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鉴赏(共4篇)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鉴赏(共4篇) 第1篇: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 1引言 中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很快,取得了很 大成就。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竞争也日益加剧,人际矛盾冲突也呈现出新的表 现形式。如何面向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心理 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日益成为时代的使命。积极心理健康 教育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传统“诊治式”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面向少数 问题学生之不足,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 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华,将研究和教育重心确立为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 牢牢把握弘扬“浩然正气”的大方向,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 全程跟踪的途径,重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为幸福人生奠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重视人自身的积极因 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 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激 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每个人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保持生命生活最 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 散发春天活力的心灵。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形成 2.1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 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 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 统文化。2.2借鉴西方“积极”思想精华 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理念起到直接催生作用的主要来自西方上 世纪中期以来的“积极”思潮。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整合借鉴西方“积 极主动”心理学思想、“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和“积极 教育”等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积极主动(Pro—active)”这个词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 兰克在二战后正式提出并向大众推介的。弗兰克指出,积极主动的思维准则,正 是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都应具有的人生态度。积极主动的人对自己总是有一份责 任感,认为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可以主导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对生活充 满控制感,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总是为习得性无助感占据心灵。(2)“积极心理健康” 概念最早由玛丽·贾赫德(MarieJa-hoda)1958年在其著作《当代积极心理健康观》 一书中提出的。积极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促进持续发展的人格特征或被视为人格 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3)积极心理治疗拓展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实践领域, 丰富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可以认为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临床领域的最早萌 芽。积极心理治疗是由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1969年以后逐渐形成的心理治疗思 想。与从疾病出发、把患者看成是疾病载体的传统的心理治疗有所不同,积极心 理治疗从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 中的重要性。(4)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马丁·赛里 格曼(MartinE.P.Seiig.man)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 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内的一大任务时,才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积极心 理学针对传统病理心理学取向的不足,强调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或社会所存在的 各种问题,同时还要研究人的各种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5)积极教育 (PositiveEducation)是20世纪末美国发起的蔓延西方的一场教育运动。积极教育就 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 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
2.3综合创新,与时俱进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吸取西方教育和 心理学积极营养的基础上,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创立而成的一种以发展和预 防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西方积极心理学的简单移植,也不是传统文化的机械翻新,而 是综合创新的结果,并且坚持与时俱进。从1991年孟万金教授发表“儿童学习障碍的诱因与诊治”一文开启了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求索之路,到2011年《中国教育报》(5月3日)发表“办一所幸福 的学校——访中央教科所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一文整整20年 了!20年来,从最初关注学习问题人手到奠基幸福人生终极目标的确立,从关注 学生与学校发展到关注社会和谐与国家幸福,从面向全体的心理潜能开发到地震 等社会重大危机的干预,……敢于承担,与时俱进,见证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 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与人民同呼吸、与社会共进步、与国家共命运的 光辉历程。
2007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9期)发表“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 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
