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澄清理论对大学德育教学实效化的启示
价值澄清理论对大学德育教学实效化的启示 价值澄清理论对大学德育教学实效化的启示范文 “价值澄清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间作为一种课堂教学 方法而出现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迅速兴起和盛行,成为当 代西方道德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流派,至80年代中期渐趋 衰落。价值澄清学说是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价值澄 清法不像其他的道德教育理论是依据某种哲学理论为基础 的,而它是根据西方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实际状况提出来的, 它不是通过对道德概念的逻辑论证和对道德事实的理论分 析来建立理论体系的,而是借助于对学生具体价值生活的现 实思考,以期为学校的价值教育提供具体的指导,具有很强 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价值澄清理论提供的各种方法都有一 套能为师生掌握的可操作性程序,建有一套可操作的教学方 式和测量有关价值观缺乏和混乱等功能的量表,使一贯以为 无法量化的德育工作变得可量化操作,且又不失本真,因而 深受师生欢迎。可以说,价值澄清理论乃是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中最具有 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一种方法。注重实效性,是该理论最 为显著、为其他学说所不及之处,也是它能够盛行的重要原 因。从某种意义上讲,价值澄清学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有 启发意义的实践模式。相对于我国高校德育教学多囿于理论 层次的讲解而少有实践水平的探索,价值澄清学说的意义尤 显重大,它不仅提供了可资创新教育方法借鉴的范例,也为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的设计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对于我国高 校德育教学实效化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1、注重德育生活化和实践性 拉思斯等人认为,价值澄清法在运作的过程中,非常强 调以生活为中心,主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针对现实 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之老 师方法灵活而带有开放性,就容易解决价值冲突和冲突中的 道德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反省中做出选择,判断,不断地 修正自己的行为。注重现实生活,也是价值澄清法成功的奥 妙所在。实际上,传统德育具有浓重的知性德育色彩。西方 源远流长的观念是把道德看成是知识。我国德育从理论到实 践,主导的理念是知、情、意、行,“知”为先,学校是德 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渠道,课堂教师讲授是主要 形式,书本知识是主要内容。与传统德育不一样,价值澄清 法不是向学生灌输外在于他们生活世界的抽象的道德规则, 而是关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态度、情感、活动、信仰、 目标、抱负、兴趣或烦恼等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价 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观不是某种不变的教条,而是建立在 个人经验上的一种人生指南,这一点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价 值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实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实践中,纯粹 抽象的思辨无法产生有生命力的价值观念。因此,德育特别 是价值观教育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价值观 教育离学生“更近”,围绕学生在学习、健康、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观教育,增强 教育的亲和力,让教育变得“更实”。
2、注重学生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 位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在价值评价过程中,学生是整个过程 的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平等且相互尊 重、激励的教学氛围,用激励或暗示性的语言启发学生对价 值的思考,使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中判断、选择自己真正需要 的价值观。人的价值观念是以对价值关系客体属性的认识为 基础的,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主体的需要,主体对客体的肯定。
主体性在价值观及其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价值观尤其如此。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不是出于 自觉和自愿的行为,很难说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不是出于自 觉和自愿的选择很难形成真正个人的价值观。因此,在学校 德育中,我们应该借鉴价值澄清理论,提倡尊重学生个性, 根据学生的品德发展实际和需要,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性,通 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平等的氛围中获 得良好的价值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要改变教师居高临下 灌输的做法,引导学生主动选择,让学生开放自己的思维, 锻炼自己的判断与选择能力。
3、注重发展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价值澄清理论极力强调对价值观形成的动态发展过程, 注重评价思维训练。价值澄清理论认为,获得价值的过程比获得怎样的价值更为重要,价值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灌输 特定的价值观,而是在于帮助他们掌握一种如何获得价值的 方法。价值澄清理论所说的“能力”和“方法”,不是运用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而是一种通过事实及其认识形 成价值观念的能力和方法,即思想意识的“内化”和“外化” 的能力和方法。价值观教育固然有认知的因素,但是知识(包 括道德知识)如何回归价值活动本身与技术性知识回归技术 实践的应用并不是一回事。技术性知识可以通过操作直接应 用于生产实际,但知识在转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时,尚需大 量辅助性条件,例如,人的需要、情感、态度、意志因素等, 有时这些辅助性因素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价值观教育的目 标在于确立正确的价值意识,价值意识是以事实认识为基础 的,而事实认识的结果――知识,是可以教授的。在这个意 义上,价值观是可教的,是可以通过传授知识的形式进行教 授的。但是,事实认识只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充其量只是 提供了一个评价的外在尺度,而无法解决内在的尺度问题。
价值判断和评价的内在尺度只能来自于人自身,来自人的需 要、目的、情感、兴趣等等主体因素。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 人的内在价值思维的特殊性和变化过程。例如,规范的设立, 只应该是人进行评价的尺度;
规范若要有效,必须以相关的 价值判断为基础。我们可以将规范作为一般的知识直接教授 学生,但是学生对规范的理解与能够成为他们行为的规范并 不是一回事。因此,我们要扬弃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价值分析和道德判断、选择能力,积极引导学生 进行道德判断,并分析不同道德选择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帮 助学生不断地检验和改进自己的道德选择,最终形成个人的 道德准则。
总之,价值澄清理论的创始人认为,教师不能把价值观 直接教给学生,而应找到一种不受各种各样具体的道德规范 乃至道德原则制约的,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发展形成模式。价 值澄清理论就是这样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硬性灌输方法的 新尝试,它包括四个关键性要素:其一是以生活为中心;
其 二是对现实的认可;
其三是鼓励进一步思考;
其四是个人能 力。通过价值澄清,使学生不仅能正视价值问题,而且能更 好地选择、珍视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