束后针对某一问题撰写调研报告的活动。
2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方法 2.1坚持个体与团体相统一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在于提升大 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多为团体性活动,因此,在评价过 程中应坚持个体与团体相统一。要对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的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包括个人的社会实践分工岗位完成度、个人的执行力以及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沟通 能力、应变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等等,此外还包括个人实践日志、实践总结的数 量与质量。而这些内容又与实践团队的实践成效息息相关,一个团队成果的获得 必然离不开团队的同心协作。在考核个体同时,也要评价整个团队的合作默契度、 团队运行顺利度以及最终所获得的团队成果。只要将二者有效统一,才能实现评 价的全面性、有效性。
2.2坚持成果与实效相结合 目前,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存在“唯成果是尊”的现象,主 要体现在评价的成绩的高低往往在于实践成果媒体宣传报道的多与少、实践报告 的多与少、实践照片的好与坏,没有对实践真正所起到的实效作用相结合。科学 的社会实践评价应将二者相结合,实践的报告、宣传片、照片等是一方面,实践 对学生个人、对实践对象所起到的真正作用也是重要评价内容,所以在实践活动 结束后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素质、经验、水平等方面的提高以及后续发展的 影响,对实践对象、实践地问题的解决以及后续的影响,都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跟 踪评价,才能实现评价的实效性、长效化。
2.3坚持学生自评、实践对象评价和学校老师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 模式 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能真实反映个体自我发展的意向和为这种意向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在这努力驱使下所获得的知识、经验、 技能以及所带来的转变,也是“外界从中获得学生自我发展信息”的重要来源。实 践对象是学生实践的客体,见证了学生的实践过程,实践的成效,对于学生在实 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最有发言权的。学校老师即指实践指导老师,也是至评价 机构考核教师,前者带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真正参与了全部过程,而评价机构教 师作为实践局外人,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在结合各方因素的条件下对学生实践进 全面、客观评定。因此,坚持学生自评、实践对象评价和学校老师评价“三位一 体”的评价模式,才能实现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
3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实施 成立一支以团委老师为主导,精心挑选的、有良好社会实践经验的学 生为主要人员的实践评价机构,并将团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可分成:社会实 践跟踪评价小组,社会实践成果考核小组;
社会实践成效跟踪调研小组。其中, 跟踪评价小组主要是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去,观察、监控实践进程,并结合对 实践对象的采访得出评价结论;
成果考核小组主要是对上交上来的成果进行评 定;
成效跟踪调研小组主要是对参加实践的学生、实践地、实践对象进行一个后 续的跟踪调研,以确保实践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对参加实践的学生产生切实影 响,对实践地、实践对象有了实质的作用,构建出跟踪评价体系。
社会实践实施过程:(1)社会实践开始前,评价机构对此次活动进 行评估,分析可行性及实效性。(2)派出跟踪评价小组的一人,一同前往实践, 观察、监管实践进程,并结合对实践对象的采访得出评价结论,及时反馈给评价 机构。(3)活动结束后,成果考核小组对上交成果进行评价,包括调研报告、 纪录片、个人日志、团队日志、活动宣传报道等等,同时,结合实践对象所給出 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4)成效跟踪小组要建立长效性的考核办法,评价本 次实践对学生个人所带来的改变,对实践地、实践对象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并在 观察、走访得出评价结论后及时反馈给评价机构。最终由评价机构得出结论。
作者:谢秀秀 第4篇: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构建的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学 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因为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建设陷入僵局,存在 准入机制不健全、培训机制不完善、不受重视、经费紧张、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相脱节等问题。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构建意义,对大学生对 社会实践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国家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教育,教育的重点在于高等教育,而实践是 检验高等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马克思理论的现实出发点与全部理论的基石。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用在校内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 实践活动是每个大学生必须要上的一门课程,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受重视 较为薄弱的环节。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构建,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 有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构建意义重大 1.1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构建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 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大学生独生子女的人数众多。对于独生子女来 说,一方面,由于其从出生开始就缺少玩伴,独自长大,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 固有心理,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不利的影响;
同时全家人把爱和希望都寄托在一个 小孩的身上,容易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孩子成 年之后,将要面对一个人赡养两个老人的局面,在社会福利、医疗保险等不健全 的情况下,给孩子的事业、生活带来极大的压力与困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生动 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2大學生社会实践队伍构建的研究有利于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 受当前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侵蚀比较严重,当代 大学生呈现出来了极富个人特色的思想特性,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
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 习。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
2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构建的对策及建议 2.1健全大学生实践队伍的准入机制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建设中一个非常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大学生 社会实践队伍的不可延续性。一方面,大学生在初进大学时热情高涨,积极参加 了多种学生组织及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大一学生更多的是因为盲从而参与社 会实践活动,对活动本身的思考比较少,造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不够;
另一方 面,大量的大一学生在各组织中参与一年之后就脱离了社会实践的队伍,得到的 锻炼不够,也不利于社会实践队伍的长期建设。因此,各社会实践队伍的主管部 门要建立适合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准入机制,优中选优。
2.2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培训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越来越 需要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领导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因此,高等学校不仅是为社 会培养既有较高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又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建设 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领导和管理人才。培养高素质的社 会实践队伍是高校社会实践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因 此,各高校应该完善社会实践队伍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不仅要在“招人” 上下功夫,更要在“育人”上下功夫。