2008年,孟万金出版《积 极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并在《教育研究》发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3.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研究和 教育重心是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坚持“弘扬浩然正气”的大方向。马斯洛曾 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 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只对畸形的、发 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相对立,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 育方向的矫正。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奠基幸福人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 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 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 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 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 和二级目标,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性 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目标,建议通过转介专业门诊治疗实现三级 目标。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3.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人人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积 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开发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健 康教育认同补救性功能,更强调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致力于使人具有积极的理 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 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对学校来说,尤其强化教师爱教、会教、教会, 学生爱学、会学、学会。
3.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内容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主要关注少数问题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并 不回避问题,但更强调面向全体。人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 象。
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在借鉴Seligman 等提出的“24项人格力量”以及美国四大主流咨询心理学杂志论及的积极心理品 质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测评和分析,我们最终确立了6大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 其中,中小学生15项,大学生20项,教师2l项。
3.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尊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 强调:激扬生命、播撒阳光雨露;
分享欢乐、传播幸福;
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 疫力;
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
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
预防和发 展为主,修复为辅;
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团体训练为主兼顾个别咨询;
情景 体验、活动参与兼顾认知传授。
3.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全程 跟踪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 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 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 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一切启迪智慧、催人上进、陶冶心灵、 化解痛苦、给人幸福的举措都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3.6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评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主要体现为通过发展化解问题,重点包括如 下几个方面:(1)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详见图1、图2、图3)。(2)积极情绪的体验, 如: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沉浸体验、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3)心 理免疫力的提升,如:信念、希望、适应力、警觉力、耐挫力、抵抗力、修复力、 缓解力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发展性、形成性评价,以评促建,不断监控、 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不断反馈和强化,不断进步。
3.7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3.7.1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指明了新航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旗帜鲜明地提出: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化解 心理痛苦≠创造分享幸福。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提高幸福指数”摆在了“克服 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面向全体,通过发展来预防和化解问题,充分体 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新灵魂。
3.7.2将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了新高度、新深度和新广度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兼容并蓄古今中外思想精华,既彰显民族特色,又 紧跟世界前沿。既弥补了传统的“病理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又将积极心理品 质培养确立为新的增长点,实现了预防、发展与发现、干预的有机统一。体现了 更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3.7.3为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支点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开发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心态, 奠基幸福人生”,与学校“教书育人”使命有机统一,强化了与学校教学主旋律的 同步同归,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两分离的被动局面,为 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新支点、注入了新活力。
