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说纵深化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以《三颗枸杞豆》《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中小说纵深化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以《三颗枸杞豆》《孔乙己》 《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小说阅读到底该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语文教学的经典 话题,语文教育专家大多从宏观角度介绍小说阅读教学的思 路,一线教师则以单篇小说为例来谈具体教学策略。缺少对 初中小说教学的整体规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以 苏教版语文教材不同年级的三篇小说《三颗枸杞豆》《孔乙 己》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重点谈谈如何依据学情差异 和教材体系循序渐进地教学小说,从而使初中阶段的小说阅 读教学朝着纵深化发展。一、调动体验,品读关键物象,体会小说的虚构艺术 苏教版语文教材前三册中的小说选文,均置于内容主题 单元中,教材没有突出强调小说这一文体。因此,教学这些 小说应该切合单元要求,淡化小说文体特征,将其处理成一 般叙事类作品的教学,但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说的虚构艺术, 和一般记叙文或叙事散文区别开来。
《三颗枸杞豆》是七年级下册“童年趣事”单元的一篇 小说。单元导语是:“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 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从单元导语和 课后练习可以看出编者对学习此文的要求:调动学生体验来 感受“我”在小树林里的乐趣;
品读文中描写太阳的语句以 及三叔给“我”留下的谜语。学生经过七年级一个多学期的 语文学习,已经具备阅读叙事类作品的能力。基于此,我对本班学生进行了阅读前测,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作为预习作 业: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叔和“我”分别是 什么样的人? (2)本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其 作用。
(3)你最欣赏文中哪些语言?请说出欣赏的理由,并试 着进行仿写。
(4)读完这篇文章,你的阅读困惑或最想问的问题是什 么?请写下来。
批阅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基本把握“我”和三叔的 性格,能理解以倒叙行文的妙处,也能大体说出景物描写的 特点。学生最想解决的问题是:文章为什么不用其他的题 目?如“三叔”。三叔为什么要送“我”“三颗红色的枸杞 豆”?学生的阅读困惑是:病重的三叔为何每天都到小树林 去?“我”真的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吗?缘于此,我确定了 本课要解决的两个主问题:
(1)三叔为什么想到送“我”“三颗红色的枸杞豆”? 为了解决第一个主问题,我调动学生经验,层层追问:
(1)第16段“他又凝望着这朵花,半晌没有理会我”,三叔 在想什么?分角色朗读第16-33段,据此,揣摩三叔“半晌 没有理会我”时的心理活动。(2)第38段“他忽然站起来, 走到我身边,大大的眼睛闪露出笑意”,从下文看,三叔此时正沉浸在悔恨中,这里写他“眼睛闪露出笑意”是不是有 问题?请你朗读第38-47段,说说三叔笑时的心理活动。问 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自我体验和文中情境走 进人物内心。学生由此深入理解了三叔那充满爱心、富有智 慧、热爱生命的形象,也真正领会三叔送“我”枸杞豆的用 意。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先是出示写作背景:
《三颗枸杞豆》发表于1983年。程海当时在乾县文化馆 工作,曾去乾县祝家堡驻队,路遏一位癌症病人,与其聊天 时注意到,这位垂危病人对树叶的观察如此之细,那种生命 终结前对大千世界的感悟、对生命的留恋,使程海感触颇深, 回去不久,仅仅用了一个下午,程海就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 篇小说。
二、搭设台阶,思辨叙述视角,感受小说的叙事艺术 苏教版教材直到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才将单元主题明 确定为“小说之林”。因此教学该单元小说就应该从小说的 文体特征和阅读要求出发,引导学生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
《孔乙己》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自己告诉我,也 确有此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做“孟 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描述相差不多。
要求学生由此判断小说做了哪些虚构,并寻找、分析小 说设计了哪些关键物象。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好多学 生留意到“长衫”“手”“脸色”“铜钱”等关键物象,并能选择其中一个物象进行细致分析。在此过程中,基本完成 了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对他悲剧命运及其原因的探究等阅 读感悟任务。因此,教学《孔乙己》,我尝试把思辨叙述视 角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这些情节是怎样 连成一个整体的?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为何不 正面写孔乙己遭毒打的场面? (2)请以文中不同人物的口吻或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孔乙 己的故事。
