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理念下政府审计效能解析
新公共管理理念下政府审计效能解析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成立30年以来,在经济领域发挥了重 要的监督作用,成为维护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屏障。随着经 济的快速发展,审计的效率与职能发挥的程度如何?一直是 理论界探讨的热点及难点问题。文章以政府审计效能为研究 对象,依托新公共管理理论,阐述了政府审计效能的涵义、 内容及其与行政效能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此理念重点界定了 政府审计职能的新内涵。摘 要:
新公共管理理论;
行政效能;
政府审计效能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政府审计监督制度自1982年恢复以来,经历近30年 的发展,其工作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逐渐扩大,工作水平逐 渐提高,并逐渐完成了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变, 更有效地履行了政府审计的监督职责,为中央政府部门各项 财政预算的执行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在看到政府审计工作业 绩的同时,同样应认清其不足之处。审计队伍在扩大、工作 水准在提高、审计准则日趋完善,为何审计问题仍旧屡审屡 犯?始于2003年的“审计风暴”,为何会受到社会公众迫切 的关注?审计职能到底发挥到了何种程度?这些问题一直 值得人们反思。如何解决这些疑问?关键点就在于运用新的 视角来提高对审计的认知,深化对审计职能的理解,通过强 化审计职能来解决审计问题屡审屡犯等痼疾。鉴于此,本文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新定位政府审计的功效与职能,力 争通过全新的角度解析政府审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高政 府审计效能。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审计效能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效能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经济学理性角度出发,要求对经济学 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加以 运用,以追求“3E”(economy经济性、efficiency效率性、 effectiveness效果性)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目标。自20世 纪70年代被引入改革政治体制以来,作为一种所谓“重塑政 府”或“再造公共部门”运动,已迅速席卷全世界,并逐渐 发展成为大多数国家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的主流方式。在新公 共管理理念下,政治改革必然涉及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能的 重新划分。每一个国家都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权 力,如果说立法权的价值是民主与科学,司法权的价值是公 正,那么行政权的价值就是公平与效率。因此,从新公共管 理理论出发,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目的就是要彰显行政权价值, 即公平与效率,以实现国家的行政职能;
为实现行政权价值, “3E”就成为政府改革过程中所要考虑到的基本目标。因此, 我们将“3E”与职能的综合内涵称为“效能”,即效能是衡 量工作的尺度,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是衡量“效”的内 容或者依据,“3E”的综合水准体现的正是“效”,而职能 的履行程度衡量是“能”。(二)行政效能与政府审计效能 政府效能亦称“行政效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 人员为实现行政目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发挥功能的程度 及其产生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体现。政府效能要彰显政 府职能的发挥程度,并且以效率、效益、效果三维视角作为 衡量其程度的指标;
政府效能是行政建设的关键问题,需要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机关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绩效考评与其 他评估的关系,解决好办事效率和程序的统一问题。
三、新公共管理理念下政府审计效能内涵解析 (一)政府审计效能的“效” 1.审计效率与经济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审计 机关应当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这是首次在法律层面,对审 计工作效率作出明确规定。该条款对政府审计机关认真履行 审计职责,不断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 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
从时间角度来讲,审计效率是指为完成某单项或某期间 的审计工作任务,审计组所耗费的有效工作时间;
从成本角 度来讲,审计效率是指为完成某单项或某期间的审计工作任 务,审计组所耗费的资金成本数额;
从过程角度来讲,审计 效率是指为完成某单项或某期间的审计工作任务,审计组所 执行的有效审计程序。时间、成本、过程三个概念视角下的 审计效率内涵,三者之间有一点共性即追求“合理有效地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程度”,无论是对一般亦或重要的审计活 动而言,都需要注重效率性。因此,审计效率,在本质上是 个相对概念,是针对审计工作时所体现出的效率的衡量。鉴 于不同审计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及相同审计工作任务在执行 时间、地域上的差异性,审计效率的衡量应区别考虑被审计 单位的特性、审计业务的性质以及审计时机,选择相对比较, 而不是绝对比较,因此,审计效率的高低以最低值作为评价 指标,不可能有最高的审计效率作为统一标准,审计效率的 高低应引入“效率区间”的概念,就是说在此区间内审计工 作体现的效率水准皆应得到认可。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构建政府审计效率衡量区间指标体系,并逐步评价、改 进以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需要。