3.7.4为转变教育科研方式和范式提供了新的借鉴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就秉承扎根实践、服务实践的第一宗旨。
摆脱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好理念”难以转化为“真实践”的误区。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进展 4.1成功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转型4.1.1成功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会议6次,树起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航 标 从2007年到2011年,先后在贵阳、成都、北京、淄博召开4次全国积 极心理健康教育大会,在北京举办1次全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负责人大会。
除极个别西部省份外,参会人员覆盖了全国七大行政区的各省份,累计2000多人 次。省市县各级教育系统举办的各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会议时常见诸于网络、 报刊等媒体。2010年,应清华大学“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邀请,举办积极心 理健康教育专题论坛L8]。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发挥出领航作用,并开始走 向世界。
4.1.2实验区/校异彩纷呈,在全国形成以点带面的整体推进格局 通过前期在全国设立15个实验区、300多所实验校,带动战线整体推 进。比如:山东省淄博市2008年申请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 区,教育局发文号召全市中小学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贵阳市教育局更是出台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全市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邢台五中、北京市 十九中、泉州鲤城实验小学、淄博工业学校、吉林舒兰职业高中等一批重点实验 学校脱颖而出,其中有的短短一两年,在全国一举成名,有的从中下游一举名列 前茅,有的大幅度提高了升学率,有的获得上级百万元资助建立了积极心理健康 教育中心,为兄弟学校积累了经验,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带动了整体发展。
4.1.3实验与推广轰轰烈烈,呈现出有组织大规模趋势 全国掀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省份、地区和组织越来越多,比如:北 京市设立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教育大讲堂,定期对全市骨干教师辅导;
广西举办 “2010年广西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习会”,组织全区骨干教师学习积极心理 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
鞍山市铁东区提出“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开创全区心 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宁波鄞州全区举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并计划 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河南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 育辅导;
“黄河口特教论坛”和山东特殊教育系统组织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 与实践;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举办“2011年高校心理健 康教育发展专家论坛”,专门向全国高校系统宣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揭开了全 国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
……同时,自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 和经验交流、获奖论文展示等在网上形成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仅google就搜索到约4,380,000条结果。在全国形成了一个网上网下全面开花的大好局面,呈 现出轰轰烈烈、大规模有组织的实验与推广趋势。
4.1.4进入“十二五规划”新起点新高度,奏响幸福主旋律 2011年“两会”提出建设“幸福中国”,以塑造幸福人生为使命的积极心 理健康教育及时提出“先让学校幸福起来”。同年5月3日,《中国教育报》几乎全 版发表“办一所幸福的学校——访中央教科所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 万金”;
5月23日,全国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幸福学校高端论坛”在淄博开 幕,中美专家联合发起了“国际幸福学校联盟”,并发表了“联盟宣言”,树起了积 极心理健康教育新的里程碑,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十二五规划”新的 历史起点、新的发展高度。
目前,宁波鄞州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已将“先让学校幸福起来”确立为 全区教育“高位提升,惠及全民”的战略重心,首批迈向幸福学校(幼儿园)的十大 突破路径将进入实质性实验推进阶段:(1)双超英才教育(DsE)方案:培养拔尖创 新苗子,赢考试更赢人生;
(2)卓越教育(ART3)方案:因材施教,让所有孩子争 优;
(3)突破学困(Mild)快乐学习方案:克服学业不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4) 幸福课堂五步(5P)教学方案:有效教学,克服厌学;
(5)课堂内外多元智能(MI)活 动方案:发挥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6)新融合教育(NIE)方案:校内外教育资源 融合,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优势互补;
(7)农村教育“阿克斯”(ARCS)动机模式:
满足农村学生需要,发挥小班化优势;
(8)多元智能(MI)英语方案:克服哑巴聋子 英语,凸显国际化特色;
(9)人本特教(I-IBSE)方案: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所有 人的特殊需要;
(10)教师培训新图(NUMAP)模式: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专业发 展。通过联盟,鄞州区幸福学校手拉手活动将把幸福传播全国,传向世界。
4.2成功研发系列测评工具和网络测评系统 若要告别传统心理测评的病理式导向,就必须开发出积极心理测评工 具。经过数年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目前已经成功研发出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 理品质量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国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量 表》、《小学生积极道德品质量表》、《中学生积极道德品质量表》,以及中国 中小学生尊严量表、希望量表、自信量表、学业效能感量表等20余个测量工具;
关于学校、课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幸福指数量表等也在加紧研发中。从而为 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和培养、为幸福学校测评和建设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和科学的 决策依据。4.3完成中国大中小学生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调查 4.3.1摸清了我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基本状况 通过分层抽样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总体均衡、 良好。各类积极心理品质“低水平”人数的百分比很低。这与沈德立等人关于“中 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结论非常一致。爱、合作、信念希望发展较好。
