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儿童数学打造动感课堂
找寻儿童数学打造动感课堂 平时深入课堂听课,笔者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还 不同程度存在着赶时髦、走形式、急功近利的现象,主要表 现在以下方面:问题一:目标膨胀,一节课承载的任务太多 教学目标膨胀是当前许多公开课的通病。产生这一现象 的原因,一是许多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善于抓大放小, 而是机械地套用、罗列三维目标,过于细化,结果造成教学 目标交叉重叠;
二是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看点,在习题与 例题上耗时过多,人为地添加许多非数学的目标。课堂上常 常出现生硬的爱国主义教育、牵强的爱心教育、形式化的环 保教育,等等。
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 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 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 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 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 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学生 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学生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
问题三: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情境创设能突出学生的参与,联系生活实际,但是把握 不好,过了头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淹没他们的数学思考。
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 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浪费了时间,降低了学习效 率。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 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 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 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 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不能把 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也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 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 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问题四: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 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一 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 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认为,讲了就 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 一味迁怒于“讲”,好像不与之“划清界限”就“不革命”似的,教学理念就不先进似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通 过各种具体教学方式表现出来。无论哪种教学方式,只要取 得了效果,实现了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 用。
问题五:教学只求表面热闹 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北师 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 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 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 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热 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 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 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问题六: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 现在的观摩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 就是理念不先进。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 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 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
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 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果适得其反, 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教师讲课,忽 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
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 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
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板书,一节课下来, 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
有 的教师因计算机操作不熟练,课上到中途而无法进行,只好 在旁边配个“助教”;
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 得讲课教师手足无措,致使课件只能成为一种点缀,甚至成 为累赘。
以上事实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 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
屏幕不能代 替必要的板书;
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 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 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七:教师不知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 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 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 者。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教师的任 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 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侯,教师不是等待, 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 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 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问题八:对教材的理解出现偏差 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在得出两种计算方 法后,用了将近3分钟,非要引导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等 到学生做练习时,又硬性规定必须用“凑十法”。理由是数 数的方法教材上出现了,而“凑十法”计算起来最简便。
之所以出现上面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是以为教材提倡 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二是 将算法多样化等同于一题多解,这说明教师对《标准》的理 念尚未真正理解。
问题九:过度追求文化渗透,偏离教学重点 笔者在北京听过6位教师上《圆的周长》一课,其中有 一位教师上了60多分钟,光介绍数学文化整整用了20分钟。
这样的课堂值得我们反思,教师们千万不能为了刻意追去数 学文化而“走火入魔”。
问题十:一味沉溺于对学生的表扬、鼓励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无论 学生表现如何,都一味给予表扬。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你表 扬、我鼓励之风盛行。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 取滞后评价的办法,于是出现了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
有的教师提出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 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笼统评价, 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甚至出现认识偏差。策略二十四渐行渐悟,幸福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绝不仅仅是方法的更“新”换“代”, 而应是教师“整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很难 像知识、技能那样传授,它更多地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 断感悟和反思,不断摸索和积淀。
1.把别人的智慧借过来 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向最棒的人学,站在高人的肩膀上 我们才能走得更快,才能走得更远。
读书是教育者的根。根不朽,教育的干就茁壮,教育的 枝叶就繁茂。笔者的读书感受是,有些书需要读后进行深入 思考,书并不在读多少,重要的是看读书人思考的深度和“力 透纸背”的感受力。
工作之余看上几页书,每天收获一点,每天就能进步一 点,时间长了教师的底气就足了,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发生变 化,对数学教育的理解就会更加有深度。
2.把看懂的东西做出来 对多数教师而言,当教师是一辈子的事。一辈子干一件 事,需要绝对的耐心和勇气。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就能促进 课堂教学的变革,而教师本人,也一定能够获得工作的乐趣, 找到成功的感觉。
2012年笔者教五年级一个班的数学,就把自己多来年始 终关注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在班上实 行“对话——比较——研讨”式动感课堂,甚至连班上的学生上课,也采用的是笔者的这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 “边教学、边研究、边改进”的研究方式非常适合一线教师, 而且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也非常具有生命力和移植力。
3.把困惑的问题摆出来 教师的成长在课堂,但制约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往往是 课堂教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版)》颁布后,最突出的变化是:由“双基”到“四基”, 由“两能”到“四能”,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那么相应的 问题就出来了,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帮助学生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如何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以10 个核心概念为抓手搞好数学教学?如何借助几何直观帮助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在课程改革再出发之后,教 师们要重点思考的热点问题。
4.把研究的成果写出来 一位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 少年书。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教学中研究,在 研究中教学,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通过研究不断提升 教学的品质、水平、境界,这是教师教学应有的追求。每天 进步一点点,是成功的开始;
每天创新一点点,是领先的开 始。教师在研究一段时间后,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和体会,这 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
5.把成功的经验传出去 把自己的经验传出来有很多种渠道:一是学校内搞“教学沙龙”活动,教师可以介绍自己的经验;
二是走出学校, 到兄弟学校开展教学交流,两校之间开展“手拉手”活动, 彼此分享改革成果;
三是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把自己的经验 通过汇编材料或大会发言传出去,让更多的教师从中受到启 发;
四是向报刊杂志投稿,通过这些教育教学刊物把自己的 观点传出去。
笔者认为,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八大核心竞争力:有正气、 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 气。而要具备这八大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相应 地关注八个方面:德性品格、理想信念、胆识魄力、人格节 操、知识积累、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气质情怀。作为具有 社会担当和职业良心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在自己的课 堂教学中关注这些方面。也希望笔者的24个策略能够让教师 们爱上数学教学,爱上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