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人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摘要]新形势下,加快推进高等教育转型、尤其是以 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为目标的转型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高 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供应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关键词]大众化;人才供求;高等教育;转型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快速进入高等 教育大众化阶段,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供应层次和数量。但 与此共存的是,高等教育人才供应过剩和短缺同时存在,导 致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找不到实用型的人才。导致这种 状况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高等学校的转型与招生数量、用人 需求不相适应,较为滞后,学术型、研究型、精英式的培养 模式仍然占比较大。因此,加快高校转型进程,紧密结合人 才供求态势改进人才培养目标、思路、模式和管理,使之与 高等教育大众化相匹配,已是迫在眉睫的现实之需。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供求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学 术型人才,其职责多是围绕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需要,从 事“形而上”的理论研究和知识创新,如专业研究机构人员、 企业科研人员等。二是应用型人才,其职责是运用自己所掌 握的学科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事务,如律师、教师、工程师 等。三是技能型人才,其职责是利用所掌握的技能操作高精 尖类型的设备或事务。从需求结构来看,这三类人才应该是 金字塔型,即需求量最大的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术型人才需求量最小。然而,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模式与需求 结构不一致,仍然未能从精英化培养的模式中走出来,培养 人才结构偏重于理论化、学术化,形成了供应结构的倒金字 塔形,与需求结构相悖。从高校构成来看,也应与需求结构 相适应,要求学术型高校与职业技术型学校也要呈金字塔型, 但从现实来看,恰恰相反,我国学术型高校与职业技术型高 校呈现为倒金字塔型。我国高校长期遵循的学术导向,使人 才类型和层次与需求产生了较大矛盾,人才结构严重不合理。
具体再现在学术研究型人才供大于求,而应用型、技能型人 才短缺严重。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制约了社会各项事 业的发展,一方面反过来限制了高校自身的科学发展。
二、高等教育转型面临的困境 (一)管理体制问题 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体制催生的 动力。这种动力体现于管理者对学校的政策引导规范、资源 配置体制、评价评估方式等,这些因素决定性地影响了被管 理者的战略选择、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 态势下,要求高校培养人才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不同类型、 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高等学校应在这一目标下,合 理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在这一方向上提升水平、办出特色。
当然,实现这些转变,关键动力来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所赋 予的活力和动力。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此是明 显不利的。一是管理模式单一。对高校的管理评价标准不能体现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方向,也就是说,没有在差异化 办学、转变办学模式上赋予高校有效动力。二是缺乏平等自 由的环境。目前的管理仍然有精英化倾向,少数重点高等学 校被重视多,获得的资源也较为丰富,应用型高校不能平等 获得资源。在这种语境下,许多一般高校向精英化方向努力 愿望强烈,期望获得身份认同感,少数精英学校的办学模式 被学习、复制,进一步导致办学思路和模式趋形势加剧。
(二)统筹发展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和高职学校都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其 职能任务相通,但在管理体制上,高职学校归职业教育部门 管理,地方本科高校则纳入普通高校,在教育部也分属不同 部门管理。在高职学校开展工作中,还有劳动人事部门管理 资格认证等工作。这种机制使高校管理呈现条块化分割状态, 不利于统筹发展与激发活力。目前我国高校管理高度集中统 一,考核评估指标体现差异性不强,在此背景下,许多应用 型高校往往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高职院校向普通高校看齐, 地方本科高校向重点大学看齐,把“做大做强”作为发展的 主要目标。这种好高骛远的做法导致办学目标单一,办学模 式、课程设置、专业设立简单重复,照搬照套,缺乏创新, 在此基础上培养的学生缺乏个性、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专 业类型没有特点,与社会需求脱节,也使高校发展陷入低水 平竞争的怪圈。
(三)办学模式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态势下,市场对人才的选择更加细 化,对高校办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不同类型的人 才,需建立不同的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院校分工体系。学 校需要综合衡量自身特点、优势和传统,在此基础上明确人 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根据目标调整办学思路,并整合各类资 源为此目标服务。这是高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重 要途径,也是学校确立定位、突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重 要现实选择。但是,目前高校办学模式管理在总体上还较为 粗放,对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认识不清楚,方向不明确,动力 不够强劲,尤其是许多高校刚刚新建或整合,他们战略目标 的选择一般放在形式上的提升上,如有的专科院校把升入本 科院校作为奋斗目标,有的本科院校努力加入重点院校。在 这种指导思想下,许多高院在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上一味模 仿“偶像”,致使办学趋同化严重。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的 趋同化,势必造成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进 而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在类型、专业上的重叠,致使结构性矛 盾的出现。