领导力最差。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存在显著的年级发展 特征。
4.3.2摸清了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基本状况 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整体水平略高于中小学生。在六大维度 上,当代大学生自评积极心理品质维度从高到低的水平依次为:人际、超越、情 感、公正、节制、认知。可喜的是人际关系发展良好,而学习认知令人担忧。
4.3.3摸清了我国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基本状况 我国教师的21项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良好,超过中数,表现出教师 整体心态良好。发展得最好的三项品质为感恩、社交智力和诚实,发展较差的三 项品质为幽默风趣、友善和洞察力。未来应加强教师幽默风趣、友善和洞察力三 项品质的培养。
4.4成功开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活动课程体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序列化活动课程体系研究的主要依据有三:一 是问卷调查与量表测量的结果,即调查对象认为特定年龄段儿童应重点培养和最 为欠缺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是既有的经典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特别是对于儿童 心理品质发展规律和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
三是关键期理论,重点关注特定年龄 段开始发展的“关键期品质”和抑制本阶段极易发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控制性 品质”两个方面。已经系统完成了从幼儿到大学生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立了包 含上千个活动的序列化课程资源库,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 供了平台。
4.5建成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八大数据库及常模 4.5.1建成“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万人数据库”我们严格按照《中国教育年鉴》(开展研究时所能获得的最新数据为 2007年的统计结果)全国统计数据,采用比例抽样的方式,总共收集数据39,179 人,其中有效数据为34,528人,从有效数据中抽取10,000人组成制定常模时所 依据的全国数据库。
这一抽取过程中通过测谎结果、相同评分率、数据缺失程度等更严格 的指标进一步对数据进行了筛选。按照《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各学段和各区域学 生人数比,制定了全国数据库中各学段和各区域的人数分配比例。各学段具体人 数分配比例为:小学:初中:高中=5.6:2.9:1.5,相应的理论抽取人数分别为 5600、2900、1500。各区域具体分布比例和人数如表3、表4所示。同时还考虑了 各区域城乡学龄人口比例特点,并对父母职业、学生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变 量进行随机化处理。
4.5.2建成“七大区域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 七大区域数据库最初由各区域实得的共计39,179人的数据组成,经 初步整理获得了34,528人的初步有效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更加严格 的标准进行了数据筛选,然后分地区进行统计,形成了7个不同区域的中小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这7个数据库可以作为各区域分析时抽取数据的依据及制 定针对性教育方案的参考。
4.5.3制定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常模 以“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万人数据库”为基础,着手开展常模研 制工作。目前初步研制的常模类型为发展常模,以年级为主线,计算6大维度15 项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的年级当量。
同时,以八大数据库为基础,进行了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 发展现状的考察,并对不同年级(小学三年级、高中三年级,部分地区没有小学 六年级,包含初中四年级)、性别(男、女)、年龄(7—20岁)、所在区域(七大区域)、 学校类型(城市、县镇、农村)、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背景(管理者、专业技 术人员、工人职员、农民、军人自雇主、其他)等相关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进行了比较,考察不同群体学生的差异以及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影响因素。
4.6成功制定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家专业标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家专业标准的制定对于进一步提高积极心理健康 教育的规范性、规模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借鉴美国《学校心理学家 专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采用问卷调查和修正的德尔菲法研制出积 极心理健康教育家专业标准,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怀”3项一 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45项三级指标。
4.7借鉴美国先进技术,探求教育干预的技术手段 4.7.1幸福“充电器”:为幸福充电的生物反馈系统(Flow) 根据“福乐”(Flow)的积极心理体验原理,借助现代生物反馈技术有意 识地训练、调节、控制和改善身心功能,诱发积极的思维、情绪和行为,进而促 进身心和谐,减轻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怯场,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睡眠质量和 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使人充满活力。该系统已通过试用证明效果显著,将 进入实验推广阶段。
4.7.2学习“加油站”:为学习加油的多学科干预系统(Mild) 针对学习困难的复杂诱因和形式,通过高精仪器的反馈,训练大脑更 好、更高效地处理各种感觉信息,提高大脑神经通路交换信息的功能;
同时通过 多学科辅导辅助,突破阻碍学习进步的瓶颈。该系统作为中美突破学困联合研究 中心的重点推广试点项目,已在宁波鄞州区高桥小学全面启动。
4.7.3潜能“发动机”:为潜能供力的顶峰成就促发系统 脑科学公认:人类只用了大约10%的脑能,尚有90%潜能有待开发。
借鉴美国LouisCsoka博士开发的顶峰成就训练系统,通过全脑功能协调生物反馈 训练,促进人的潜能发挥到淋漓尽致,极大地提高生活、学习、工作效能,减轻 负担。该系统已通过试用证明效果显著,将进入实验推广阶段。
4.8四川“整体推进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育部简报上报党和 国家领导 最值得专门提及的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课题组 迅速行动起来,制定了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方案,成为中央教科所汶川地 震灾后教育六大重建的头条——心理重建。“整体推进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被列入《教育部简报》”(2008年36期),上报中央政治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等党和国家领导,成为心理学界的殊荣。
