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孔明的痛哭
论《三国演义》中孔明的痛哭 摘要:《三国演义》中对于孔明哭泣的描写有其特殊的 意义及作用。孔明的痛哭表现的内容各异,但究其总的根源 都是为了蜀汉的兴复大业。他的痛哭在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 也把人物的悲剧性表现出来了。孔明倾尽毕生精力为了蜀国, 他的眼泪也尽是为了蜀国而流。分析诸葛亮的眼泪可以深知 其辅佐之路的艰辛与不易,也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蜀汉兴复 之路上谋略的运用与其悲悯众生的情怀。中图分类号:I207.4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17836(2016)08010003 一、引言 哭泣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文学作品中均不乏此 类描写,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尤为突出,一百二十回中, 回回有哭泣描写。最为人熟知的是刘备的哭,书中描写他在 离别、求告、伤感、托付等情况下的各种哭泣有几十处之多。
另外,对于曹操哭泣的描写亦存在多处。然而对于刘备军师 诸葛亮的哭泣描写却很少有人注意。其实据笔者统计,小说 中描写诸葛亮的痛哭十余处,亦刻画得比较细腻独到。二、孔明痛哭的类型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对于孔明痛哭情况的描写 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有着不同的意义。
(一)惜才爱将之泣 三国时期人才众多,在群雄争霸的乱世中,人才显得格 外重要。人才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鲁迅在《小说史略》 中谈到:“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1]可 见,当时的情况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对于人才的流失孔明是悲痛的。
1哀痛不已哭庞统 庞统是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司马徽曾经说过: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2](第三十五回) 可见庞统属于栋梁之才。之前孔明已经算定主将帅多凶少吉, 而且种种征兆已经暗示。然而庞统不顾劝阻,最终命丧落凤 坡。孔明对于庞统的死,哀痛之情不已。孔明看见将星坠落 先是失惊,掷杯于地,掩面而哭。看见刘备说庞统死了的书 信便大哭。卧龙哭凤雏的眼泪是发自内心的。庞统有智谋, 非百里之才。在赤壁之战中巧献连环计,才使得曹操军大败。耒阳县百馀日的公务能在不到半日的时间就圆满解决。最重 要的是庞统的死使刘备失去了栋梁之材。大哭曰:“今吾主 丧一臂矣!”(第六十三回)这是孔明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傥士元不死,孔明同侯镇荆襄,士元领大队办秦陇,而先 主居蜀汉,与法、蒋辈经画国事。虽有智者,不能为魏策矣。” [3]既然庞统有才,那么有他留在刘备身边对于战争就有很 大益处,诸葛亮自己就可以安心守荆州。兴复汉室需要庞统 这样的人才。这样人才的消失,让孔明怎能不落泪? 2情真意切哭爱将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不仅需要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的有谋之士,也需要能够叱咤疆场,为国挥汗 洒血的武将。正所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蜀国五虎上 将赵云为蜀国的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当诸葛亮知道赵云去 世的消息时跣足而哭,孔明哭赵子龙原因在于国家失去了一 位栋梁之才,自己丧失一个得力干将。赵子龙是五虎上将之 一,在为蜀国征战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出师正值 用人之际,失去这样一员大将令人惋惜。这种失去将领的哭 泣还不止出现过一次。当张苞去世时孔明哭得更加严重, “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厥于地。”为什么孔明会哭得如 此严重呢?原因在于此时蜀国所剩将领为数不多,能够随军 出征的更是少之又少。张苞在诸将中属于骁勇善战的一位,他这一死身边可以征战的人就寥寥无几了。有心征战已经无 人可战,真是可悲可叹。还有一次哭将领的情况是哭关兴。
这是在孔明又要出师北伐的时候发生的。“群鸟投水,盛气 在北,松柏夜哭。”天数已定,已经是不可强求,诸葛亮明 明已经知道天数如此,却依旧要北伐,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 之的无奈。出师之前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结果,却仍旧要尽人 事。在出师之前报关兴死亡,使得孔明放声大哭,昏倒于地。
这与哭张苞一样,本来蜀国现在可用之将才就已经为数不多 了,此番又损一员大将让孔明怎能不哭?古语有云:“巧妇 难为无米之炊。”纵使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愿, 怎奈手下无将可调,亦是可悲可叹。直至最后出现了“蜀中 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
