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反思】大学英语反思

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反思

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要]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英语已成为不同语言、不 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公认的国际通用语。交际过程中语言使 用主体及文化的改变使语用能力的界定发生新的转变,英语 教学中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值得探究。结合英语国际语教学框 架,本篇从课堂教学、教材、语言测试的角度分析探讨了英 语通用语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全球化;
英语通用语;
大学英语教学 1引言 英语一直被视为英美等内圈国家的本族语。随着时代的 变迁,英语不断发展衍变出不同的变体。从16世纪开始资本 扩张兴起,英语被带入殖民地国家。经过与当地语言的长期 融合,英语具有明显的本民族化特征,并且被接受为其国家 官方语言,如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这些有殖民背景外圈 国家的英语通常仍被认为是非本族语英语。以英语为外语的 国家,如中国、日本等,处于扩展圈,这些国家以本族语英 语为范本学习。然而随着母语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和表达本 国文化的需要,英语在这些国家中也出现了本土化特征。20 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交流增多,英语成为 不同语言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英语通 用语的提出挑战了本族语英语的权威,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 思路。

2英语通用语概念界定英语通用语(EnglishasaLinguaFranca,简称ELF)是 一种接触语言,交际各方母语不同,在多元语言环境下,英 语被选择为媒介语进行交流。(Firth,1996)不同于其他英 语变体,EFL不是实体存在的语言系统,而是不同语言不同 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为了达到沟通的目的而使用的英语,在这 一特定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会根据对方的反应不断磋商、 调整,搭建一个共同理解的体系,如果交际任务完成,该体 系也随之消失。(文秋芳,2014)因此,ELF是流动的,是 产生在混合多语言文化交流中的一种语言实践。“它通常是 多种英语变体的混合使用,集多元语言及多元文化于一体, 具有动态、跨国界、互适和杂糅等重要特点。”(滕延江, 2015:31)ELF的体系并不排除本族语者,因为在ELF语境下 为达到沟通的目的,即使是英语本族语者也会根据交流对象 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

3ELF语境中语用能力的重新界定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除学习语言内部体系,如语法、词汇等知识外,还应关注培 养学生根据不同语境背景切适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语用能 力。语用学与语境相关联,包括语言、社交、情景等多个层 面。(王永亮、李思涵,2014)传统以英语本族语为目标语 境的语用学认为,语言使用者不能生成符合目标语文化传统 的行为即为语用失误。(王永亮、韩雯婧,2016)但是,ELF 语境与传统的本族语者语境存在明显不同,该定义是否仍然适用值得探究。首先,在ELF语境下交际主体发生变化,多 数为非本族语者,据Firth(1996)指出大约80%的英语交际 发生在非英语本族语者之间。从使用主体来看,非本族语者 已成为英语使用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已不应再是本族 语者专属,也应该属于外圈和扩展圈中每个英语使用者。ELF 语境下融合了外圈及扩展圈中的英语变体特征,目标语发生 变化,因而语言不必再以英美等国的英语规则作为教条范本。

在交流过程中,交际者可能会根据语境的需求,临时采用不 同于英语本族语的规约但却能够被双方接受认可的表达方 式。这些偏离英语本族语的表达是交际双方为沟通所协商出 的语言选择,不应再被视为一种“错误”或“语用失误”(冉 永平、杨青,2015),因为英语使用的目的更多是与世界各 地的英语使用者成功交流,语用优先的特点会更加明显,即 语言的可接受性、适切性及认知凸显性会优于语言形式的正 确性。另外,ELF语境下,由于交际主体不再以英语本族语 者为主,交际方的语言选择也不会再单向顺同英语本族语文 化,交际双方会根据实际交际目的和即时语境,充分考虑对 方的文化并融入自身文化,进行文化的交互活动,最终创建 一个互相理解接受的“第三空间”。(冉永平、杨青,2015) 因此,在ELF语境下,单一的遵从英美等内圈国家文化已不 适应现实,语用能力应扩展到全球文化观下英语使用者处理 文化信息的能力。相较之前以与英语本族者交流为目的的语 境,现在英语的使用多发生在多语言多文化的背景下,人们无法预知交际对象所使用的英语变体,英语使用者也不可能 了解国际交际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文化。该情况下,交际策略 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ELF语境下,显示语用能力的交际策 略除要适应本族语者外,还要符合具体语境中不同交流对象 的交际规则。