2.审计效果 审计效果是对审计结果或审计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衡 量。
按照供给需求理论,衡量审计效果可以通过“审计工作 是否已经满足各利益主体(主要是政府、纳税主体、投资者) 的需要”来评价;
按照受托责任理论,衡量审计效果就是“评 价政府审计机关是否已经妥善完成公共受托责任”;
按照经 济监督理论,衡量审计效果就是“评价其是否已达到维护财 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目 标”。按照免疫系统理论,政府审计是国家的免疫系统,发 挥着预防、预警、揭示、抵御和建设性功能,功能的履行程度,即是对政府审计效果的衡量。
(二)政府审计效能的“能” 审计效能的“能”是指职能、功能,是审计本身固有的、 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体现审计本质属性的内在功能。
1.经济职能 在学术界,关于审计职能的研究成果中,存在着单一职 能论与多职能论的观点,而在审计职能的演化研究中,存在 审计职能一成不变与逐步变化的观点。尽管,对于审计发挥 何种单一或多重职能看法不同,但是对于审计具有经济职能 本身并没有疑义,而且,多数学者认为政府审计主要体现经 济监督职能、社会审计主要体现经济鉴证职能、内部审计体 现经济评价职能,三者共同构建成审计体系,既相互联系, 又各自独立、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地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
国家审计,在宏观方面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防范经济全球化 带来的不良影响与危机转嫁,最终从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免疫 力方面,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发展;
在微观方面,它又关系到 政府体制的稳健运作与对公司的治理,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 用。
2.政治职能 从政治学视角来看,政府审计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是 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其作为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政治 工具,以政治立场与视角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它的产生与 发展是与国家职能相适应的一种权利,而审计监督之所以属于政治范畴,关键就是审计监督本身及其所反映的种种问题 实质就是“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我国于1982年,在宪法中明确实行审计监督制度,这一 点无疑使审计工作具有宪法实践性质,将审计的地位给予法 的肯定。从宪法和法律的视角来看,审计是一种专门制约与 监督权力的权力,比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充 分发挥监察、审计部门的作用,将其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 督”;
党的十六大指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要发 挥司法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从受托责任 角度看,审计是对政府公共部门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独 立检查权。在现代国家中,政府公共部门受托管理和运用国 家或公共资源,其管理和运用公共资源的真实性、合法性和 有效性需要通过独立的审计监督给予检查和证明。
综上所述,审计的政治职能包含三方面,即政治制约、 政治监督、政治检查,而结合政治学思考审计问题,树立正 确的审计政治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审计问 题与现象的能力和方法,可以对审计监督本质及审计职能有 个清晰、全面的认知。
3.法治职能 政府审计是依法审计,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家审计是 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为审计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提 供了法律保障。审计要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使国家的法 律法规特别是财经领域的法规得以贯彻落实,在维护和促进法制建设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要以法律法规作为审计工 作的标准和依据。审计就是要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违 法必究,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发展。
依据审计法,审计机关代表政府每年要向人大常委会报 告审计工作;
审计结果要向社会公告。这实际上已经不是一 般意义上的行政监督,而是体现人大意志和纳税人意志的法 治活动。从国家审计的本质来说,监督只是手段,推进民主 法治建设才是目的。审计工作的开展是以《宪法》为根本依 据,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内容,以审计准则等 规章为执业标准的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中国审计工作基本步 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履行法治职能。
综合而论,政府审计具备三效与三能,三效是审计工作 层面,三能是审计职能层面,审计工作的三效水准促进审计 职能的践行,而审计职能的定位规划审计工作的目标领域;
政府审计通过执行经济监督履行政治监督职能,政治职能的 履行促进法治职能的发挥,政治与法治职能是构建执行经济 职能的前提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杨肃昌,肖泽忠.中国国家审计体制问题实证调 查与理论辨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 陶忠美.加强审计管理 提升审计效能[J].现代金融,2007(10). [4] 秦荣生.对我国国家审计发展战略的思考[J]. 审计研究,2008(3). [5] 吴联生,刘慧龙.中国审计实证研究:1999—2007 [J].审计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