2.3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锻炼力度,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大 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原则 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多点开花,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
内容单调,流于形式;
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脱节,实际意义不明显等问题。以大学 生“暑期三下乡”为例,大部分的社会实践队伍的形式集中于支教、调研、文艺汇 演等形式,大量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存在时间时间短、注重形式,与学生所学的 专业脱节等问题。在短短一两周的时间内,大多数实践队伍也就是走走看看,形 式大于内容。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大社会实践队伍的经费投入力度与专业教师指 导力度,化“被动”为“主动”,增强实效性。
2.4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前员工”联盟机制 “前员工”管理机制指的是指通过特定的管理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前 员工”统一管理起来,为企业提供信息,传播良好口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 息传播是非常便捷的,对于优秀的员工要离职,企业就应该大度一点,按照公司 的制度走就是,然后告诉他:欢迎你正式加入我们公司的“前员工联盟”。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建设同样如此,对于在社会实践队伍中表现优秀的大学生, 同样应该欢迎其加入“前员工”联盟。大学生社会实践“前员工”联盟建立之后可以 帮助初入社会实践队伍的低年级学生做好培训、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总而言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学业观、就业观、世界观等有突出意义。因此,各高校应该 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构建力度,健全培训准入机制及培训机制,从而构建 起一只“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实践队伍。
作者简介:王龙 第5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模式探析 大學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历来受到党和 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推动 其向纵深发展。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已初步形成了运行机制,每年都在广大地 区、众多领域有序开展,产生了较好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实效性日益增强。
然而,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考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仍是大学生 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中的一个软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效评价模式, 对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显著增强其实 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高校内部对 参与实践的团队和个人予以评价;
二是省级党团机构对高校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 践总体效果予以评价,党团机构虽然也对参与实践的团体和个人予以评价,但主 要是在各高校推荐的优秀团队和个人中进行评选,以确定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优 秀团队和个人,属于间接评价。目前,虽然各高校和有关党团机构每年都在大学 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其实效性进行考评,评选出优秀大学生社会实践单位、 优秀实践团队及优秀实践个人,然后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优秀等次获得者予以 嘉奖,但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鲜有高校依据指标体系进行规范评价 多数高校在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时,往往由班主任或辅导员 根据实践者个人或团队提供的成果申报表、接收单位意见和社会实践报告等,简单地评定一个等次,鲜有高校依据精心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深入评价, 对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抄袭拼凑等现象真假莫辨。
(二)对学生个体参加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评价不够重视 因缺乏人手,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评价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专门机构, 且视之为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往往把评价的重点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上,而 对学生个人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档案,没有将社 会实践与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推荐就业等挂钩,缺乏奖惩机 制和激励机制[1]。
(三)对实践组织者高校的评价流于形式 目前,多数省份由团省委依据新闻媒体的报道情况评定高校组织社会 实践的效果,造成不少高校高度重视媒体的报道却忽视对社会实践过程的组织, 功利性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团省委对考评结果的处置相对草率,往往只对获得 优秀等次的高校予以嘉奖,对考核结果并没有严格分成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 格,考核措施不力,不能充分调动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四)缺乏有效的评价模式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造假行为已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应付学校检 查,不少大学生虚报材料,拼凑实践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实 习经历注水[2]。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多方主体参与的系统活动,对其结果的 评价各方都拥有发言权。然而,因为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模式,参与各方单向联 系,不能共享信息,为造假者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又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反 馈和申诉环节,实践参与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考评等次。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具有导向功能,对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 导教师及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具有指引作用,也是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效 果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精心构建指标体系,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才能客 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目前,个别高校在实践中已对大学生社 会实践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索和运用,研究者已初步构建了指标体系,作者对此 进行总结、梳理,以求在探索评价模式中予以运用。(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践者考评指标体系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实践者,培养其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是开展社 会实践根本目的之所在。因此,所设置的评价指标要紧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 目的。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 德品质素养,完善个人品质;
拓展大学生理论知识;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 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良好心态,健康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3]。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考虑:社会实践任务的履行情况,即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应 尽的责任,承担的任务是否很好地完成;
