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成教培训的对策|继续教育学院培训

农村成教培训的对策

农村成教培训的对策 我国农民数量庞大、居住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 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 和科学文化素质”。[1]农民教育培训是教育范畴中很容 易被忽视、被弱化的重要内容。

一、农民教育培训植根农村、服务农民,是提高农民综 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 根本途径,对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主体、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但目 前仍有一些消极因素影响农民教育培训: 1.从传统观念看,人们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认可度不高。

农耕文明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人们不屑 于学农、事农。古有樊迟请学稼,曰:“吾不如老农。”请 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的典故,并将樊迟这样希望学稼、 为圃的人称为“小人”,这体现了对农业的轻视和对农民的 鄙视。

2.从受教育者看,接受农民教育培训的大多数是生产 一线的农民。他们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往往升学无路、入城 就业无门或不能在城镇稳定就业而徘徊在城乡之间,成为被 社会过滤后不得已而留在农村的低端劳动者。

3.从操作层面看,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与需求脱节。

农民教育需求已发生显著变化,但农民教育培训基本上仍然是一种给予型教育。这种“要我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 民的实际需求,更多表现为单方面的行政要求。

4.从法律层面看,国家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农民 教育培训的规定只是零散出现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对 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来源和其他保障措施进行强制性规定,致 使该项工作的规范性受到影响。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认可度、 关注度直接影响其实际效果。城乡统筹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 工作就是解决农民的去留问题。去:就是要实现部分农民向 城市的转移;留:就是农民继续与土地为伴,“这就需要一大 批长期扎根农村、致力农村发展、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和 农业技术的新型人才。”[2] 二、21世纪的今天,农民仍然是我国民众的主体,农民 教育培训在把大量农村劳动力,培养成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 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1.农民教育培训是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高素质劳动者的 基本力量。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同时它又是 弱质产业,外部效益明显,比较效益较低。农民教育培训有 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在农村,传统的授业方式,即家庭中父 子相传、长幼相继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这就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 的主体,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20世纪70年代末农民肚子 吃饱了,脸上有了笑容,以“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基本格局, 有其本身的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但也有局限性。20多年后,许多地方出现了“农民穷、农村苦、农业难”的严峻形势。

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年龄越来越大,女性越来越多,整体素质 呈结构性下降趋势,“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以家庭 为单位的农业小生产,客观上限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 制约了农业人力资本的投入,降低了农业对教育的需求。教 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农民教育培训也不例外。与基础教育和 普通教育相比,农民教育培训就是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3]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改善农民的知识、技能状况,使 社会的人力资源结构更趋合理,这将在客观上提升农村劳动 者的整体素质。

2.农民教育培训是促进教育公平,增进社会和谐的重 要手段。公平是社会发展的不懈追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 础平台。这里的“人”不是个别人、不是少数人,而是包括 农民这个最大弱势群体在内的广大民众。农民教育培训的公 益性,客观上吸引了大量远离教育环境的农村劳动者;行之 有效的各类型、各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为农民增产增收提 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使更多 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从而使教育事 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4]农民教育培训是实现教育结 构调整的有效办法。“二元制”造成教育的城乡公平缺失、配置公平缺失,给农民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农村中的主要 劳动者大多数是当年被排斥在教育链之外的初中高中生;
“目前,全国城乡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 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4]这些庞大的数字 中不乏农村孩子,而“今后,我国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 农村。”[4]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就是要改善教育不公平现 状,使不同层面的社会成员能公平地分享教育资源,从而获 得自身发展的机会。农民受教育状况是个体立足的重要条件。

“‘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 科技培训工程共计培训农民1900多万人,是‘十五’期间培 训人数的2.3倍;资金投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投入阳光工程 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专项资金56亿元,是‘十五’期间 投入资金的6.5倍。”[5]农民教育培训资金虽然仍不能满 足广大农民的需要,但其作用不可小觑。通过农民教育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形成一定的专业能力,掌握一门或多门生产 技术、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技能,实际上就帮助农民拓宽了谋 生之路,拓展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3.农民教育培训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减震器。稳定是改 革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农民作为弱势群 体更容易被忽视,更容易受到伤害,也更容易形成尖锐的社 会矛盾。“农民”一词既体现称谓也表示职业,“诚实守信” 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农民教育培训如何帮助他们在农事活动 中坚守“诚”和“信”?农民教育培训往往被简单理解为生计教育。实际上,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文明习惯养成等教 育也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但在操作过程中常常有被边缘 化的倾向。诚信是道德的基石,社会快速发展,当管理制度 还没有与之匹配,当个体发展还没有与之同步,坑蒙拐骗、 假冒伪劣就会盛行,就会对包括农民在内的民众的价值取向 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少人把“向钱看”作为目标,为了获取 所谓的利益放弃诚信品质、放弃做人良知。膨大剂、瘦肉精 等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引起社会对农产品质量的担忧, 也严重损害了农民自身的利益。因此,“只有显著地提高劳 动者素质和技能,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才是根本 之计。”[6]农民教育培训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培训,而且要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一方面,要搞 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 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 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4]不少发达国 家非常重视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获取 了丰厚的持续的回报,形成了包括农民在内的多赢的利益格 局。农民教育培训不仅要为农民提供知识技能方面的帮助, 还要引领他们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

