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农场对儿童经验的培养
幼儿园小农场对儿童经验的培养 【摘要】“儿童经验”已经替代“学科知识”成为幼儿 园课程的核心概念。文章通过儿童经验在小农场“做”中获 得,在简单向复杂、无序向有序中生长,从平衡到不平衡、 再到平衡中改造三方面结合实例展开论述,发掘小农场对儿 童经验的培养意义。【关键词】小农场;
儿童经验;
幼儿园 南京市某幼儿园充分利用面积达五千多平方米的室外 活动场地,依据气候、季节、儿童年龄等特点,为儿童规划 了小农场,设立了种植区、饲养区和池塘区三个区域。种植 区种植了豆类、瓜类、根菜类、薯芋类、粮食类、绿叶蔬菜 类等植物,饲养区养殖了小鸡、小鸭、兔子和小鸟等动物, 池塘区养殖了乌龟、鲤鱼、泥鳅、河蚌等水生动物,小农场 为儿童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所。丰富的种类不仅使小农场时 时刻刻都能给儿童提供活动内容,而且还丰富和增加了儿童 的经验。这里的“经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通过感觉器官获 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的感觉经验,而 是说“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 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 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 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1]经验本身包括了直接经验和间 接经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一、儿童经验在小农场“做”中获得杜威强调儿童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来自经验,而儿 童要想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必须通过“做”。“人们最初的 认识,最根深蒂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例 如怎样走路、怎样谈话、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溜冰、 怎样骑自行车、怎样操纵机器、怎样运算、怎样赶马、怎样 售货、怎样对待人等等。”[2]这些活动的过程或认知构成 了最初的经验,儿童在“做”中获得学习,在“做”中成长。
通过“做”,儿童观察力、表达力、创造力等各种能力得到 了培养,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平也得到了发展,从而使自身的 经验得到扩充。成人经常给儿童提供现成的学习材料,但往 往不能被儿童所接受,因为这些材料通常是被抽象出来的经 验,多为成人的经验,不是儿童直接的和个人的经验。基于 此,幼儿园应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生活学习,不应将那些死板 的、无联系的知识生搬硬套地教给幼儿。在小农场中,儿童 的身体是能得到充分调动的。平整土地、种植、除草、收获 等不仅消耗了儿童的剩余精力,而且锻炼了儿童的体格,比 教师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教学知识和抑制儿童身体活动所能 获得的益处多得多。让儿童身体活动起来,使身体成为经验 的有机参与者,成为心灵外部的出入口。在小农场中,儿童 的感官通道是能得到充分打开的。儿童可以在农场中触摸到 各种动植物,可以看到它们的外形、颜色、大小,可以听见 动物叫唤,可以闻见花香、果香等。感官带来的体验,让动 植物不再单纯是教师口中描述的样子,不再仅仅是书中介绍的那般,静态的知识变成了动态,平面的事物变得立体丰满, 贫乏的记忆库变得丰富多样,最后这些都变成属于儿童自己 的经验,儿童用之来构筑未来的生活世界。最重要的是,儿 童的经验在主动行动中丰满起来。因为想知道小池塘是干什 么的,儿童在教师参与协作下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讨 论池塘的投放种类;
因为想了解豌豆与蚕豆的不同特征,儿 童进行了跟踪观察记录,从种子、小苗、开花、结果每一个 过程都做了大量的观察、对比和探究;
因为对葫芦娃的好奇, 儿童自己播种、浇水、搭架子,了解植物的种植过程,也获 得了收获的快乐体验。在儿童一次次主动参与过程中,可以 看到儿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发展,这 不就融合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的活动 吗?儿童在主动行动中积累了经验,探究到想发现的事物, 寻找到蕴含丰富意义的活动。小农场在儿童教育中取得的成 效告诉我们,真正的“做”应是主动活动,不是奉命或按一 个毫不需要的外部标准来做事,不是学校的填鸭式灌输教育。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常常会被各种各样的事物所吸引, 不能长时间“专心”听教师授课,也不喜欢被限制在一个狭 小的空间里。儿童的经验,“在儿童进学校以前,他用手、 眼和耳来学习,因为手、眼、耳是儿童做事过程的器官,他 从做事中理解意义”[3]。用手、眼、耳学习,是要充分调 动儿童的感官通道,让儿童生活中的触觉、视觉、听觉以及 嗅觉等要素集合,再经过儿童自我认知和情感加工,构建成一个生动且丰富的经验世界。
二、小农场促使儿童经验从简单向复杂,无序向有序生 长 儿童经验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的生长过程。