地震发生后,“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在灾区流传开来。为彻底摆脱 这种困境,应四川省教育厅邀请,经教育部批准,袁振国所长带领孟万金等课题 组成员冒着余震亲赴成都,指导“整体推进震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并在随后的 灾区重建中,多次派专人去现场指导辅导、追踪调研。课题组发表了“震后心理 援助:国外的经验与启示”、“四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地 震灾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等系列文章。为灾区心理重建做出了应有的 贡献,受到灾区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课题组辅导的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高 二学生祝楠的科技竞赛项目“积极心理学在灾后中学生心理重建中的应用”在第 二十五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对进一步深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不断深化的同时, 将进一步深入到高教、职教和幼教系统,走向区域,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从而 为幸福中国、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 第2篇: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我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目前的心理健康教 育主要针对心理问题,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从而使得保持积极健康的良 好心态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并未实现。20世纪末期诞生的积极心理学扭 转了心理学过于关注人们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等的局面,认为心理学要研究人的 积极品质,促进人们获得快乐和幸福。它从以前的关注问题转变为关注成长、成 功等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它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指明了方向, 目的在于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 态,培育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勇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意志品质,争取学业有成。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消除问题产生的弊端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 情绪协调;
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把 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上,心理学变成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走向了偏颇,关注消极、病态,特 别是抑郁、焦虑、自杀等。传统心理学理论主要致力于消除问题,具有以下弊端。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平衡 长期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的问题和问题的学生当作出 发点和落脚点,把“问题”当成教育工作的核心,主要关注学生的消极品质,忽视 积极品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把教育对象局限在有心理问题、人格缺陷的少数 大学生,与多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无关。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德育化、医学化、 课程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定位主要是解决心理问题和克服心理障碍,心理 健康教育工作者多是做事后补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维护安全稳定避免出现恶 性心理事故进行功能定位的。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是少数,大多数 学生面临的是成长与就业、情感与事业、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偏离了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积极人格,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窄化 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人们认识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以解 决心理疾病为己任,工作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诊治上,对 于心理正常的学生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对于健康的学生如何变得更优秀很少谈及,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窄。在消极心理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高校以常见的大 学生心理问题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课程、辅导与咨询等方式分析问题。这种“问 题关注”式的教育不仅不能使大学生从中有所体悟,获得积极的心理力量,还可 能使大学生将关注点放在查找自身和同学的心理问题上,难免会出现对号入座的 心理效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越走越窄化,不能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需 求。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以便 更好地调整自我、适应社会,达到促进大学生顺利成长、健康发展的目的。心理 健康教育以心理学为主体,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 的,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德育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源于心理学理论,德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些教育工作者把二者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 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 题,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 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许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实践中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 地等同于心理测试,对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够。咨询中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 询。热衷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等同于心理教育,轻视 心理活动的训练。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少数,颓废无聊等负面情绪是多数 无聊、郁闷成为大学生的普遍感受。“无聊”,《辞海》中的解释为:
“精神空虚,无所依托。”和大学生一起交谈,经常听他们讲“很无聊”,干什么都 没意思,逃课、上网、打游戏是普遍现象。作家刘兴奇总结,大学生身上有两个 肿瘤:一是迷茫,一是颓废。迷茫是良性肿瘤,迷茫是一种想努力但无处使力的 状态。有学生没有动力,就像烂泥一样颓废堕落;
有学生找不到方向,就像猴子 一样跟风模仿,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
有学生死努力瞎努力走弯路,患了考 研盲目症、英语癫狂症、高考后遗症、自习傻子症、成绩呆子症、考证痴狂症、 商业意识阉割症等。颓废是恶性肿瘤,颓废的人没有精神信念,没有理想和进取 心,这类人要么成为游戏战神,要么成为“宅寝”的肥皂剧公主,或者变成堕落的 “神雕侠侣”。他们不仅自己颓废空虚没有追求,而且喜欢说些消极话去打击别人 的积极性。
大学生道德底线下移。混学分、逃课、考试作弊、当“枪手”、沉迷游 戏……在这种机制下“生产”出来的大学生,缺少基本的人文素质,精神空虚,道 德失范。很多大学生没有了对弱者的同情,没有了对生命的敬畏,没有了起码的 道义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表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读书的目的是 为了升学,升学是为了离开农村,是为了发财,是为了当官。社会、学校和学生 家长的潜在的教育期望不是培养人,而是培养“人上人”,而且榜样大都是“大 官”“大款”“大腕”。这种现状让大学生们感到做真学问、说真话、默默奉献“没出 息”“太傻”。上课时间随便进出教室,考试是否作弊看监考教师是否严格,这是 对“善”的漠视,对“恶”的纵容,也是心理亚健康的表现。很多大学生颓废的精神世界、糜烂的生活方式、狭隘的人生格局、迂 腐的思想观念,不仅让人为他们的未来叹息,更为中国的未来担心。很多人沉溺 在网络游戏里,挂在QQ上,对国家大事和身边小事“没有兴趣”。社会经济发展 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毅力、自信心与表达能 力、独立的学习能力、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灵活应变 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不是看有多少人戴上了学位帽,而是看 青年有多大的竞争力。培养大学生乐观人格、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是当前高校教 育的重要内容。
三、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它的研究对 象是普通人,它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 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涉及三个层面:“在主观水平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例如 幸福和安宁、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以及流畅和快乐;
在个体成长水平上, 研究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创造的勇气、良好的人际关系、美感、智慧 等;
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积极的公众品质,例如责任、关爱、文明、自制力、容 忍力,以及职业化道德。” 塞利格曼注意到在对人类情绪的研究中,有约95%的研究是关于抑郁、 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心理学逐渐发展成为受害者科学。塞利格曼主张,心理 学的研究应从重视对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 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它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处于正常境况 下的人们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积极心理学提出,如何获得 幸福?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人们怎样保持积 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充满希望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主张对优秀品质进行 研究,发掘人的潜能、力量,它是关于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马斯洛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 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
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 心理学和哲学。”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论,它针对主流心 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坚持将目光 投注在大学生的积极方面,实现对大学生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对生命的热爱, 着力发掘与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使他们体验幸福。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我 们的社会已经能够为每一个人提供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如何在比较好的条件下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自然应成为当代心理学最迫切的任务。
四、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从关注问题学生转变为教育全体学生 积极心理学使心理学从关注生活中糟糕的事物,转变到人生中美好的 方面。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 理状况,然而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消除并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没有心理问题,不一定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必 须面对全体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工作重心落在预防和促进上,通过积 极地引导,使每一位大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产生对过去和现在的满足、幸福 的体验,对未来抱有希望和乐观的态度,发挥自我力量和潜能。从整体上把握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学校生态环境的联系,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 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关注心理问题转变为关注学生成长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心理问题和克服心理障碍为主要任 务,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等, 心理学教师在工作中将克服心理障碍作为基本目标。这种心理教育工作模式重心 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的负性情绪。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更关心自己或同学是否 具有某种心理疾病。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老师、学生及家长认为把负性情绪、 负性认知等心理问题与疾病消除了,心理就健康了。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中,尤 其针对心理障碍或问题,或进行个体咨询,或进行团体辅导。所以心理辅导和咨 询被喻为“消防救火工作”。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帮助人形 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通过发展和塑造坚强的人,强调人性 中的积极方面来治愈疾病。培养能力就比如创造一个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如果 我们有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我们仍然会生病,但是我们病了,能恢复得更快。