三、基于人才供求新态势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思路 解决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需在三个方面实现转变,即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高校办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才培养 类型的转变。通过三个转变,建立起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人 才培养体系。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有利于创造开放、 自由的环境,赋予高校来自“市场”的压力和转型的动力;高校办学模式的转变,有利于抓好自身定位,在人才培养体 系中充当最合适的角色;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变,有利于将人 才培养类型紧紧与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形成以需定供的联 动机制,最终达到供与需的相对平衡。
(一)改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改变高考教育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打破壁 垒,实现资格认证、高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和研究 生教育管理的一体化,在各办学主体间进行统筹规划、统筹 指导、统筹评价,统一、平等、合理地配置和整合资源,对 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建立人才培养树状结 构分工体系,在各层次高校中合理划定职责功能,各高校根 据自身特定明确发展定位,找到体系中合适的位置,使人才 培养的类型、规格都确定目标和职责,使各高校的发展都在 既定职责轨道上发展,避免发展趋同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类 型趋同化。同时,对体系中各分支体系采取差异化评价方式, 针对每一分支体系探索建立适宜的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 各高校都有了自身的战略定位,有助于明确自身办学目标和 人才培养类型,从而进一步确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 形成自己的模式特点,培养特定型人才,并在发展过程中不 断坚定特色化办学的发展战略。
(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营造自由的空间 目前高校办学层次分布较为丰富,但各层次之间各自为 政,壁垒森严,互通不畅,应用型人才流动空间狭窄。对此,应创造条件打破条条框框,为人才上升、流动和选择提供更 大的空间。其现实渠道为:一是各层次高校之间通过互认证 书、互通学分等方式,实现应用型高等教育学校与普通高校 之间的互通。二是达到条件的高职学校,允许开展本科或研 究生层次的应用型教育。三是进一步畅通渠道,吸纳更多的 优秀中等职业学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四是拓展优秀高 职学生进一步上升空间,适度拓宽其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渠 道。在目前高等教育专业学习中,学生只有在入学前拥有选 择自由,而进入大学后基本上是失去了专业转换和调整的机 会,这种体制束缚了应用型人才成长空间。当前有些高校也 对此也进行了探索,如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学科结构、开展 专业群招生等。但这些措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以加强高等 教育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快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还需深化教 育改革,进一步突破专业限制,实行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相 结合,或设置拓展专业,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互通,开放各 学科课程,在综合学分的基础上,推行证书学分互换等制度, 允许和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在学分制度上允许职业技能证 书和实践实训抵充学分,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为 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营造宽松的环境。
(三)深化校企合作 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校教育与产业相 结合,开展合作办学、产学研结合是增强培养效率的有效途 径。但当前企业缺乏积极性,虽然不少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便有的只停留于形式,实质性合作的内容较少,有些实训基 础也缺乏符合实际的运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 说,高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动力都明显不足。针对这些问 题,要从政策层面加以改进,一方面加大优惠政策的供应力 度,一方面将既有政策在操作层面加以细化,使其能够真正 落地,推动企业与高校开展实质性的合作。高校和企业也要 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 结合双方及学生成才之需,将合作推向深入。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人才供求格 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供 应量的变化大于结构性的变化,这与社会需求形成了倒挂。
解决这一问题,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高等教育和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办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进一 步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与人才供求相适匹的体制机 制,营造平等、开放、自由的空间,充分调动高等教育办学 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在高等教育人才供应端和需求端建立 稳定而紧密的联系,健全合作机制,形成培养社会适用人才 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杨东铭.壁垒突破与协同创新:应用型高等教育转 型升级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5(6):44-46. [2]赵义华.人才供求悖论与高等教育体系创新[J].高等理科教育,2012(2):52-56. [3]张海水,崔海丽,胡瑞文.从人才供求视角谈高 等教育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 -4. [4]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 2013(4):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