4教学构想与框架 基于ELF语境下对英语使用能力的改变,学者们提出了 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例如,Kirkpatrick(2010)认为英 语通用语的教学内容应更加注重影响可理解性的语言特征、 世界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和交际策略。文秋芳(2012:78)提 出了新的英语国际语教学框架,如下图:与 Kirkpatrick(2010)相似,文秋芳(2012)也从语言、文化和 语用三方面构建教学体系。因为英语本族语是英语使用者的 共核,该教学框架仍将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学习 初期;同时鉴于国际交流中英语使用者的多元语言文化背景, 该框架将非本族语变体及文化、本土英语变体及文化、适用 于不同人群的语用规则等内容融人进来。另外,教学结果不 再以是否达到本族语者能力为衡量标准,而是转向是否成功 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为标尺。该教学框架既考虑到本族 语在交际中的重要性,也融合了ELF实际语境中语言使用的 复杂性与动态性,兼顾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需求。分析以上 的教学内容与框架,不难发现,其教学方向一致,都注重交 际语境和语言的可理解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这些为以后的大纲设计、教材编写以及教师授课提供了有效依 据。

5通用语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是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 重要纲领,其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为学生今后用英语 进行国际交流、参与国际事宜打好基础,使他们成为适应国 际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大学英语并非以研习本族语英语 为主的专业英语,其重点在培养大学生在国际环境下运用英 语沟通表达的能力,除英美等内圈国家的英语外,帮助大学 生了解外圈及扩展圈英语的变体和特征显得尤为重要。英语 文化教学也不应仅限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全球化背景下, 交际对象不再限于英美等内圈国家,更多地是来自世界不同 地区的英语使用者,文化教学应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世界各 地文化。多数人在交流时需要用英语介绍自己的本国文化, 教学中应重视讲授本土文化。英语使用主体和环境的改变, 对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 对这些新的变化值得深思。以下本文将结合英语教学框架, 从课堂教学、教材使用和语言测试的视角探究大学英语教学 的改革方向。

5.1通用语背景卜的课堂教学 5.1.1教学原则虽然ELF仍处在理论研究阶段,目前没有 成熟配套的教学方法、教材等,但是以上教学内容与框架可 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方向。在语言讲授上,完全脱离英美等内圈国家的英语变体是不现实的,一方面是因为本族 语仍是英语使用者所享有的共核,是保证相互理解的重要基 础;另一方面,我国多数英语教师是在英美等内圈国家英语 是权威的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一旦脱离原有体系,他们会失 去安全感。(高一虹,2015)因此,课堂教学中仍需要以英语 本族语作为示范,使学生的语言形式和语音不至于偏离太远 影响可理解性。同时,可参考ELF最新研究成果,结合 Jenkins(2007)和Seidlhofer(1999)等学者建立的关于ELF 的语料库,重点讲解影响理解的语音、语法、词汇的核心特 征,鼓励学生流畅连贯地表达。除此之外,教师可把网络资 源融人教学中,利用网络视频、TED,或者慕课内容等资源, 让学生接触其他不同口音的英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际的 国际交流中不存在头脑中臆想的“理想环境”,即每个英语 使用者的英语都很“地道”,每个交际者或多或少带有本国 或本地区语音特点,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英语使用情况。