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让人脱离苦海,从有病到没病;
积极心理学则是把 人推向健康与繁荣,强调心理健康从好到更好。它引导学生去体验幸福、欢乐、 满意、仁慈、慷慨和友谊等人类行为的积极方面,发现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好禀性, 发掘每个人超越疾病、超越自我的力量。让学生去发现优点,而不是寻找缺点, 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把心理中心从“心理垃圾的处理站”变成“心理能量的加油站”。比如汽车引擎,如果我们用的引擎很小,想把车开上一个陡峭崎 岖的山坡,引擎很容易损毁、爆炸;
但是如果我们的引擎够大,要上那山就容易 得多,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所以我们在做的是培养积极性,增强心理引擎。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转变为关注正面信息,培育学生优秀品 质和美好心灵 对全人类的美德进行研究时发现,人类共同有六大类美德:智慧、勇 敢、仁爱、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这些美德或多或少在每个学生身上都会有所 表现,关键是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积极寻找自己和他人的美德与优势, 学会用自己的美德与优势去积极生活,让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观, 有生活目标,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引导学生认清优点、长处之后, 便欣赏它。正如一粒种子,它会长成花草树木,但如果它没有受到灌溉,没有阳 光照耀,它就会枯萎死去。人类的潜力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不灌溉它、不照耀它, 它会枯萎死去。如果我们看不见学生的潜能,不去栽培它,它就会枯萎而死。这 就是培养的力量,乐观、追求、意义、规划,正是这些因素的作用,他们会放大 并改变我们看待和体验世界的方式,让我们突破框架,引发潜能,使我们能更好 地应对不可避免的困难。
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 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较高期望,学生会有所感受, 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对待自己的言行。他们会更加自尊、 自信,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会以消 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遇到挫折便会自暴自弃,成长的轨迹会进入恶性 循环的下降通道。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改变人的行为能量。当一个人获 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 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 支持的连续性。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正面信息,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的工作目标体现了社会意义 上的博爱和人性,是与人类发展的目标相一致的。杨叔子说:“对人,对人的脑, 一定要开发,一定要维护,不开发,感情简单,思维力低下……不开发,就野蛮, 就“白痴”。不正确开发,那就要污染人的感情,污染情绪中枢,导致人格扭曲, 人性丧失,人伦灭绝,社会责任感沦亡,灵魂异化,何以为人!和谐社会离不开 积极的情绪、积极的品质、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积极的关系、积极的改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的成功与幸福,并为他们的成功与幸福提供指引。
作者:桑运川孙荣山崔莹 第3篇:罪犯的心理矫治的本土化完善研究 一、罪犯心理矫治的概念与地位作用 (一)罪犯心理矫治的概念 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娇治在罪犯改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监狱 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对此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层出不穷。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对 此研究比较深入,并且在监狱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运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逐步 引进这一模式以来,国内的许多学者纷纷对此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主 要涉及到我国监狱罪犯改造中心理矫治的适用现状以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 对策的探索。
而首先研究的前提是准确地界定它的概念,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可 将“罪犯的心理矫治”定义为:监狱劳教所在教育改造犯人的工作过程中,运用心 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直接引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罪犯劳教人员开展 心理测验和心理评估,掌握罪犯劳教人员个体心理结构特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罪犯劳教人员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 理障碍、心理疾病,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
罪犯的心理矫治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人的理性和意识的 存在,向善的基本人格因素和悔罪感的存在,为罪犯的心理矫治提供了人性基础。
针对犯罪产生的个体因素采取的特殊预防措施,主要是从犯罪产生的个体原因出 发,通过对个体的生活指导、心理治疗、欲望克制等方式,改造与消除个人与社 会不相适应的缺陷与矛盾,以达到预防某些个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目的。刑罚 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在为了实行一定的目的即矫正、教育罪犯的目的才具有 价值,其认为刑罚只有在预防犯罪所必需的限度内进行实施才是正当的。
(二)罪犯心理矫治的地位作用 1、心理矫治在罪犯改造中的地位。心理矫治在罪犯改造中的地位问 题关系到心理矫治在监狱系统内的推广和普及,关于罪犯心理矫治的地位问题, 在我国主要存在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心理矫治是独立于狱政管理、劳动改造、教育改造等传统改造手段的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之一;
二是认为罪犯心理矫治是现 代罪犯教育改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在新时期的深 化和发展,它是一项相对独立的工作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认为罪犯 心理矫治是监管改造罪犯的一种综合性方法和手段。根据司法部下发的《监狱教 育改造工作规定》、《教育改造罪犯纲要》等一系列文件,笔者赞同罪犯心理矫 治是现代罪犯教育改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在新时 期的深化和发展,它是一项相对独立的工作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观点。