3半真半假哭周瑜 孔明对于人才的爱惜不仅限于自己的国家,柴桑口吊孝 一段足以说明诸葛亮对人才是爱惜的。吊孝时他伏地大哭, 泪如涌泉,哀痛不已。他哭周瑜的原因在于对其有惺惺相惜 之意。不仅从哀悼周瑜的祭文中可以看出,而且前面吴蜀合 作赤壁之战时两人写在手心中默契的“火”字也可看出英雄 所见略同,那么自然就有相惜之意。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从 此天下,更无知音”。可以看出尽管周瑜比较忌讳诸葛亮, 可二人在某些方面的看法还是相同的,忌我者也可以称为知音。诸葛亮一直奉行的策略就是“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外结孙权”是他一生所坚持的战略思想。这种犄角之势中 谋士的死去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损失。因此才有他泪如涌泉 一段。但他哭周瑜的总体特点是半真半假。首先,总的来看, 周瑜就是被他三气气死的。坐享周瑜辛苦夺下的城池、让周 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假途灭虢”之计被孔明识破,这几件 事情最终使周瑜命丧黄泉。其次,文章中写道:“却说孔明 在荆州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 正常来讲,如果此时孔明是悲痛欲绝的话就不会有笑着说这 一表达了。再者庞统也说:“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 欺东吴无人耶!”也说明孔明的哭并不是出于真心。尽管孔 明是半真半假哭泣,但也不能否认他对人才的爱惜程度的确 很高。
(二)江山社稷之哭 诸葛亮的一生都在为蜀国的江山社稷劳心劳力。在其人 生过程中的几次哭泣也都与蜀汉兴复大业密不可分。
1君臣相得之哭 谈到江山社稷首先应该从刘备与孔明的君臣关系谈起。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可以称为互补互助、君臣相得。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开始,二人一路谱写着从微弱到强大 的蜀汉战歌。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不同于刘与关、张。刘备 终其一生对孔明的态度都是尊敬的,而诸葛亮也倾其一世都 是为了刘备的江山社稷。孔明为了蜀国可谓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三顾 茅庐之情。诸葛亮之于刘备是如鱼得水。刘备曾说过:“孤 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君臣二人是“鱼水”关系。从 三顾开始到隆中决策,诸葛亮为刘备诚心尽礼的态度和正义 的雄图所感动,便决心倾其所能以报知己。第八十五回中,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把天下重担交付于他。让后主刘禅以父 事之,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刘备在临死之前泣曰:“若嗣子 可辅,则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可见刘备 对他的重视程度之高,使得他汗流遍体、手足无措,叩拜于 地最终叩头流血(第八十五回)。在先主面前孔明称会尽股 肱之力,为了蜀汉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再者,从他出山 开始,辅佐刘备这么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那种难以割舍的 君臣之情。诸葛亮把对于刘备的这种感情全部放在了辅佐刘 禅兴复汉室上。他作为蜀汉的丞相在政治、经济、外交、军 事、民族关系等问题的处理上卓有成效。这都是为了刘备三 顾之情、托孤之恩。在刘备死前君臣执手而泣的场景读起来 让人心痛。
2政治权谋之哭《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权谋之术的小说,就连亲兄弟 之间也不例外。其中孔明有一次痛哭就是哭给其兄诸葛瑾看 的。当时的情况是诸葛瑾前来索荆州,还没有到之前刘备、 孔明君臣二人就已经定好了计策。人到时两人便一唱一和唱 双簧。孔明哭拜于地看似为了诸葛瑾,实际上是做戏哭给其 兄看的,接下来刘备不许,孔明哭求。整个过程就是在唱一 出戏,君臣唱戏,只不过孔明唱中带哭戏罢了。诸葛瑾整个 人都被蒙在鼓里,到最后也以为诸葛亮是在为他说话。原来 军师不仅会运筹帷幄,还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上演哭戏,为了 江山社稷与君主一起蒙骗自己的亲兄弟。不得不承认其之忠 心,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蜀国的江山社稷。
3筹划失当之哭 作为谋士的诸葛亮在整部小说中表现得都是料事如神, 在军队指挥作战中出现失误的次数寥寥无几,但就一次用人 不当的失误却酿成了大错,这件事就是大意失街亭,街亭的 得失直接关系到北伐成败和蜀军安危。孔明挥泪斩马谡时的 痛哭,既是哭马谡也是哭蜀国江山社稷。原因在于街亭是交 通要道,重要性不言而喻,关系着蜀国的生死存亡。他后悔 不听刘备的话重用马谡才导致这样的失败,为自己的失察哭 泣。早在白帝托孤时刘备就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以重用。
孔明至此省悟已经为时已晚,后悔不已。况且军队治军之本在于有法有度,如今不斩马谡难以服众、法度难行。《诗》 之刺尹氏者曰:“谁秉国钧,不自为政。”“盖言大臣误天 子,而大臣所用者误大臣也。武侯之自校簿书,殆鉴诸此矣。