教师让学生接触不同口音英语的同时,也要有针对"陛地帮 助学生分析不同口音英语的听力困难点,使学生注意到这些 语音特征的存在,扩展其语音范畴。文化教学方面,课堂上 可以利用故事、电影、歌曲等不同的媒介形式,这些资源不 仅要包括英美文化,还应包括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以向学 生传达文化的多元性。可通过发现、对比等活动培养学生对 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知反思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要加 强中国文化的传授。中国文化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处于失语状态(何雅媚,2014,在国际交流中,我国英语学习者需要用 英语讲解传统节日、习俗、经典名著等中国文化,因此,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 力。在语用教学方面,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双语或者多语者 身份,以及此身份带来的语码转换的优势。在课堂中,运用 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交际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可预 测性。(文秋芳,2016)在该过程中教师可显性地将重复、澄 清、自我修复、释义等策略教授于学生(张伶俐、汪卫红, 2015),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交际对象在线生成语用的能力和 迁移能力。显性教学能高效地帮助学生获得语用信息认知, 但是不利于技能的培养。(王永亮、李思涵,2014)因此,教 师应尽可能多地创造语境锻炼语用能力,例如课堂中角色扮 演模拟ELF语境,或者学校可安排外教、留学生参与到课堂 中创造出真实的国际交流环境。5.1.2学生意识课堂中语言、 文化及语用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交互过程,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极为重要,只有英语学习者转变观念态 度,课堂教学中英语通用语的内容才容易被接受,因此,学 生自身应积极树立英语通用语的语用意识。我国一直以来以 英语本族语为学习范本,很有可能导致英语学习者对英语本 族语变体,如英式英语、美式英语等的盲目崇拜,而对其他 英语变体,像日本英语、马来英语等存在偏见,认为这些是 有口音的不地道的英语。听话者的态度对语言的可理解性有 较大影响,并且会影响其语用能力(张伶俐、汪卫红,2015;冉永平、杨青,2015),因此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极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渗透ELF语用意识,让学生明白很多 英语交际发生在非本族语者之间,学习的目标不应再是达到 本族语者水平,而是以成功交流传达意义为主要目的。较英 语母语者,他们是双语使用者,在语码转换、语用策略方面 有其自身优势;并且非本族语者已成为英语使用主体,他们 是语言的贡献者,在创造改变着英语的形态发展,不应矮化 非本族语者所使用的英语。此外,由于国际交流中多数英语 使用者为非本族语者,其英语必然具有本国语言及文化特征, 因此学生要建立尊重和包容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意识,树立 平等和谐的世界公民意识。(武继红,2013) 5.2通用语指廿卜的教材编写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对教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看我国发行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容仍是 以英语本族语为范式,以英美等内圈国家的文化为中心,一 些培训机构通过标榜引进英美外教和原版教材来吸引学习 者。放眼世界,大型的英语教材出版商多出自内圈国家,由 此可见,英语本族语规约及文化仍主导着教材编写。教材是 最直接贴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资料,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新的教材编写应融人外圈及扩展圈英语变体特征和全球化 文化因素;对我国而言,尤其应增加中国本土化英语元素,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语言的贡献者和参与者,从而树立 通用语意识。此外,中国文化在许多英语教材中处于失语状态(何雅媚,2014),要帮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介绍中国打下 语言基础,则必须提升中国文化在教材中的位置。但是ELF 教材的开发仍需时日,目前对于教师而言,充分利用网络资 源补充教材内容是较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教师可筛选截 取网络上适合学生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接触的英语变体和真 实语言环境中语用及跨文化交际策略运用;学校亦可组织建 立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作为教师们资源上传分享的平台。

5.3通用语指廿卜的语言测试改革 语言测试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反拨作用,综观我国目前的 英语考试,无论是大学英语四六级,亦或英语专业四八级, 都严格以英语本族语为标准,对语言形式规范极为重视(李 思涵、王永亮,2015),即使是国际通行的雅思、托福等考 试也是如此。如果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语言测试不能够与教 学同步调整,教学改革必将受阻。测试的改革方向要由单一 地关注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形式与语篇功能相结合,更加重视 语言的功能性和有效性。由于ELF语境中英语的听说极为重 要且变化较大,语言测试可以此为突破口,增加对不同英语 变体的考核内容,关注语言实用性。但是,成熟的ELF测试 体系有待研究,就目前而言,教师或学校可在自行举办的期 末等考试中融人ELF的研究成果,例如听力考试中,可适当 增加不同英语变体的对话和篇章。此外,口语方面, Money(1991)提出了言语可理解性指标和交际能力测评指标, 对口语测评的实际操作具有指导意义,可作为口语测试的参照标准。

6结语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英语已成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们公认的国际通用语,已不再是本族语国家的专属。

相较语言的规范性,沟通的有效性实用性意义更大;
相比崇 尚英语本族语文化,各民族之间相互包容尊重,树立正确的 世界公民意识更为重要,相应地,语言教学、教材、语言测 试等也要改革来适应这些变化对于我国而言,大学英语的教 学任务是要培养适应我国发展的国际人才,尤其是在建设 “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英语使用者更多地会接触 到非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在教学中应结合中国特色和英语通 用语教学理念,让学生了解多国英语变体和文化,培养其语 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承 担起“走出去”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