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性别教育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性别教育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性别教育的意义 一、性别教育提出的背景 性别是男女的生理特征及社会角色特征的总和。性别教 育就是因性施教,从而实现性别的“双性化”,即“个体以 天赋的生理性别和角色特征为基础,同时吸收和表现出相异 性别的优势特征”。[1]研究表明,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 最适宜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学前教育界性别角色的“双 性化”既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与性别统一性”的需求, 亦是为学前儿童提供最人性化的性别教育的需要,具有双重 意义。

二、高校幼师专业性别教育缺失的现状 (一)高校性别教育的缺失 男女同校的教育,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角色特征不明显 的中性化女性和事业心强的强势女性,这使“男人是主导, 女人依附男人”这一传统性别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究其原因,第一,以男性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没有改变,女性 过多的习得了这种模式,并以此来与男性抗争;
第二,学校 性别教育的缺失,使人们的性别角色定位模糊,不知该如何 具备双性化的现代性别意识。对此笔者认为,高校作为集“教 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社会机构,它有责任和义 务实施性别教育来弥补“男女同校”带来的不足,实践自身 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性别平衡环境的缺失“男女性别组成平衡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角色 期待,形成符合社会主流角色的性别角色认知。”[2]而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女天下”,而男生却凤毛麟角,这种性 别不平衡的状态是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男女学生社会性别 角色形成的,如果高校再缺乏性别教育导向,将会影响他们 形成鲜明的性别角色意识,出现性别中性化。

(三)女性意识和男性专业认同感的缺失 1.女性意识缺失 “女性意识”是指相对于男性意识的一种性别观念,指 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自我解放的认识与追求。学前教育 专业虽然以女子教育为主,但与中华女子学院和韩国梨花女 子大学的情况还有所不同。后两者更具备女性意识,“培养 出来的女学生与男女同校的女学生相比,更有敢作敢为,不 服输的精神,这与她们所受的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直接关 系”[3]。而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 有较多的女性思维(反复叮嘱)、女性用语(如‘烦死人了’ ‘真讨厌’)、女性的举止神态及女性腔调(如夸张的模范 幼儿神态、举止和表情等)”[4]可以说学前教育专业所 实施的“女性化教育”只是在强化传统文化中女性性别角色, 缺乏提高女性意识的实际内容。

2.男性专业认同感不足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男性遭遇着“专业与性别的统一性不 高”的困惑。“哄孩子是女人的事,男人不应该插手”这种世俗的眼光是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流失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呼 伦贝尔学院1999-2004年(春、秋)共七届学生的 51名男生中,竟没有一人是自愿选择该专业的,至今仍留 在学前教育行业的也只有3人。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实 施专业认同教育,是留住他们的重要措施。

三、学前教育专业开设性别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女性意识 前文提到,实施的“女性化教育”的实质只是在强化传 统文化中女性性别角色,缺乏提高女性意识的实际内容。因 此,笔者认为,性别环境和“女性化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 女生女性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开设女性课程,有意识 渗透“性别平等理念”,是女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女性 意识的重要措施。女子大学的实践证明,《女性学》、《女 性生理学》、《女性心理学》、《女性形体学》、《女性礼 仪学》等等课程的开设,必定深化女性的角色认同,使她们 践行符合自身的行为模式;
而性别角色定位之后,还有助于 其了解自身性别的缺陷,即“女性的成功恐惧症”[5], 从而自纠性别意识偏差,增强“男性度”。目前该专业女性 教师的“男性度”是弥补男教师急缺的有效方法,并且“扬 长补短也是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出路”[6] (二)有利于留住男幼儿教师 为了从观念上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性别与专业之间 的错位问题,呼伦贝尔学院率先提出了侧重于男生“性别与专业的统一性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方案》,主 要从就业前景、专业定位、性别优势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从专业背景中分析其性别的就业前景 在日本和美国男女幼师的比例已有了法律规定。目前日 本幼儿男性教师的比率约占7%,每个幼儿园必须有1/4 男教师;
美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约占10%,每个幼儿班至少 有一名男教师。入世后,外籍男教师进军我国的幼教界,深 受家长和幼儿的欢迎;
越来越多的国内男性幼师也逐渐意识 到了这是个良好的就业形式。呼伦贝尔学院幼师专业200 5-2006两级共8个男生中就有4人先后与市幼儿园 和区幼儿园签约,加入幼教就业行业。这与1999-20 04级相比,无论是在就业率上还是思想观念上都是个很大 的跨越。

2.从专业定位中消除性别顾虑 (三)有利于优化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质量 学前心理学研究表明,4-6岁幼儿只有60%能达到 性别认定,而80%的幼儿性别角色和性别意向没有完全形 成,而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恰是儿童健康人格的标志。可见 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性别教育即是为了大学专业教育,也是 为了对学前儿童施行性别教育。

1.帮助学前儿童认识自身的生理性别 抓住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关键期(4-5岁),教学前 儿童认识男女身体器官的不同,告知自己的身体不能让人随便触摸,让男孩和女孩分开去厕所,这就是最初的性别差异 教育。特别指出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 性别教育时态度要自然,不要让他们感到异样和神秘。

2.用师释文化渗透性别平等理念 传统性别文化已经根深蒂固,我们要通过“师释文化” 来挑战它对男女学前儿童的精神束缚,建立起平衡的多元的 男女性别形象。具体表现在:“第一,尽量让教材反映出来 的性别,特别是女性的职业要多元化,而非某一性别职业单 一化和固定化,比如母亲也能当警察、科学家等;
第二,教 材中反应出来的角色的精神品质丰富化,如父亲也常做家务, 细心照顾幼儿,母亲也经常看报,关心国家大事,遇事镇定 等等”[9];
第三,鼓励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大胆 角色换位,如男女幼儿角色换位或玩“今天我来做爸爸或妈 妈”的游戏,承担相异一方所承担的责任,从而学会体验他 人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

有人说素质教育施行最好的地方在幼儿园和大学,笔者 认为那里也应该是开展性别教育效果最好的地方。在学前教 育专业施行性别教育,不是为了推翻一种单一的性别理念去 建立另一种单一的性别理念,而是要实现性别类型的双性化。

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加强自身的性别意识的同时,具有性 别筛选的职业能力,因性施教,并通过“师释文化”把“性 别平等理念”直接渗透到学前儿童思想观念里,从教育的 根部矫正性别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