托马谡而马谡失之。”[4]既是为自己的失察后悔又是为失 去街亭而惋惜,因此有了斩马谡时的痛哭。军队指挥作战失 利他甘愿自降身份,所有做法的出发点最终还是为了蜀汉大 业。
4无力回天之哭 孔明最后的两次痛哭都是哀痛蜀国的江山社稷。五丈原 禳星之前的孔明就已经为国家的事情到了殚精竭虑的程度, “食少事烦”已经成了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可以说无论大事 小事,事无巨细全都压在了他的身上。他自己也深知这种劳 累,但又恐其他人不像自己这番尽心。就是这种大事小情都 压在他的身上,才使他命不久矣。诸葛亮最后的痛哭仍旧是 哭江山社稷。他自知病重不能再匡扶国家社稷,一生为蜀国 南征北战、献计献策。有生之年未能完成先主遗志,如今大 业未成却已将身死。就算知道自己将要身死还依旧嘱咐着自 己的身后之事,可见他对蜀国的忠诚。诸葛亮从出山开始拼 尽一生的气力都在为蜀国尽忠职守。取西蜀、定南蛮、北伐 中原、六出祁山、竭力辅佐后主,以至于劳累而死,真正做 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所以这样做的根源都是为了蜀汉的兴复大业。
(三)悲悯众生之泪 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用计烧死三万藤甲军。文 中在第九十回写道: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 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脑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 可闻。孔明垂泪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诸 葛亮认为那是活生生的人命,就这样都烧死了,为人命逝去 感到惋惜,所以他才垂泪。在小说中很少出现为士兵哀痛的 现象。几乎没有对于士兵失去生命的惋惜与留恋,孔明算为 数不多的一个。除此之外,还有一次哭将士鬼魂的场景,发 生在平蛮已定班师回国的途中。哭鬼魂的原因在于对将士死 于他乡的悲痛与无奈。为了讨贼而使将士死于泸水,心中不 忍。同时也是以哭阵亡蜀将,劝未亡蜀将,为了蜀汉统一大 业继续努力。孔明的这两次痛哭根本的出发点都是从士兵的 角度出发,把士兵的生命放在了首要位置。本身怀有着悲悯 众生之心,所以才有为了士兵殒命而哭泣的这一行为。
三、痛哭的意义 《三国演义》中哭泣的描写都是与政治、军事斗争相联 系的。写哭泣不单单只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还有着深隐的内涵。
第一层意义在于为刻画人物的悲剧性服务。诸葛亮是 《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悲剧性人物,他所流的眼泪悉数是其 悲剧性的见证。从他出山开始一直到生命结束,一生辅佐蜀 国的路走得都比较艰难,泪水亦是尽洒其间。正像崔州平所 谓的“顺天者逸,逆天者劳”,孔明走的就是逆天劳碌的道 路。《论语·宪问》云:“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5]同样孔明也是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在这种情况 下流泪就有其必然性。明知北伐不成却硬要出征,明知刘禅 不可辅,终是难成大器依旧尽心竭力,在此种情形下让人怎 不落泪。大小事情均要料理,可见孔明是劳累过度而死。所 以说孔明的形象是悲剧性的。孔明泪水不仅尽洒一生,就是 后人看来其命运也是可悲可叹的。杜甫在《蜀相》中的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深刻地诠释了孔明 命运的悲剧性。
其次,痛哭是政治权谋运用的一种手段。孔明作为《三 国演义》中的著名政治家,其政治才能卓越、有智慧、有谋 略。其谋略的运用不仅表现在与曹魏抗衡的过程中,他的哭 泣未尝不是谋略的表现形式。眼泪作为武器使用不只表现在 一处。首先就是柴桑吊孝时泪如泉涌哭周瑜,骗得众将相谓曰:“人尽到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 也。”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 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第五十七回)从中我 们可以看出孔明的智慧,不仅孙吴大将被骗,就连鲁肃也一 起都被骗。不得不称之为一种高明的外交策略。还有一次就 是假哭骗诸葛瑾,他与刘备一唱一和蒙骗其兄,最终诸葛瑾 也依旧认为孔明是在帮他。自古以来《三国演义》就是一部 谋略之书,眼泪作为战争中无形的武器被孔明运用得淋漓尽 致。可见,孔明的眼泪是其政治谋略的一种手段。
最后,体现着人文精神。《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 的作品,所以战争描写的篇幅占大部分。诚如张国风先生在 其《漫说三国》中所言:“在战争中做出最大牺牲的还是民 众、是士兵。可是,以描写战争而闻名的《三国演义》却很 少写到士兵的牺牲和苦难。士兵也是人,百姓也是人。可是, 在擅长描写战争的历史演义中,我们却很少看到这种情怀。” [6]孔明在七擒孟获和祭泸水过程中的哭泣可以说是极少的 为士兵哭泣的现象。这属于一种十分罕见的现象。孔明在蜀 国已是位居丞相,但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人,为了士兵 流下了泪水。表达了对士兵的关怀,着眼于人的生命,体现 着人文精神。可以看出诸葛亮心怀天下,具有悲天悯人的情 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