4.农民教育培训是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 效办法。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是生产一线农民,他们在教育 培训中获取知识技能,就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他们个人和 家庭的生活状况。我国就业压力大,“目前,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左右,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 需要转移出来。”[4]不少进城务工农民无技术、无专业、 无文凭,工资低,甚至不能如期领到工资。农民教育培训是 农民形成、优化职业能力的主要选择。“21世纪,我国既要 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经济建设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 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7]农民的知识增长、 技能提升,无论是在城镇就业,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都能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收入状况。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劳有所得,不是被动安置农村劳动者的过程,而是将其转化 为人力资本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农民就业难、增收慢,素 质偏低是重要原因。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使低 端劳动者受到的冲击最大,那些未经过任何培训的非熟练、 非技术劳动者就业难、报酬低、岗位不稳定。“人口多、劳 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我们的基本国情。”[4]农民 教育培训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或提升一定的职业能力,为安居、 乐业创造条件。农民教育培训将缺乏职业能力的转岗农民、 游走在城乡之间的兼业农民、继续与土地为伴的职业农民吸 引到教育环境中来,它方便灵活,针对性强,往往是手把手、 面对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培训需求,它在促 进就业、提升农民职业能力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8]该论断至今仍 然有其深刻的含义。关注农民教育培训,就要积极研究它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其规律、找寻具体的办法措施。

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把这项利民惠 民工程真正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

1.政府在农民教育培训中起主导、统筹作用。农民教 育培训工程浩大,必须由政府统筹资源,建立和完善工作机 制;由政府增加经费投入,逐步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从而 提升教育培训能力;政府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多种社会力 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政府要求“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 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9] 目前,各地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部分省市还颁布 实施了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表现在:其一,实施了多领域、多层次、 多类型的教育培训,培训规模快速扩大;其二,打造了一支 热爱农业、具有较高生产和服务技能的专业农民队伍,促进 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三,提高了向城 镇转移农民的职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了一大批掌握 现代产业技术和实用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加快了工业化和 城镇化进程;其四,“全国有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2577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339所,农村职 业高中4200多所,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万个,乡镇农 技推广机构8.15万个。”[5] 2.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办好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力量。

“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民教育培训,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努力建立起以政府主导,社会、 企业和个人共同资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5]在培训体 系构建上,充分发挥农广校等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强化 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 推广机构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和支持符合条 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培训机构参与 农民培训工作。从实际情况看,行业、企业与农民教育培训 联系还没有形成应有的联动效益。政府要下决心加强政策协 调,从观念转变、建立有效机制到制定相应政策等方面采取 有力措施,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开展农民教育培 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农民教育培训不可能完全在校园 里完成,这就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社会生 活中既有社会责任又有利益追求,它最了解行业和岗位,是 解决农村劳动者就业问题的重要力量。政府“鼓励涉农行业 兴办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 能”。[9]农民教育培训管理部门不能自娱自乐地单纯为 完成硬任务而工作,而应当与企业一起共同搭建农民教育培 训共享平台。一些有眼光、有实力的企业与相关部门联合进 行人才培养,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上各取所需形成合作共赢的 利益格局,为农民教育培训实效性提供持久的动力。

3.培训机构认证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关键。政府强 调:“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 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做好在乡务农青年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4]因此,培训机构必须要有准入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农 民教育培训的规范要求。培训机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具有 独立法人资格;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特点,愿意在主管部门指 导下承担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熟悉现代农产品加工、农业 服务、农民创业等相关培训,具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必要 的教学实训条件、食宿条件和专业教师等。结构合理的教师 队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训质量的保证。农业的弱质 性、农村的弱态性、农民的弱势性等客观原因,形成了农民 群体的复杂性。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为其知识更新创造条件;选择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 的优秀教师、农技员为培训教师;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 农民技术员、科技能手、科技示范户作为教师的补充。农民 教育培训要做到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以现场示范为 主;系统培训和农事季节培训相结合,以季节培训为主;生动 直观,让受训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立竿见影,不 断提高农民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千头万绪,是一项社会系 统工程。如何实现农民教育培训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的转化,需要政府、企业、教学机构等部门通力合作,形成 有效的联动机制,使农民教育培训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只有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 定、农民增收,城乡一体共同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