(3)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觉得他对孔乙己 的态度前后有无变化? (4)找出文章中提示时间的词语,并思考其作用。有学 者认为,《孔乙己》中出现了两个“我”,你认同这种观点 吗?请试着说明理由。
三、咀嚼语言,探究人物心理,看见“生活的面目” 小说用虚拟的方式丰富着读者的人生体验,它发掘了生 活的深层含义,告诉读者在生活中没有看见的东西。经过两 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基本学会从“虚构”和“叙述”的角 度赏读小说,因此,在九年级的小说教学中,我将探究发生 于人物内心的隐秘生活,看见小说中作家想要我们看见的 “生活的面目”确定为主要教学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是九年级上册“学会读书——感悟· 品味·欣赏”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由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可以看出编者对学习此文的要求:思辨谁是主人公,赏析巧 妙的构思,品读语言艺术。学生经过前四个学期已掌握的阅 读小说的方法,应该能初步感知《我的叔叔于勒》情节安排 的巧妙和选择第一人称叙事的艺术,因此,我对学生进行了 如下阅读前测:
(2)认真研读两封信的内容,你能从中发现什么破绽或 奥秘?找出下文与信中破绽相呼应的语句或段落仔细品读。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请从文中找到具体语句加以阐释。
批阅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能清晰地看到“信”对推动 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能发现“信”中的破绽,但很少有学 生能透过“破绽”读懂于勒和菲利普夫妇的深层心理;
能基 本感受选择“我”来叙述故事的作用和好处:大多数学生对 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基本是“自私”“势利”“冷酷”“爱财 如命”等。
基于此,我把研读书信破绽以及品味菲利普夫妇的话语 方式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我先引导学生透过书信中的破绽, 探究于勒说谎背后既心疼家人又想维护自尊的复杂心理。接 着,我让学生勾画文中菲利普夫妇的独白或对话,品味说话 人的话语方式有何特别之处,并展开想象,补出这些话语潜 在的含义。比如:
(1)唉!如果于勒竞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 呀!(2)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 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父亲说:“就 ……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 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我母亲也怕起来, 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 胡说八道?” 人的话语方式往往透露其内心深处的秘密。通过对人物 话语方式的品味,学生可以探究出菲利普夫妇自欺欺人、不 敢正视现实、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无奈与痛苦。其实,小说 语言除了人物语言外,还有叙述语言。“小说的叙述语言指 小说叙述者叙述故事的语言”,通过小说的叙述语言,能感 受到作品的整体基调、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体现的主题。为了 引导学生看见小说中作家想要我们看见的“生活的面目”, 我又引导学生关注如下叙述语言:
(1)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 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 …… 我母亲对我们拮据的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2)可是每个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 上去散步。
通过对这些叙述语言的品味,学生体会到了菲利普一家 人生活无比艰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无比虔诚。于是我趁热打铁,又出示了小说的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883年,当时的 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小资产阶 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学生由此“看见”了 当时法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也“看见”了人性的复 杂多样。
文学是入学,能跨越阶段和阶级的界限。揭示人的特点 的作品,往往流传更远,更有生命力。因此,教学九年级《热 爱生命》《台阶》《呼兰河传》三篇小说,可以继续通过品 味人物语言,尤其是感受叙述语言的内涵来探究小说中人物 的深层心理,看见小说中作家想要我们看见的“生活的面目”。
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因此,语文教 师要依据教材体系和学情差异,循序渐进地教学生读小说。
在初中低年级阶段,淡化小说文体特征,但要引导学生体会 小说虚构的艺术;
在初中高年级阶段,要从小说文体特征人 手,逐步引导学生感受小说叙事的艺术,还原小说所反映的 生活的真实面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 能力,也才能让学生自由徜徉在文学的殿堂,汲取小说的丰 富营养,促进自我心灵的成长。
参考文献:
[l]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2000. [2]余虹.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