2、心理矫治在罪犯改造中的重要性。运用心理矫治手段对罪犯进行 改造,已经成为监狱学界以及实践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发展完善罪犯改造中的 心理矫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1)理论上的重要性。心理矫治的理论研究在我国产生时间晚,尚 处于初步阶段,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发展这一理论工作,将进一步深化我 国罪犯心理矫治的研究,使监狱罪犯改造理论体系得到完善和充实。另外,将有 利于监狱改造学科的发展。
(2)实践上的重要性。心理矫治在罪犯改造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首先,从罪犯角度来讲,心理矫治能满足罪犯的心理恢复和发展需求, 弥补心理上的缺憾,使其适应社会的要求,实现自身的发展。其次,从监狱干警 角度来讲,运用心理矫治对罪犯进行改造,有利于提高干警的自理素质和专业能 力,完善其本身的发展,使其在工作中高效率的完成任务,实现较高的社会价值。
再次,从监狱角度来讲,在实现监狱职能的目标下,运用心理矫治的手段将使改 造任务更具针对性,能够对症下药,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建设 人性化、文明化监狱。最后,从国家社会角度来讲,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我国的行刑制度和罪犯教育改造模式不断受到国外行刑趋势的影响。目前,国际 行刑趋势已由“报应性司法”向“恢复性司法”转移。实施罪犯心理矫治适应国际行 刑制度的趋势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另外,实施心理矫治,将从罪犯内心根除犯 罪起因,有利于“首要标准”的达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二、我国罪犯心理矫治的发展与问题 (一)我国罪犯心理矫治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产生较发达国家晚,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
约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罪犯的心理进行分析就有所涉及,但在大范围内受到重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的犯罪率出现四、五次高潮,使得 监狱在押罪犯数量猛涨,随着对罪犯改造工作的要求提高,以及心理学知识的日 益普及,罪犯心理矫治工作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从1981年《全国第八次劳改工作会议纪要》提出要用心理学等科学知 识改造罪犯,理论界开始对此进行研究。1983年6月,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 业委员会宣告成立,随后,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学术团体,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法制心理学的研究。法制心理学工作者在罪犯的心理矫治 理论上的探索既有定性的理论探讨,也有定量的实证研究。
(二)我国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罪犯心理矫治定位模糊,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领导本身对其重视不够,关注的力度欠缺,没有将罪犯心理矫 治纳入监狱改造的重要内容,所起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其次,监狱管理机关 内部人员大都树立了传统的监狱改造理念,不愿接受新兴事物,具有排斥心理, 即使没有这种心理抵触情绪的人也会对其产生怀疑,认为这种方式成本高,见效 慢,效率非常低,因此会主动避免使用该手段,从而阻碍了矫治工作的开展;
再 次,学界对罪犯心理矫治概念存在分歧,对它在监狱中的地位是否可被替代意见 不统一,这就极大影响罪犯心理矫治的推广和普及;
最后,罪犯本身对心理矫治 认识不足,容易将其与精神病治疗联系起来,拒绝接受心理治疗。
2.罪犯心理矫治体系不规范 目前,我国关于罪犯心理矫治呈现出零散、被动、自发的特点。全国 没有统一的指导标准和规范模式,各地区之间协调配合程度低,体系不完善,内 容不明确。具体表现如下:
(1)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设置存在漏洞。我国的罪犯心理矫治机 构基本上存在四层,省、监狱、监区及罪犯内部小组,这样的机构设置看似很完 整,但却存在实践方面的不足。首先,省级监狱管理局在设计罪犯心理矫治指导 时,对监狱实际情况了解不到位,下级机关在配合执行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 节的现象。其次,机构的管理组成人员的身份定位模糊,存在着管教者和心理矫 治者的矛盾,不仅给其本人带来困惑,也会因为其与罪犯之间的距离感致使罪犯 不敢轻易对其袒露心声,矫治效果不明显。(2)高素质的专业性队伍缺乏。心理矫治工作针对的是罪犯的心理 问题,因此需要专业心理学人士对其进行心理矫治,帮助罪犯克服心理障碍和服 刑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促使罪犯心理素质的良性转化。而据2004年统计,全国 监狱系统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人员中,71%是原来从事管教工作的民警,他们大都 为半路出家,通过参加心理培训班,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取得心理矫治的 基本资格,这样就会导致在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人民警察的职业角色定位, 导致与罪犯之间产生矛盾,罪犯很容易对其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另外,警察的 身份使得罪犯不敢真实表明自己的想法,出现治疗困境;
二是监狱警察自身心理 学的知识技术水平很难适应心理矫治的工作;
三是矫治力量单一薄弱,罪犯心理 矫治任务的繁重使得工作处于应付和走形式的局面。
三、总结 由上述可知,我们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心理矫治的重视与推广,定期对 监狱机关内部人员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同时让罪犯与工作人员树立起正确的相 关认识;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对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设置的完善,使其能 够高效和有力地发挥作用,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性队伍,专门针对罪犯的 心理来进行研究与矫治,从而有效地改变罪犯的心理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作者:韦德华 第4篇:罪犯自杀的心理分析及预防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监狱内罪犯自杀案件时有发生,并有增加的趋势。
罪犯自杀案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其他罪犯的改造情绪,牵扯监狱狱警大量的时 间和精力,不利于监狱生产和改造的正常进行,而且会给罪犯家属带来心灵上的 痛苦和恶劣影响。因此,加强对罪犯自杀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早发现罪犯的自杀 倾向,采取必要的心理预防措施制止罪犯自杀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罪犯自杀心理产生的内在个性因素分析 冲动性个性因素。不少罪犯的自杀行为是在一时冲动下发生的。在对 狱内有过自杀行为的罪犯调查中发现,因一时冲动产生自杀行为的罪犯占大多数, 尤其在青壮年罪犯中,所占比例更高。这种冲动性的心理动因可称之为激情。激 情是一种强烈的、暴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激情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在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