倘若仅仅依靠直接经验,儿童的经验就将停留在狭窄和浅薄 的层面上,无法得到深入和发展。杜威指出:“以经验为基 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种现时经验选择那种在后来的 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4]也就是 说,我们成人不应只是让儿童不断重复生活经验,还需要将 儿童经验带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以人类文化经验的丰富 和广泛使儿童个体的生活经验得以生长和拓展。[5]儿童的 经验也是连续、相互关联的,不可割裂、分离的,即既要从 儿童原有经验中形成新经验,又要对未来的经验有启发意义。
与科学知识的系统性相比,儿童的经验是琐碎且凌乱的,为 将这些无序的经验走向有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通过提供 持续不断的经验,引起幼儿的思考和兴趣,使儿童在活动中 展开和深化自身原有经验,促进幼儿自我成长、自我更新。
园内主题活动与小农场活动紧密结合,为幼儿构建完整、系 统的认知系统。开展的主题活动通常来源于儿童日常生活经 验和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以及周围的环境等。主题 的确定,首先需要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儿童 的兴趣所在;
然后教师将儿童的经验进行分析,去了解他们 的经验有哪些,关注什么,哪些内容对他们具有丰富意义;
最后将那些具有普遍价值的部分确定下来。例如,“水稻” 主题活动开展时,儿童对水稻的插秧、管理、收获的生长过 程进行了探究活动,从开始的实地观察,进而到绘画表现, 最后还充分利用稻草搭建了一间草房子。草房子里装上电灯, 放入桌椅,儿童可以尽情在房子里玩游戏。主题的展开过程 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儿童经验的获得也是由浅入深的,他们 对水稻的最初认识从大米逐渐获得了其形象、气味、色彩、 质感等要素知识,建立了一个系统的认知结构。小农场出产 的物品均可变为儿童进一步探究的材料,加深、丰富儿童经 验。儿童用收获的紫薯制作了年糕,将黄瓜、胡萝卜等蔬果 拼成了笑脸拼盘,把收拾到的干枯叶子做成了叶画……这样, 儿童的活动就不仅限于小农场,还涉及建筑、生活、美工等 区域活动。此时,经验正如一颗种子,在儿童的身上生根、 发芽、生长和结果,让儿童在经验内化与深化过程中不断成 长。通过小农场,幼儿园教育的作用不断彰显。
三、小农场促使儿童经验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中 改造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结构的建构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 衡再至平衡的循环往复过程。当行至不平衡阶段时,不平衡 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只有当系统内部处于非平衡态时,系统 与环境之间才会有物质和能量流动,它促使儿童调整自身原 有经验和认知结构来容纳新经验。[6]尽管我们认为儿童生 活经验是丰富的、生动的,但是儿童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总是充满太多的未知,甚至有时候会不知所措。不过儿童内心对 外部世界通常怀着巨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那时的认知结构 平衡状态会被打破,处于暂时失衡的状态。为重新恢复平衡 状态,儿童一般采取同化和顺应来适应新环境。同化是环境 中新事物与原有图式之间关系是同质性的,个体用已有图式 去认识此类新事物的过程。顺应则是原有图式不能同化客体, 需要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来适应环境的过程。每经历 一次不平衡到平衡,他们的经验和认知结构都发生着变化。
儿童在小农场种植带藤蔓的瓜果类植物时,发现植物继续生 长需要有支撑架。起初他们用了两根树枝交叉,但不够稳固, 继而发现做成三根树枝交叉的架子能更好的支撑。在扎绳子 的时候又遇到了问题,有的儿童扎得太松、有的儿童缠绕方 式不对,导致架子不牢固或立不起。教师就请扎得好的儿童 做示范,并综合大家动手过程中认为最稳固的扎法画了步骤 图,儿童也从小架子做成了大架子,满足各种瓜果架子的需 求。在这其中就能看到儿童经验的改造,改造的过程也是儿 童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比如,儿童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三 角形具有稳固、耐压的特点,也许今后生活中看到如金字塔、 钢架桥的事物时就会想到三角形的特性,也许以后在制作小 飞机、风筝的时候也会利用三角形。儿童在不平衡阶段得到 的新经验会成为未来经验的基础,而未来的经验同样会面临 种种问题,又会形成更新的经验。这种循环过程不是直线式, 也不是圆周式,而是不断上升的螺旋式,将持续促进儿童经验的发展。城市里的儿童大多没有见过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对动植物的认识多是来自于书本、电视、电脑中。小农场的 构建,为儿童经验发展提供了一个客观实体。儿童能在一个 真实的环境中发现和探索,也能在快乐、充实的活动中获得 经验生长与改造,这些经验为儿童未来发展种下了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黄进,马悦,吴梅.课程与儿童的经验[J].幼 儿教育,2006(17). [6]蒋雅俊.自组织理论视野中的课程经验[J].当 代教育科学,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