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成长与长大的思辨

问题导学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

问题导学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 【摘 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 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杰出人才 培养问题的思考。从能力特征上推理,所谓杰出型人才必须 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的前提是培养思维意识和思 维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经就此提出:“求学 问,需学问;
只学答,非学问。”一语揭示了“学有所思, 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教、学方式的深刻内涵。课堂教学中 如能把学生的学、思、疑、问激发、结合起来,形成“问题 导学”教学模式,就会给课堂教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从而提升课堂教 学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一)“钱学森之问” (1)“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统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各省市诞生了 3600多位高考状元,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位状元被发现已成长为卓越型杰出人才。

(二)杰出人才能力特征 从能力特征上推理,所谓杰出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创新的前提是培养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要培 养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其前提则是培养问题意识和发现、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 将“双能”发展为“四能”突出强调了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涉及的是已知,而发现、提出 问题涉及的是未知。因此,发现与提出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 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同时《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总体 目标中原来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更加凸显了 对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名词解释 (一)课堂教学的划分 从教学内涵上看,课堂教学应从“教”的课堂逐步走向“学”的课堂。从低级到高级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知识 讲授课堂——教师导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自我导 学课堂。

(二)什么是“问题导学型”课堂 “问题导学型”课堂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发现问 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来。学生是以问题为主线的自主 学习或发现生成问题基础上与教师合作探究的学习课堂。其 教学本质应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学会终身学习和持续发 展。

三、“问题导学”课堂模式 (一)呼唤自主,思维在“问题导学”中开展 根据课本知识、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将课堂教学的内 容转化成“问题串”。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清晰明了, 而且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呈现与目标达成更加一致,为提高课 堂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提供了保证。

案例一:《圆的认识》上课伊始,教师通过给出的基本平面图形,如长(正) 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在学生的分类中分离出圆。

然后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饱满、圆润,引发学生对圆 的探究的内在驱动力。而后又听取学生对圆的浅层认识。进 而教师提出“你还想知道关于圆的哪些知识”,请同学们结 合自己所知所想进行自主研究,也可以借助“研究提示”进 行研究。

由此开始了以问题为纽带的“问题导学”式课堂。学生 独立思考、又或小范围交流、合作,使课堂沉浸在浓郁的研 究氛围里,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补充,真正形成了学 习共同体。

(二)抛砖引玉,“问题导学”在思维中发展 《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双能”发展为“四能”突出 强调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涉及的 是已知,而发现、提出问题涉及的是未知。因此,发现与提 出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课堂教学的 过程应以问题为纽带,确立双边关系。师生共同围绕“问题” 展开双边活动

案例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对企业、乡村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逐 年提高的有关百分数统计数据。使学生感到在生产和生活中 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在学习中, 学生就能根据实际事例争先质疑问难,纷纷提出:“统计资 料数据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百分数的分 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可以比100大?百分数的分子、分母 可以约分吗?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 区别?百分数为什么都不带单位名称?”等问题。课堂呈现 出以学生发现生成问题基础上与教师合作探究的学习场面。

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 在自己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 力。

(三)凸显个性,“问题导学”在多样化中拓展 教学中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 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一味模仿,因循守旧,就不 可能有什么创新。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凡事 都要问个为什么”的心理趋向。积极推进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创新意识。

案例三:《圆的面积》 圆面积的推导,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 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我们在 上课时,注意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有位同学就 提出:“能不能利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推导圆的 面积公式呢?”这一提问,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放开了,也 很快找到答案:把圆平均分成16块,每4块拼一个三角形, 可拼成4个这样的三角形,再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有的提出 了“能不能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再利用梯形的面积计 算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拓展思维空间的教 学,学生不仅学会“质疑”,而且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

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自主探究发现,形成创新思 维意识及思维能力。

(四)欲擒故纵,“问题导学”在发散中深化 在教学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而思维却应是发散的, 操作是自由的,而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应该是积极主动 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不断地得到深化。案例四:《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师在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请同学们分别用长方形、 正方形、圆等表示出二分之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 折法不同都可以表示1/2呢?”,进而引导学生抓住本质(把 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 之一),进行适度抽象概括使学生深刻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抽 象思维能力。而后在学习了三分之一,直至八分之一之后。

教师又请同学们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表示出自己喜 欢的几分之一。学生兴趣盎然地做完了操作。这时教师提 出:“不同的图形可以表示出相同的分数。相同的图形,能 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学生根据刚才获得的抽象经验,抓 住分数的本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 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一思维过程给学生留有最大的 参与空间,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学习的“数学化”。

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 程。因此,指向问题解决的课堂即“问题导学”型课堂的教 学目标定位,表象是直接的问题解决,更深层次的是思维品 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我们的课堂转化成“问—学 —问”的课堂。培养学生将书本上的一个个句号,深化成一 个个问号,使学生带着问号来学,又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去思考。知识、能力、思维及个性品质等方面获得具体的进步 和发展的课堂,才是孩子期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