质量达标情况,即社会实践结束后上交 的材料是否符合事先学校要求的质量标准;
价值实现情况,即是否给实践接受单 位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給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4]。各高校可根 据自身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加以具体化。
有效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关键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环节, 山东某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组织实施、 考核办法都作了规定,其关键点在考核上,包括考核程序、等级、实践活动时间 的计算、实践报告的基本要求、登记表的写实性填写甚至抽查回访等都有详尽要 求。严惩社会实践中的造假行为,是该校为了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 措,凡实践报告弄虚作假或抄袭均按考试作弊处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的重要依 据,如优秀学生评选奖学金,如果社会实践考核达不到良好以上,将一票否决。
该校还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与学分管理,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的一个 “必修课程”。对社会实践考核达到合格以上等次的,颁发实践经历证书,此外, 该校还设立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资助被评为优秀的社会实践项目团队和个人开 展社会实践活动[5]。这些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化倾向,极 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二)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有关党团组织或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院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 者进行考评时,需侧重于事先准备、过程控制和实践的整体效果三个方面,根据 参与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思想、实践内容、实施途径和成效评价之间的内 在联系构建指标体系,可从以下八个方面设置指标:1.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主 要包括社会实践的总体规划、校领导以及师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是否将 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总体框架。2.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分为制度保障 和硬件保障,主要看相关制度是否完善,领导体系是否健全以及经费的投入能否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等。3.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主要看是否建立了 一支强有力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以及这支队伍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情况, 其中包括对社会实践人员的培训、考核等。4.社会实践的实施情况,主要包括社 会实践的内容是否丰富、活动的方案设计情况、活动的总结表彰情况等。5.“三 下乡”和“四进社区”工作,是否重视该项工作,能否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 有效载体,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重要举措。6.社会实践的效果, 主要评价社会实践的宣传报道情况、校级以上的获奖情况、学生的参与面以及参 与率情况、社会的评价情况等;
7.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主要看建有社会实践基地 的数量、稳定性,接纳实践的学生人数,实践基地的示范效应等。8.社会实践的 特色评价,主要是评价社会实践是否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焦点,围绕时代主题 的开展而展开,同时是否能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或者学校特色来开展[6]。
三、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模式 效果评价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 模式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力保障。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 评价过程中,各方主体单向联系,不能共享信息,不仅影响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 实效性的评价,而且为部分人虚报信息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开发一个参与各方 主体能够共享的网络平台,显得尤为必要。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评价指标体系 为核心,参与各方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过程中各负其责,则可以客观、公正地 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而且评价方能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被评价方对 评价结果不满的可以申诉,具体模式见图1。
(一)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类似于目前多数省份使用的大学生就业网 络系统,该系统由省级党团机关的职能部门创建并负责维护。各高校校级党团组 织的职能部门、实践基地、相关媒体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置链接,相关工作人员可 通过输入分配的密码进入系统,各高校二级院系的党团工作人员、社会实践指导 老师、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输入密码进入系统。
(二)对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予以评价 高等院校的相关责任人事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上公布实践 者个体或团队评价指标体系,并通知拟参加实践的大学生上网浏览,以便在社会实践中按指标体系的导向行事。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个体或团队在社会实践结 束后,按照指标体系的标准通过网络平台填写个人自评材料。填写自评材料的界 面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包括实践者个人或团队基本情况介绍,实践单位联系人 和联系方式,实践报告等几个模块,其中实践报告要精心设计几个栏目,如实践 时间、内容、主要成果、心得体会等,可以借鉴课题申报表的形式,以便于评价。
接纳大学生的实践基地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对照评价指标,通过网络 平台给予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相应的评价并及时保存数据,同时,还负责审核学生 提交的自评材料,发现弄虚作假等不实行为的,要在评价中予以指出。高校派出 的实践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也负有考评的责任,审核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 性,并通过网络平台给予相应的评价。最后,学校党团组织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 综合上述三方评价,确定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的实践等次,并及时予以公布,受理 学生的申訴,对申诉要认真对待,给申诉学生一个能使其信服的答复。
(三)对高等院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进行评价 省级党团机关的职能部门事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上公布实 践组织者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者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 依据指标体系,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填写自评材料,及时保存数据。为 了便于评审,填写自评材料的界面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可依据指标体系划分成 指导思想、保障体系、实践的组织实施情况、实践效果等数个栏目。实践基地和 有关新闻媒体根据指标体系,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的相应界面填写对高校 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同时审核实践组织者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 并及时保存数据。省级党团组织或教育主管单位的职能部门综合高校自评、实践 基地评价以及媒体评价,评定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绩效的等次。考评结束后, 应及时反馈结果,实践组织者对评价结果不满的,可以提起申诉。在最终确定考 评结果前,还需在考评组织者官方网站、新闻媒体上对考评情况进行公示,接受 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考评的公正性。
作者: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