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 2013年春季学期采取的形式为:每4周为一期,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本学期共进行了4期,主题分别为“马克思与奥斯卡”、“种族与文明”、“日常生活 中的阶级”、“动画里的人类未来”,每一期的前3周在大教室放映与此主题相关的 3部影片,第4周采取小群体茶话会的形式进行集中讨论,茶话会由3名老师作为 点评教师,每一位老师就此主题对其中的一部影片进行点评,每位老师的点评时 间为15分钟,剩下的时间由学生和老师进行集中交流和互动。
交流场地由第一阶段的大教室改为小会议室后,更便于师生的交流与 互动,改变了传统以老师为主体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互相提问,交流想法,教师 在其中只是起主持与引导的作用,与学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不是说教的,充分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经常出现的大学生的伪在场现象。同时,改变了以前只有一个教师点评的形式, 增加教师数量,以活泼轻松的方式讨论甚至辩论一些问题,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红色旋律”影苑充分利用搭建起的“红色旋律”网络平台,采取 网络交流形式,大家畅所欲言,发布对影片的精彩点评与观后感,并与“红色旋 律”报纸结合,一些优秀影评文章已经被选送发表在“红色旋律”报上。
2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的创新之处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已获普及,但是如何充分利用, 尤其是用来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与时代旋律吻合,仍然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在 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与其它手段相比,电影似乎已经过时,但如恰当运用,对大 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是能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的,尤其是红色经典作品, 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和艺术,又能够形象生动地影响学生思想。
燕山大学“红色旋律”影苑活动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多种教育途径的 探索之一。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电影放映活动,“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具有以下创新 之处。
1)“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做法, 不同于传统的爱国电影的简单放映,也不同于普通类型的电影赏析,而是选取红 色经典电影进行放映与点评。通过这些优秀的经典影片,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 国主义热情,弘扬时代精神。2)“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将教学与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成长紧密联系起 来,利用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老师和学生通过这个特殊的平台实现 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在光与影的流动中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3)“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将理论与社会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根据 当前中国国情,关注社会热点,选取适合的经典影片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 提升,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功能、取得效用, 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价值实现的主体。
3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性 意识培养的意义 通过两年半的探索与创新,燕山大学“红色旋律”影苑将电影这种特殊 的艺术形式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 通过采取独具特色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的热情让老师 们深受鼓舞与感动:因为活动是轮流在东校区或西校区举行,所以每次举行活动 时经常会有同学跨越半个校区来参加讨论;活动举行的时间一般为周五的晚七点 半开始,预定时间是两小时,但经常讨论到晚上11点多,一直到值班人员来清场 还意犹未尽。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也 充分体现了“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意义。
3.1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让大学生不仅成为认 识的主体,而且真正成 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实践,还包括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以及科学实验等实践形式。“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通 过观影、评析电影以及对电影内容的深入思考与交流等,会使每一个参与者获得 内在的精神升华,促使其实现内在的自我寻找、自我成长与完善,而这种内在的 成长会有利于他们良好的公共关系的形成,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 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必要性,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全面发展 的人,才能驾驭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交往形式的巨大进步,才能成为建设国家的 栋梁之才。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体,而且能进一 步促使其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不只是单一的观影和讨论活 动,而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如围绕《雨水危机》、《家园》、《云图》等影片的播放与讨论,激励学生树立起保 护环境的意识,深刻思考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学生反 观现实,思考地球的未来,树立起与自然、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和谐的关系,并在 生活中去具体实践。
3.2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激励学生成为价值实 现的主体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人性有5种需求, 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2]。马斯洛认为,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 次的需要发展,最高层次即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指满足个体把全部潜能都发展 出来的需要。当前形势下,中国的大学生在前4个层次上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 在最高层次的需要上,却相对缺乏主动性认识,或对个人的主体性的建立缺乏明 确的认识,导致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是被动地前进,甚至很多学生是沿着家长设 定好的道路一步一步往前走,往往认识不到这是“我的”人生,不是别人的人生, 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很好的规划,对于自己的价值如何实现充满着迷茫与 困惑。“红色旋律”影苑活动更多地是满足学生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 需要。
通过一些经典影片的播放与讨论,思考影片中主人公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的命运与抉择,再反观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促成学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反思,去 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是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所促成的主体性意识的建立对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自我、认 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人的主体性意识的成长并不是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就可以完成的,而 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在“红色旋律”影苑中采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方法激发了 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需要,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红色旋律”影苑充 分发挥了教师在其中的引导性作用,同时给大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真正成 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推动了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虽然“红色旋律”影苑在 大学阶段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只是其人生道路中的一个阶段,但此阶段的成 长与完善对于其一生的自我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做法,这两年半的时间还只是“红色旋律”影苑活动的初步探索与实践,“红色旋律”影苑活动自身还存在着很多 不足和缺陷,接下来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如何在此活动中更加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充 分交流、共同成长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等方面。总体来说,燕山大学 “红色旋律”影苑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让思想政治教育课发挥社会功能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 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去深入探索与实践。
作者:张亚娜 柴勇 来源:教学研究 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